本文由騰訊新聞聯和美好年代通訊聯合出品,美好年代通訊系騰訊新聞Top MEDIA計劃百佳企鵝號。

我覺得中國文學的問題首先是沒有形成一個良性的市場。

中國真的沒有讀者麼?其實中國有異常龐大的讀者羣體,如果把網絡文學的字數換算成世界名著,很多讀者都是異常淵博的人了。

但問題在於寧可看幾百章穿越小說也不願意看那些公認的經典名著。

網絡小說讀者有時候甚至會用“這個小說看起來就像正經作家的遊戲之作”來誇一本網絡小說,也就是說他們潛意識裏認爲專業作家的水平是高於網絡作家的,但這並不等於他們就真的會去看專業作家的作品。

這句夸人的話折射出的潛臺詞是“嚴肅文學可能很好,但我不感興趣”。

而嚴肅文學跟網絡小說又有什麼區別呢?

真的是所謂“閱讀門檻”麼?

我上中學的時候住校,從一開始武俠言情小說就不能進校門,就更別提gameboy了。

於是苦悶之下我翻了翻從來沒感興趣過的“世界名著”,然後發現這比武俠言情好看多了。

世界名著的閱讀門檻對一個高一學生都不是問題,但卻足以把這麼多已經成年的人拒之門外?

真的是閱讀門檻的問題麼?我覺得不是!

真正讓讀者遠離嚴肅文學的是我國文學市場的畸形和缺失。

沒有人嘗試着告訴讀者什麼是更好的作品,也沒人關心如何培養一個更加健康的文學市場。

人們只關心怎麼去迎合讀者,如何複製一本暢銷書,或者如何帶節奏製造一個十萬+。

《明朝那些事》火了,沒有人想着如何把這些被吸引的讀者引向更加深入的作品,而是立刻推出一大堆《xx那些事》。

每個人對文學的興趣都從“故事”開始,但假如他一直停留在“故事”這個階段,那麼文學永遠不能勝過電影、電視和遊戲。

《三國演義》打不過《吞食天地》,《雙城記》打不過《刺客信條大革命》,《危險的關係》小說版都幹不過電影版,從這個意義上說SQ文學也打不過“在線發牌”。文學曾經是技術落後時代體驗故事的最好辦法,但是隨着技術的進步,體驗方式的的革命性變化,文學已經無法在體驗方式上佔優勢了,所以文學想要生存只能走專業化的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的專業化其實遠比今天曆史的自然科學化要早。

唯美主義就是最早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化”,從波德萊爾說“想要成爲詩人就要先成爲評論家”,到瓦萊裏把數學當成業餘愛好在這方面是一以貫之的。

但事實上這種專業化的道路也是走不通的,因爲大多數人並不能成爲專業的讀者,文學能做的只是在專業和故事之間,在提高讀者和迎合讀者之間做一個平衡。

一個健康的市場的價值也就體現在這裏。

讓讀者不單單滿足於故事本身,也不單單滿足於故事所承載的意識形態或者立場或者感情,而是更多的體驗文字本身的樂趣,把講故事的方式、文學的方法、文字的音韻之美,文字本身內在的旋律性,即使不是在故事、情感、主人公之上。

至少不把它們看成是無足輕重的東西。

這樣才能在這樣一個消費時代裏給文學保留有一個更健康的環境和土壤。

文學評論的任務也在於此。告訴讀者什麼樣的文字是好的,什麼樣的文字是粗俗呆板的。

但我國的文學評論在嚴肅文學領域還有一點,但在網絡文學領域則還停留在非常初步的水平。

所以纔會導致大部分人執着於故事,並且把故事視爲文學的根本。

最多上升到意識形態和三觀,而不去關注文字本身,甚至公開宣佈文字本身是細枝末節。

這裏我可以得罪人的說一句,劉慈欣是一位很棒的科幻作家,但是他的粉絲最愛到處宣揚“文字本身是細枝末節”這種讓人很討厭的觀點,其實大劉的文字雖然說不上出彩,但是還是水準以上的。

至於說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很遺憾我覺得這個問題並不是靠作家、出版社、報紙、雜誌、網絡平臺能解決的。

它是我們這個時代決定的,我們生活在一個社會轉型的時代,自由資本主義讓市民階級被一夜暴富的前景吸引,巨大的利潤在前,還能不去帶節奏的人,還能保持心理平衡追求文學的人要麼是傻、要麼是本來就不缺錢。

但即使真有這兩種人,就會出現另一個尷尬的現象——

能一夜暴富的時候爲什麼讀者會浪費時間看你寫的玩意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