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欄目中,主持人對美食家蔡瀾挖坑,如果讓你選擇兩種食物讓它馬上消失,你會選擇哪兩種食物呢?

  蔡瀾脫口而出:讓火鍋消失吧。

  蔡先生的理由是,火鍋是最沒文化的料理方式。蔡先生說的沒文化,是指火鍋的吃法太過簡單粗暴:調一鍋湯,將菜切了就扔進去。

  蔡瀾與金庸、黃霑、倪匡被稱爲香港四大才子,以寫作與美食著稱於世。蔡先生用“文化”來定義某種食物,本無可厚非,只是見仁見智而已。

  但火鍋愛好者卻不放過老先生,直言蔡先生本人其實就是火鍋愛好者。

  此後,蔡先生針對火鍋熱問,在微博上發文《反對火鍋》,說明當時說應該讓火鍋消失,是“不經大腦”之外,也道出了說這話的直接原因:有川菜師傅向蔡先生訴苦,火鍋再這麼流行下去,有些美食文化遺產就保不住了。

  但蔡先生雖然承認不經大腦,仍然搬出了清朝老先生袁枚關於火鍋的批評,以證明自己的正確。

  袁枚老先生批評火鍋,一曰環境吵雜;二曰添菜撤菜瞬息萬變,視覺效果不好;三曰各類菜品火候應該不一,一鍋燉,口感不好。

  袁枚老先生從聽覺、視覺、味覺三個維度批評了火鍋沒文化,因此將火鍋列入《隨園食單》之“戒單”的“戒火鍋”條。

  蔡先生的論斷雖然言之有物,卻令人不敢苟同。

  首先,某些美食文化遺產,如果不能傳承,不能算作火鍋之罪。人類文明發展到今日今時,被時間代謝掉的遺產數不勝數。之所以被代謝,是因爲已經不適用當下,或者在當下已經不被需要。譬如,當年的功能型手機被現代的智能型手機取代,你可以說智能機是原因,但卻不能怪智能機這種新生事物。或者說,一個人基因不好,生病死了,你不能怪另外一個人太過健康。

  其二,蔡先生擡出清朝袁枚,力證火鍋沒文化,應該消失的論點,本質上是將美食文化貴族化使然。

  在袁枚的觀點中,說穿了,火鍋就是下里巴人的料理,不能做到靜雅,亦無香色,上不得檯面,所以沒文化。

  實際上,袁枚在此,將食物是否具有美食文化價值,賦予了階層含義,因爲要做到香色俱全,靜雅怡人,在那個時代,對於平民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

  火鍋,恰恰就是屬於平民在生存與活着的選項中,提煉出的生存之道。也就是說,其平民屬性,就決定了火鍋這種吃法,基因就與貴族文化背道而馳。

  但基因爲平民屬性的火鍋,隨着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進化。從湯料調理、食材選項、餐具迭代、環境升級上,已經與川渝等地的地理、生活、習俗、傳統深度融合,並進化成一種流行的美食文化,被各個階層、各個地域的人羣所接受。

  這是蔡先生的一孔之見不可改變的。

  而對於“文化”本身,這個看起來無法確切定義的詞,導演甯浩有過一種理解其實是蔡先生應該考量的:文化實際上是對生產力的反饋,或者說對生產力的一種鏡像。換個說法,文化離開社會族羣與當下生活,其實是無法找到存在、傳承、創造與發展的基礎的。

  再回到火鍋文化上,我們可以這麼認爲,這是一個族羣,在過往生活中找到的一種存在,並被傳承和創造,而且還在發展。如果認爲火鍋沒文化,某種意義上,是在否定一個族羣的過往與傳承,並在扼殺創造與發展。

  從這個角度說,蔡先生其實行走在視覺盲區,而其《反對火鍋》一文,自己給自己挖的坑,比電視臺主持人挖的坑還要深還要大,並且,蔡先生是沒有辦法用自己的“美食文化”論去填補的。

  最新的消息是,對蔡先生言論很生氣的重慶火鍋協會會長、小天鵝火鍋創始人何永智要與蔡瀾先生理論理論火鍋文化。

  竊以爲,沒有這個必要,因爲“文化”不是一個人否定就可以消失的,也不是一個人肯定就可以發展的,這一個社會族羣的智慧的結晶體,你否定,她在哪裏,你肯定,她未必在那裏。

  如果真要理論,何永智只需要記住一個事實,其實,蔡瀾先生,也是愛吃火鍋的。

  不信?看看網友的微博舉證——

  網友:“蔡先生,您和許知遠在九龍城吃火鍋的時候,怎麼沒人幫你撇掉鍋裏的浮沫啊?

  蔡瀾回覆:吃不壞的。

  所以,無需討論什麼火鍋文化,吃或者不吃,都挺好。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上游新聞立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