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呂世明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將無懸念賣到8億+,甚至衝擊10億!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以下簡稱《悲傷故事》)週六單日票房輕鬆破億大關,這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期,之前大部分業內外人士對於該片最樂觀的估計僅僅是2億左右。依照目前的趨勢,《悲傷故事》有望成爲內地票房最高的臺灣本土影片,甚至成爲像《超時空同居》和《無名之輩》那樣的大爆款!

  單日破億對於華語片可能算不上什麼大事情,但對於一部純愛情影片是非常難得的。近幾年單日破億的華語愛情片也只有《後來的我們》《前任3》《超時空同居》這樣影片,更何況《悲傷故事》是一部實打實的臺灣產影片。

  影片於週四晚6點上映,和《驚奇隊長》僅有不到五百萬的差距,次日更是反超將近1300萬,週六日更是輕鬆對《驚奇隊長》形成大幅度的領先。

  也許有人會說:抖音的助力是《悲傷故事》爆發的重要因素,不能否認,但目前幾乎所有的華語影片都有相應的“抖音病毒”營銷。一個月前情人節上映的《一吻定情》票房也只不過1.73億,白色情人節自然不能是影片爆發的外在因素。

  那麼,已經在豆瓣評分跌到5.2的《悲傷故事》到底爲什麼可以衝擊10億票房呢?

  誰在看《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它是《前任3》2.0?

  臺版的《悲傷故事》翻拍於2009年韓國出品的同名影片,其實原版影片的評價也不算好,和其他那個時代韓國影視劇一樣,刻意煽情的橋段不斷,被大家譽爲韓劇的三寶的“車禍,癌症,死不了”一樣都沒有少。

  但對於目前國內的觀衆而言,其實看過原版電影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觀衆都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個電影和劇情。大部分院線觀衆和資深影迷不同,他們極少會因爲知道影片是翻拍而刻意去找尋原版來比較。

  資料來源於時光網2018年12月報道

  其實臺版的《悲傷故事》在臺灣也同樣面臨這樣的情況,該片在2018年拿到了臺灣本土的票房冠軍,2.4億新臺幣的票房足足比2017年臺灣本土票房冠軍1.06億高於一倍還多。

  對比情人節上映的《一吻定情》,《悲傷故事》毫無疑問對觀衆的挑戰性更大,很多觀衆看過之後直呼“太矯情,毀三觀”,甚至在豆瓣影片評論頁面,幾乎所有同情分都打給了影片的男二號。

  (圖左《前任3》,圖右《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其實這個情況和2017年上映的《前任3:再見前任》很類似(兩者的評分結構也非常的相似),不完美的愛情再一次擊中觀衆的脆弱的心理。雖然大家看起來都喜歡的閤家歡和甜蜜的愛情,但這樣的劇情居然在現在的觀衆眼裏反而是那麼的不真實。

  其實近些年,內地大部分取得成功的愛情電影,也大都如此,作爲更多需要情緒渲染的大銀幕作品,似乎“悲劇”和不完美的愛情更容易讓當下觀衆感動,《後來的我們》《前任3》《超時空同居》都是如此,甚至包括《無名之輩》中錯位的愛情也是一樣的。

  前任系列影片導演田羽生在一次採訪中吐露心聲說到自己的三部前任系列影片,第二部順應市場採取了完美結局,但更虐更真實的《前任3》卻取得商業上最大的成功,這也從側面上說明當下觀衆的心態和情緒已經產生了變化。

  儘管被很多觀衆和評論家冠以“毀三觀”和“狠狗血”,但實際上,大部分“脆弱”的觀衆在觀影時候,往往會很主觀的去站着男女主人公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這也是大銀幕電影容易渲染和加劇觀衆非理性情緒的主要原因。

  週四上映、檔期、宣發策略、抖音營銷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做了哪些努力?

  其實臺灣電影近幾年在內地總體的表現並不算理想,去掉一些合拍片、臺灣導演來內地拍攝的影片之前,純臺灣影片在內地成績最好也只不過是2015年上映的《我的少女時代》,更多以“進口片”形式上映的臺灣影片票房也不過只有一兩千萬。

  《悲傷故事》能夠在臺灣本土拿到票房冠軍,其實就已經說明影片在最基礎的層面可以做到“無可挑剔”,雖然在豆瓣的評價目前只有5.2分,但這並不意味影片是傳統意義上那種“爛片”,貓眼開畫評分9.0分(目前8.7分)說明他的主觀影羣體對影片是接受的。

  和《悲傷故事》相類似,3月7日上映的《夏日友人帳》(劇場版)也沒有選擇週五上映,看起來好像是錯開了週五同步上映的《驚奇隊長》的風頭,但實際上該片並沒有成爲《驚奇隊長》的炮灰,首日票房僅是目前總票房的五分之一左右。

  錯峯上映看起來好像是避開大片,照理說是一種“提前釋放口碑和熱度”的手段,不過《夏日友人帳》和《悲傷故事》都搶盡了風頭,這種大膽且違背基本市場規律的行爲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近些年,內地院線上映影片開始逐步和北美市場一致,大部分重要影片均在週五上映,小長假、黃金週和春節檔則也基本遵循了這一原則。

  這樣做到好處是可以在週末贏得更多觀衆,如果影片口碑尚可,極有可能在週末迎來爆發;壞處是要面對在同一時間段內要來面對更多的影片競爭,能夠最終獲取的空間可能非常有限。

  《夏日友人帳》錯開《驚奇隊長》還可以說成避開鋒芒,但《悲傷故事》面對的都是一些更小衆的文藝片,白色情人節在國內又不像正常情人節有那麼強的熱度,錯峯上映則是搶奪口碑、佔領先機的重要手段。

  和之前憑藉抖音大火的《前任3》一樣,《悲傷故事》也狂涮了一把抖音熱榜,但並不是所有影片都使用抖音做宣傳,題材的適應性是抖音電影營銷的主要問題之所在。

  因爲抖音的特殊性和獨立算法,他有非常精準的投遞性,但並不是所有投遞都會有效並形成後續的散播,特別是從《地球最後的夜晚》之後,抖友對於抖音上電影病毒營銷已經開始出現質疑和厭煩。

  《悲傷故事》宣傳最初已經將很花哨的宣傳方式壓縮,直接用“哭到紙巾盡”的宣傳策略來吸引觀衆。雖然和《前任3》都藉助抖音平臺,但《悲傷故事》的方向更直接,只不過該片畢竟是一部臺灣本土出品影片,和《前任3》相比,接地氣和親民的程度要略差一點點。

  除此之外,《悲傷故事》在上週末在全國範圍內安排了提前點映,並在3月12日安排了全國範圍內的媒體看片,使得影片在最初建立了非常堅實的民衆口碑,也是影片可以在首映日搶先拿到很有效觀衆評分。

  題材不是中國電影的限制

  “哭片”也是類型化重要分支

  其實,在3月開始前,業內外對《夏日友人帳》和《悲傷故事》最初的預期都不高,但這兩部影片已經成爲了三月國內院線的驚喜,至少大家不在只寄希望《驚奇隊長》獨立扛起三月的票房大旗。

  《夏日友人帳》尚有不錯的評分和口碑,但《悲傷故事》目前在豆瓣超1.5萬觀衆參與評分中只有5.2分,甚至比《前任3》的5.5分還要低。這和之前《超時空同居》中規中矩的6.9分、《無名之輩》亮眼的8.1分根本無法相比。

  同時,愛情片本身就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演員卡司也沒有足夠強的吸引力,陳意涵在內地的號召力遠不及同期的郭采潔;導演林孝謙也是和很多臺灣導演一樣,都遠離商業大片,更多是拍攝相對獨立的電影爲主。

  相對特殊的負面減分因素並沒有成爲影片票房的限制,這也就說明影片更有利的因素驅動了市場的前進和觀衆的選擇,也說明其實我們的觀衆有非常好的寬容性,影評人和媒體苛刻的評分以及影片的類型並不會成爲一部影片票房的掣肘。

  影評人關雅荻總結的大陸哭片歷史

  大部分觀衆和影迷之所以去看《悲傷故事》更多還是被影片的“痛哭”的因素所吸引, 著名影評人關雅荻也在個人自媒體上談到了中國哭片的獨特性,並把《悲傷故事》分類到“哭錯過”影片的範圍內。

  其實在中國電影的長久歷史以來,“哭片”一直都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分支,除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哭偉人、哭標誌性人物之外,更早期的朝鮮電影《賣花姑娘》,可以算得上內地觀衆首部哭片。

  和《賣花姑娘》一樣,早期國內的哭片都具有非常強烈的意識形態特點,更多是爲了宣傳和緬懷偉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朝鮮影片《賣花姑娘》的編劇導演署名便是朝鮮第一任領導人金正日。

  近些年,國內的哭片已經極少有“緬懷人物”的哭片了,只不過早些年那種家庭倫理哭片(例如《媽媽在愛我一次》)的變種成爲市場主要的哭片模式。

  除了像《前任3》和《後來的我們》這樣的錯憾愛情哭片之外,像《芳華》和《無問西東》同樣也賺到了不少觀衆的淚水。

  由此可見,中國式“哭片”是有傳統,也有羣衆基礎,只不過和傳統喜劇片和動作片一樣,也有高級的哭片和僅僅依靠簡單感官刺激的哭片,《悲傷故事》則屬於那種具有足夠強的基本感官刺激的哭片,他自然有他非常適應的觀衆羣體。

  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影片本身的一些獨特優勢之外,《悲傷故事》更大的優勢在於相比於同檔期的其他影片而言,影片本身的內容散播起來比較方便快捷,很容易用較短的言語推薦給其他朋友。

  和其他很多以小博大、實現逆襲的影片一樣,題材已經不是這些影片的短板,通俗易懂,和觀衆距離相對較近,更多講述大家觸手可及的故事則是我們觀衆最迫切希望看到的。

  3月內地市場之前曾經極爲不被大家所看好,更多人在看到國產片單時所呈現出的無奈也是近些年大量低質量國產片所導致的,院線影城和影迷對華語片也都顯露出非常明顯的信心不足。

  在喜劇片、動作片和魔幻片逐步顯示出疲態之時,像《悲傷故事》這樣可能被很多人視爲“普通水準”的影片取得市場成功的意義尤其重要,在觀衆羣體因漲價因素日益萎縮的今年,能夠有一部話題性作品,這對於目前處於低谷的內地電影市場是更爲解渴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