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聆聽由德國老牌搖滾組合蠍子樂隊翻唱的Kansas《Dust in the Wind》(1977)

我們都是風中的一粒塵埃,最終回歸土地

拉低慾望,才可能快樂安寧...

論文鏈接:History and Industry Location: Evidence from German Airports

這是論文大燜鍋的一篇推送

由Stephen J. Redding, Daniel M. Sturm和Nikolaus Wolf撰寫的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論文 「History and Industry Location: Evidence from German Airports」 以德國航空樞紐的轉移為例考察了外生衝擊對產業空間分布的影響。關於產業活動的空間分布有兩種理論:單一穩態(unique steady state)理論和多重穩態(multiple steady states)理論。單一穩態理論認為某地區的基礎條件(要素稟賦、制度等)是產業活動空間選擇的首要決定因素。衝擊可能會使空間選擇暫時偏離穩態,但是最終會回歸原來的穩定狀態。多重穩態理論則認為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存在多個穩定狀態,產業分布在哪個穩態位置不只是由基礎條件決定,外生性衝擊可能使得產業活動由一個穩態點永久得移動到另一個穩態點。本文用德國的分裂與統一作為外生性衝擊,以航空樞紐從柏林到法蘭克福的轉移為例,為多重穩態理論提供了實證檢驗證據。

柏林在二戰前是德國的航空樞紐,然而二戰之後,德國分裂,柏林也被分割為東、西柏林兩部分。由於法蘭克福位於美國控制區,且成為冷戰期間美軍在歐洲的主要航空運輸港,因此航空樞紐被轉移到了法蘭克福。隨著柏林牆的倒塌,德國恢復了統一。那麼航空樞紐是否隨著德國的統一回到了柏林呢?作者將時間劃分為戰前期、分裂期和統一期,用機場客流量佔比作為被解釋變數,通過Difference-in-Differences的方法檢驗了分裂和統一兩次外生性衝擊對航空樞紐位置的影響。實證結果發現,分裂後,柏林機場的客流量佔比顯著下降,而法蘭克福機場的客流量佔比急劇上升,說明航空樞紐由柏林轉移到了法蘭克福。然而在統一之後,儘管柏林機場的客流量有所回升,法蘭克福仍然是德國最大的航空交通樞紐,航空樞紐沒有回到柏林的跡象。該發現為多重穩態理論提供了重要證據:衝擊可能使得產業活動的空間分布永久的從一個穩態點轉移到另一個穩態點。

然而除多重穩態理論之外,法蘭克福可能的基礎條件變化也可以為該現象提供解釋。為了排除這種可能性,作者做了以下四個檢驗。首先,作者將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進行對比,發現歐洲其他國家最大的機場沒有發生地點變化,說明德國航空樞紐的轉移是特殊事件。然後,作者用戰前數據將法蘭克福和慕尼黑、漢堡等城市進行對比,發現城市間的基礎條件差異很小,法蘭克福並不是因為突出的基礎條件而被選為新的交通樞紐的。另外,近年的經濟指標顯示法蘭克福不存在顯著優勢。最後,法蘭克福機場的多數乘客為轉機乘客,受本地經濟活動影響較小。因此,德國航空樞紐的轉移並不是由基礎條件變化導致的。綜上所述,本文為產業活動的空間分布機制,以及公共政策對產業空間選擇的影響提供了實證證據。

廣受歡迎的知乎專欄「論文大燜鍋」每日推送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及自然科學期刊最新內容。本帳號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陳碩教授及其團隊負責。歡迎媒體及學界與我們展開內容合作,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