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縣十八瀑山,有一個依靠馬力從事貨物運輸的羣體,平時往山上運輸水泥、沙石料、鐵架子等山裏的緊缺物品,他們被稱爲“馬幫”。

  攝影/李其帥

  文字/蘇瑞

  編輯/驍

  出品/騰訊新聞&騰訊圖片

  無臂男子做馬力運輸 用殘肩牽馬

  耿學峯家住河南三門峽盧氏縣前窯村,父親早年去世,他和母親、弟弟相依爲命。10歲那年,他爬到樹上砍乾柴回,一腳踩空從樹上掉下來,因家境貧窮只能找村醫接骨,結果繃帶將夾板勒得太緊造成雙臂供血不足,導致雙臂壞死,只得做截肢手術。

  失去雙臂後,他輟學在家,然而勤快的耿學峯卻一直沒有閒住,他放羊、養牛,掙錢補貼家用。母親一直身體不好,因爲家裏窮,他和弟弟也一直沒有結婚。

  如今,39歲耿學峯幹馬幫已經4年了,一個沒有雙臂的人做馬幫這個危險的營生讓人感到震驚,但至今單身的他卻很樂觀。耿學峯說,我這輩子也不想結婚了,幹這個多掙點錢。

  從事高山運輸,肯吃苦的耿學峯很快就掌握了趕馬的竅門和找活的門路。現在他一個人養了4匹馬,組建了自己的馬幫,平均每月能掙五六千元。耿學峯把掙的錢全部給了弟弟,他說先讓弟弟娶上媳婦,好好過日子!

  耿學峯的馬幫有5個人8匹馬,馬幫分工明確,耿學峯負責趕馬,由同伴們把裝好的物料放在馬背上,他和大家一起將馬趕上山,卸完料再將馬趕回,閒暇時他會放放馬,給馬飲水餵食。

  平時往山上運輸的多是水泥、沙石料和架鐵塔的鐵架子。耿學峯說,成袋的料好運些,最難運的是鐵架子,有時候捆不好就會掉下去,還會碰到旁邊的樹,運起來特別費勁。

  跑運輸走的路大多是山裏沒有開發的野路,只有7、80公分寬的羊腸小道,山路陡峭,路險林密,加上每匹馬要馱200多斤的石料,行進十分艱難,一趟下來即便是冬天也累得汗流浹背。把石料送達卸貨點後,即刻下山繼續運送。

  每天上山運料至少6、7趟,每趟來回要走近5公里的山路,有時遇到任務急趕得緊還要增加2趟,細算下來一天要往山上運6、7噸的石料。

  耿學峯趕馬時,習慣用嘴將繮繩叼起來放在肩膀上,然後用臉頰和肩膀將繮繩加緊,聳着右邊的殘肩用力牽馬,多年下來他的右肩已經有些變形。

  長期負重爬山,馬也會體力透支,耿學峯每天會對馬悉心照料。多年的相伴,他和馬也有了深厚的感情,由於山路坎坷馬身上難免有傷,每每看着這些傷口耿學峯心裏都不是滋味。

  爲了讓馬蹄緊緊抓牢地面不打滑,延緩馬蹄的磨損,馬幫3個月就給馬換一次馬釘,這些馬長期負重在坎坷的山地行走,馬釘磨損的很厲害。耿學峯說,馬釘相當於給馬穿個鞋子,馬釘磨損變薄後馬走路會疼,我們會給馬換勤點,讓幾個”老夥計”儘量走起來舒服一些。

  每次出行,馬幫都會帶着廚具和麪條,幹到中午12點,他們就在山下石料旁的山坡上做午飯,吃完稍事休息,兩點就開始接着運輸。他們的中午飯很簡單,幾塊大石頭支起一口鍋,生火後用山泉水下撈麪條,麪條滷是提前做好的,冬天一般是紅蘿蔔、白菜和豆腐,炒好後多放點鹽,盛放在一個大油桶瓶裏,能吃上好幾頓。

  馬幫吃飯有規矩,先爲馬添飼料加草,讓馬先食,然後人再吃飯,以示對馬的關愛。同伴們張羅着做飯的時候,耿學峯已經在一旁先給幾匹馬喂好飼料。

  因爲沒有雙臂,每次都需要同伴給他盛好飯放在一處高的位置上,他彎腰趴在碗上用力的吸着麪條,需要攪拌時就咬着一根筷子慢慢挑幾下,一頓飯要吃上十分鐘。

  天色昏暗下來時,馬幫就要趕回他們的駐地,他們住的地方距離石料處有三公里,每天早上6點起牀,6點半需要趕到搬運處,把零散的石料裝袋後便開始往山上運。進入冬季高山寒氣重,下午5點多天就暗了,回到駐地,耿學峯用嘴熟練的把繮繩系在樹枝上。

  俗話說,“行船走馬三分命”,馬幫生涯十分艱辛險惡,沒有雙臂的耿學峯付出的艱難更是數不勝數,然而他硬是用殘缺的身體,帶領着馬幫堅持了下來,在人跡罕至的大山裏留下了馬的足跡和他們的腳印,也在着蜿蜒崎嶇中走出了他們的生存之道。

  晚飯後,大家聚在一起烤火聊天,辛苦了一天的幾個夥計這時才露出笑容,又平安順利的度過一天。耿學峯說,現在天黑的早,烤完火8點出頭就進帳篷休息,晚上多睡會,明天一早纔有精神繼續幹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