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主題是孩子黏媽媽是在懲罰媽媽的離開。有個朋友發來微信說,兒子特別黏她,其他人哄睡是都挺好的,唯獨他哄睡時就狀況頻出。剛開始兒子摟着她說,媽媽,我愛你,我不想讓你去上班。之後歷時一個多小時,還不肯睡覺,一會要喝水,一會要上廁所,一會兒又一邊踢腿一邊數數。就在他以爲兒子快要睡着時,兒子突然坐起身說,牀太大了,我害怕。最後朋友的耐心終於被完全消耗完,爆發了起來。這樣的情景其實非常常見。還有一些孩子在幼兒園時表現挺好的,老師反應也很獨立,但是一回到家,特別是見到媽媽之後就變得非常黏人。爲什麼其他人帶孩子都挺好,孩子在幼兒園表現也很好,回到家後媽媽帶孩子就不行了。呢其實有這樣一種可能,就是孩子黏媽媽是在懲罰媽媽的離開!

年齡尚小的孩子無法很好的表達思念的情感,於是就用一些在媽媽看來不乖的行動來表現。比如媽媽從幼兒園接孩子放學的路上,孩子變得蠻不講理,一不滿足就大哭大鬧,一會兒就特別粘媽媽。這些行爲並不是因爲他們不乖,而是因爲他們很想念媽媽。他們想知道媽媽是不是也很想念他們,於是就通過這些行爲來試探媽媽。當孩子的行爲妨礙大人的時候,大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呢孩子的情緒並沒有被看到,他表達了自己的想念,卻沒有得到父母的反饋,沒被看到的孩子只能進一步的通過各種做的行爲來強化自己情緒 ,來試探父母到底有多愛她。 這個時候我們就要花心思的去教育孩子了。花心思教育是懂得規則與愛並行的教育,並不是一味的溺愛孩子。那麼爲什麼父母當中越花心思教育孩子的一方,越容易與孩子起衝突,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孩子的淘氣和不聽話。很多時候孩子在大人眼中的淘氣行爲,其實是孩子的獨立宣言,他們通過挑戰權威來了解底線在哪裏,通過破壞規則來試探父母的底線,搞清楚自己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對於孩子來說,這樣的挑戰和破壞是需要很大勇氣的。正因爲如此,他們會選擇在自己覺得相對安全的環境進行挑戰,而他這時候面對的往往就是對他無條件接納和包容,陪伴他時間最久的那個人!

因此當孩子跟你發脾氣或者起衝突時,千萬不要以爲是孩子不喜歡你,或者開始懷疑自己的育兒方式有問題,這恰恰說明孩子和你在一起有更加充足的安全感。只有當孩子感到足夠被愛,被接納和被信任時,他才願意把最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心理學上有一類討好型人格,這類人呢會通過取悅他人來贏得關注和愛。愛與規則不是矛盾的,只是規則一定要建立在理解和尊重孩子的基礎之上。我們在養育孩子的同時,孩子也在幫助我們進行成長。孩子讓我們學會心理斷奶,讓我們學會內察和自省,讓我們學會不那麼容易被激怒,也讓我們學會使用同理心,設身處地的去理解別人。所以不要總覺得我們是在陪伴孩子成長,其實孩子更是在幫助我們更好的成長。不是嗎?

今日主播

汪傑

《廣安新聞聯播》

節目(實習)主持人

編輯:默默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