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近十年來已經成了中國遊客的一個新興旅遊目的地國家,德黑蘭、伊斯法罕、馬什哈德、設拉子……這都是自由行愛好者喜歡前往的人文和自然景觀雙優的目的地,但位於更南部的伊朗波斯灣海峽區域的霍爾木茲甘省(Hormozagan)就知之甚少了。

  在霍爾木茲海峽海灣沿岸阿巴斯港附近有個叫班達裏(Bandari)的地方,當地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女人喜歡戴一種彩色的面具,這也是當地一種比較古老的傳統。戴面具其實並不是被人強迫的,完全出於女人們的自願行爲。走在大街上、海鮮市場或者商店旅館裏,看到當地大多數女人都帶着這種感覺酷酷的面具,給人感覺這兒很像個沒有邊界的假面派對現場。

  話說,伊朗女人的顏值在亞洲各國當中也算是比較高的了:高高的鼻樑,大大的眼睛,鴨蛋式的臉龐,濃密的秀髮,高挑婀娜的身材……簡直堪稱完美!但讓人奇怪的是,如此高顏值的長相卻不願示人,非要在臉上罩個面具?確實讓人費解。

  通過走訪當地的博物館,我從中發現了一些關於面具的蛛絲馬跡。歷史上的班達裏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驛站和交易中心,並以香料衆多、品質上乘、價格低廉而著稱。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那些來自非洲的、阿拉伯國家的、印度的、波斯的商旅們非常多,或許千百年來,也隨商路出現了多元文化互相融合的結果,其中自然也包括面具和服飾。

  出現在我們視線中的女人,也是長相各異,但總體來說,班達裏的女人與伊朗其他地區的女性穿衣打扮不太一樣:班達裏的女人喜歡穿色彩鮮豔的連衣裙,而不是典型的黑色波斯披肩,而她們臉上的面具顏色同樣比較豔麗。

  當地人說,“班達裏的女人帶面具的傳統已有好幾個世紀了”,但誰也不知道最初是誰先這麼幹的,以及爲何這樣做?;也有傳說女人戴面具最早是受到葡萄牙和意大利商人的影響(那些隨同商人而來的外國人妻女是戴面具的);還有一種說法是,只有生活在海峽沿岸的漂亮的女人才會戴面具,她們帶上面具遮上好看的臉蛋兒可以避免被海盜搶走。

  旅店的老闆娘自己沒有帶面具,但卻很清楚女人帶面具的好處:長期在沿海地區生活,紫外線輻射很高,如果女人戴着這種面具出行,就可以有效地保護眼睛,並避免皮膚被曬傷,特別是在驕陽似火的夏天更重要。據說,在霍爾木茲海峽周邊地區,如阿曼,科威特和阿拉伯半島的其他地方也能看到很多類似的面具女人。

  在當地的那幾天,我每天都會去街上拍攝帶面罩的女人,晚上回到旅店後再慢慢研究。發現帶面具的女人並不是班達裏一個地方,整個沿海的霍爾木茲甘省大小城鎮都能看到這種戴面具的女人:面具有各種顏色,款式大小不同,佩戴人羣有老有少,並沒有什麼規律可言。有些面具幾乎蓋住了整張臉,而有些就比較小,會露出許多面部皮膚。

  有些面具是皮革製成的,有些則是刺繡面料製成,並且通常還要用面紗蓋住嘴和額頭以上。不知是否旅店老闆吹噓,他說他只要看一眼女人所戴的面具,只通過外觀、顏色和款式,就能判斷出這個女人來自哪個城鎮,她家的地位如何等等。

  旅店老闆說,這種有點搞笑的鬍子形狀面具,只有格什姆島上的婦女纔會戴(伊朗的島嶼,在霍爾木茲海峽北側,波斯灣最大島嶼)。小鬍子面具在幾個世紀前就有,當時爲了讓島上的女人看起來更厲害才這麼設計的。由於格什姆島的戰略位置很容易受到海盜攻擊,當海盜遠遠看到這種帶小鬍子面具的人時,就會誤以爲她們是男性士兵。

  無論怎樣,如今越來越多的班達裏年輕女人開始主動放棄傳統,她們更願意只戴面紗,不帶面具,畢竟長期帶着有點不舒服。很多人看到這種戴面具的文化,會認爲這裏是封閉的,但我在班達裏地區短短的幾天裏,卻發現很多當地女人都比較樂於在拍照時擺姿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