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名:《太上老君年譜要略》,一卷,宋謝守廟撰。

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譜錄類;

參校本:《重刊道藏輯要》本。

太上老君年譜要略

永嘉謝守瀕編集隱山李政道校正。

老君在天皇時降世號通玄天師,一號玄中大法師。徐整《三五歷》雲:歲起攝提,元氣肇始,有神人號天皇。

地皇時降爲師,號有古先生。《春秋緯》作九頭紀。

人皇時降爲師,號盤古先生。《三五歷》雲: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天地開闢,盤古在其中。後乃有三皇,此三才之始也。

伏羲時降於田野,號鬱華子。

祝融時降於怛山,號廣壽子。

神農時降於濟陰,號大成子。

黃帝時降於崆峒,號廣成子。

少昊時復降崆峒,號隨應子。

顓帝時降於衡山,號赤精子。

帝譽時降於江濱,號錄圖子。·

唐翰林承旨樂朋龜《青羊官碑》雲:伏羲氏之王天下也,老君以道弘濟,降逵爲師,仰觀圓蓋之文,俯察方輿之理,教之以畫八卦,指之以分三才,助之以造書契之文,制之以代結繩之政。洎乎神農氏之王天下也,老君救時屈己,下降爲師,付之以五運,分之以四時,助之以正萬機,明之以辨百穀,變飲血茹毛之化,移黃標土鼓之音,毀穴焚巢,上棟下宇。洎乎軒轅氏之王天下也,老君隱身於崆峒之中,放心於杳冥之外,帝乃親降筆轄,禮展師資,既樞衣以趨隅,遂屈膝而問道,受丹經於王屋,登蒼冥於鼎湖。洎乎少昊氏之王天下也,老君說莊敬之典,教之以順時迎氣,昭配神明,羽族呈休,命之以烏官爲理,分佈九應,以統百司,景合璧以 表靈,鳳銜圖而示肌,悉由至道,彰此帝模。逮至顓帝之王天下也,老君教之以解紛塞兌、治國安民,蕩條九黎,陸明八凱,追呼六甲,役御百靈,訓之以微言之經,教之以大順之道。及乎高辛氏之王天下也,老君敷道布化,濟世爲師,談黃庭之妙言,隱日遁月,稱錄圖之嘉號,返邑移城,制九州之名,作六英之樂。

帝堯時降於姑射山,號務成子。

帝舜時降於河陽,號尹壽子。

夏禹時降於商山,號真行子。

殷湯時降於潛山,號錫則子。

以上事迸互見於《帝系譜》、《帝王世紀》、《洞神大有經》、《玉曆經》、《出塞記》、《尹氏玄中記》、崔玄山《地理志》、譙周《古史考》、《神仙傳 記》、《郡國圓經》。老君雖分身應化,隨世立教,事竟則隱,故在世未有誕生之跡。至殷朝第十八王陽甲庚申之歲,自太清仙境分光化氣,乘日精,駕九龍,化爲五色流珠,托胎於玄妙玉女天水尹氏。已而孕歷八十一年,當殷二十二王武丁庚辰歲二月十五日,降誕於亳之苦縣瀨鄉曲仁裏,即今太清官也。殷以建醜爲歲首,殷之二月十五日,即今之上元節也。《青羊官碑》雲:殷高宗御極之世,周文王演易之初,神光流入於瓊胎,瑞彩結成於金骨。不坼不班,誕彌於八十餘齡。降瑞降祥,過期者二萬餘畫。至甲寅歲,歷三十五年。一日忽乘白鹿、履庭檜而昇天矣。

今昇天檜太清官猶存,歐陽文忠公詩云:

青牛西出關,老子始着五千言。

白鹿去昇天,爾來忽記三千年。

當時遺蹟至今在,隱起蒼檜猶依然。

帝紂丁卯,老君降於岐山之陽,號燮邑子。時周文王爲西伯,召爲守藏史。武王克殷,遷爲柱下史。

隋內史薛道衡《祠庭頌》雲:爰自伏羲至於周世,綿歷歲代,易號變名。在文王、武王之時,居藏室、柱史之職。市朝屢易,貌不改焉。

成王時號經成子。

康王時號郭叔子,仍柱下之職。

昭王時去官歸亳,以二十五年癸丑五月壬午西過函谷關,度關令尹喜。明年甲寅,授喜《道德》五千言。是歲四月,於喜宅南小山上升天,即有五色光貫紫 微,井水皆溢。二十七年乙卯,復分光降生於蜀國李太官家。至二十九年丁巳,會尹喜於青羊之肆。唐記雲:青羊肆者,太上玄元天皇大帝第二降生之所。

穆王四年甲申,復還中國,束遊扶桑,會大帝,校集草仙。《穆王內傳》雲:穆王聞尹真人得道上升,乃爲修樓觀,置道士七人以奉祠事。

夷王元年乙丑,老尹與玄古三師降於蜀綿竹之三學山,授李真多之道。厲王二十一年庚子,老君降於樓觀,授道士宋倫以中景之道、通真之經並靈飛六甲素奏丹符。

宣王四十三年丙辰,老君降於渭川,告王以歲星北遷,言周將衰。後二年,幽王立。唐《歷代應現圖》雲:周宣王時有采薪行歌者,人莫能識,以問老君,老君日:此活國人修習無上正真之道也。

幽王二年辛酉,地動,涇、渭、洛皆震,老君日:周將衰矣,不及十年之數。後果爲犬戎所滅。

平王二十三年癸卯十二月,老君復出關,開化諸國,遂至西流、麟等洲,考校草仙。事訖,復還中國。出《西升記》。

敬王十七年戊戌,孔子謂南宮敬叔日:吾聞老恥博古而該今,通禮樂之原,明道德之歸,則吾師也。與敬叔皆至問禮。

威烈王二年丁未,老君過秦,秦獻公授綰,致禮問以歷數。

顯王八年庚申,老君束遊赤城、蒙山,過扶桑,校集草仙。已而隱於景山之太室、少室。

赧王九年乙卯,秦昭王立,老君與尹喜諸仙西遊女幾、雞頭、天柱,復出散關,遂升崑崙,還紫微上宮。昭王聞之,乃於老君所經由處爲置城邑,以表聖邇,故立老停驛、尹喜城。見《天師傳》及《蜀圖經》。

老君應感無方,變化莫測,或升或降,莫能究悉。今考傳記並長曆,推計自殷武丁庚辰至周赧王乙卯,凡出入隱顯綿歷九百九十六年,在殷一百七十四年,在周八百二十二年,正與史傳

及諸經典相合。魏明帝贊雲:爲周柱史,經九百年。大學博士昊楊昊亦云:老君變通,靈應難測,既生商日,又仕周時。計其始終,乃歷千歲。此皆舉其成數也。《史記》稱或雲百六十歲,或雲二百歲者,是據孔子時人斟酌老君之歲數云爾,不能知其實,是以每事言蓋言或也。劉向贊之日:德合元氣,壽同兩儀。據諸傳 記說雖不同,莫不讚其長壽。蓋儒者以長生昇天之說爲誕,故但云莫知所終。

秦始皇二十八年壬午,封禪泰山,乃建老君祠於樓觀之南,躬行饗禮。前漢文帝初,老君先降於陝河之濱,人號爲河上公,亦曰河上丈人。帝親訪之,老君授以《道德》二經。今陝府北有河上公廟、望仙台存焉。見《史記》。

成帝河平二年甲午,老君降於琅琊郡曲陽淵,授幹吉《太平經》。出《漢書》。

安帝永初三年己酉,老君降於泰山,召江夏吏劉圖校定天下簿籍,因示圖罪福報應之事。見唐《紀聖賦》及《應現圖》。

順帝漢安元年壬午,老君降於蜀之鶴嗚山,授天師張道陵《正一盟威祕錄》,五月再降,賜《太清中經》。建康元年甲申,老君再降於板州雲臺山,授天師以三洞衆經及超度九祖齋直之法。見《天師傳》及《蜀圖經》。

桓帝永壽元年乙未,老君降於成都,授天師北斗削死注生之法。今成都府玉局化是其地也。又降於鹿堂山,授以制六天斬邪之文。見《天師傳》及《蜀圖經》。延熹八年乙巳,帝遣中常侍左倌詣苦縣祀老君,命邊韶撰碑文。九年,帝親祀老君於濯龍官,用郊天樂。見(後漢紀》。

靈帝光和二年己未,老君降於天台山,授仙人葛玄《上清》、《靈寶》、《大洞》等經及三錄七品齋法。見《天台山記》及《太極仙公傳》。

魏文帝黃初四年癸卯,帝親詣苦縣老子廟致祭,令有司重修廟宇。見崔玄山《瀨鄉記》。

陳留王鹹熙元年甲申,老君降於隴右臨洮郡,謂王始曰:天下不久當太平。見《晉書》。

晉安帝元興元年壬寅,老君下降,按行山嶽。至華山,劫仙人成公興令移居嵩山,仍賜以仙藥。見《後魏書》。

後魏明元神瑞二年乙卯,老君降於嵩山,授道士寇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戒》。

太武太延元年乙酉,老君降於嵩山,命寇謙之授帝以太平真君之號,遂改元太平真君。並出《魏書》及《道釋志》。

武帝太昌元年壬子,遣散騎常侍饒傑、侍御史那鄧亮重修亳州老君廟。見《激鄉記》。

隋文帝明皇六年丙午,詔亳州刺史楊元冑重修老君廟宇,劫內侍舍人薛道衡撰碑及《祠庭頌》。見(隋書》。

煬帝大業十三年丁丑,老君降終南山,語山人李淳風以唐公受命之符。出《金鎖流珠》。

唐高祖武德二年己卯,老君降於羊角山,語吉善行令奏聞雲:唐得聖治,社稷久長。出《唐書》。五年壬午,老君再降於廟所,告以破賊之期。出《唐書》。

太宗真觀元年丁亥七月丙午,勸修亳州老君廟,給戶二十以供灑掃。出《通志》。

高宗龍朔二年壬戌,帝幸洛陽宮,建清廟於北鬱山以祠老君,設醮慶贊。老君降於殿上,二真人夾侍,光曜階壇,衆鹹瞻仰。宮闈令權大力等列狀奏聞,詔依所 見圖寫爲瑞像。見《洛州錄事》、楊濩師奏狀。乾封元年丙寅,帝封岱嶽,駕至亳,謁老君,御製冊文,上尊號曰太上玄元皇帝,聖母爲先天大後。出《唐書》。儀鳳二年戊寅,劫建醮於洛陽清廟,老君降於壇上,祥光照映,乘白馬履壇,石皆有邇。衆所瞻仰,即以奏聞。賀表有云:金相玉毫,彩奪夜明之景。白駒丹鬣,邇流天駟之庭。見朝散大夫孫瑞奏表。

玄宗開元三年乙卯,束封岱嶽,回謁亳州老君廟,親書《道德》二經,俾刻諸石。以老君降誕日爲玄元節,御製贊文,書於寶帳額上。見《實錄》。開元二十九 年辛巳閏四月,帝夢老君告雲:吾有像在京城西南。上遣使求之,果得老君玉像,迎至興慶宮,命畫真容,分置諸州開元觀。出《通鑑》。天寶元年壬午,老君降於丹鳳門外,語田同秀日:我昔將入流沙,藏一金匱靈符在尹喜舊宅、可奏帝取之。帝遣使求得之於函谷關故墟。出《唐書》。天寶二年癸未正月,上老君尊號日太聖祖玄元皇帝。九月制改譙郡紫極宮爲太清宮,此太清宮得名之始也。見《唐書》。十二月,帝幸華清宮,老君降於朝元閣上,遂改朝元閣爲降聖閣。見《唐史》。天寶七載戊子,上老君尊號日聖祖大道玄元皇帝。九載庚寅,老君降於太白山,語山人主玄翼以寶仙洞有妙寶真符,上命刑部尚書王捶等往求,果得之。十三載甲午二月癸酉,帝朝獻太清宮,加上老君尊號日太聖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十五載丙申,老君見於漢中郡黑水之側,帝命刻石像於所見之處。老君又乘白鹿降於利 州益昌嶺上,示收祿山之兆,詔於所見之處立自然觀。並出《唐書》。

肅宗至德二載丁酉,老君降於通化郡雲龍巖,自地接天,儀像炳然。詔圖其本,明皇御製贊日:晝見殊相,浮空瑞色。道釋人天,作禮瞻奉。申命藻繪,示諸郡國。見唐(太上高皇瑞像贊序》。

敬宗寶曆二年丙辰,老君降於太清宮前御路。見柳公權書韋處厚所撰碑。

懿宗鹹通十年己丑九月,徐州賊龐勳來寇亳,領其徒三千餘人趁太清宮,欲據爲營壘。時士庶數百餘家在宮避難,鹹見老君乘空而行,須臾黑霧昏噎,賊迷路,自相蹂踐,勳亦溺水而死。見汴州節度李蔚奏狀。

僖宗廣明二年庚子七月,黃巢攻劫郡邑,將焚亳州太清宮,忽陰風四起,變暑爲寒,賊衆駭散,卒不能攻而去。見《唐書》。

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遣使詣亳州太清宮致祭。

太宗淳化四年癸巳,遣內侍李守倫等下兩浙選擇良材,重修亳州太清宮,韶水部員外郎和蒙撰碑。

真宗鹹平五年壬寅,遣內侍陳延慶增修亳州太清宮,仍給衛士。大中祥符五年壬子,遣三司使丁謂代謁。七年甲寅,駕幸亳州,謁太清宮,親奉寶冊,上尊號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已上並出(宋朝事實》。

哲宗紹聖五年戊寅,亳州刺史喻陸奏太清宮屢降瑞應,遂遣內侍蘇珪就宮建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仍詔本路轉運司,凡宮宇弊壞者,隨即繕完。

徽宗崇寧元年壬午,詔翰林學士張商英撰《亳州太清宮碑記》,徽宗御篆額,賁於碑首。出《宋實錄》。政和二年壬辰,老君乘白馬,駕祥雲,降於茅山玉晨觀,授樑先生《加句天童護命經》。見《句曲志》。其餘降見事邊,記傳不繫時代者不述,與夫放光現瑞靈應等,事非化身下降者,亦不復載於譜也。

《太上老君年譜要略》竟。

- The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