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經執導過《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現在又推出《風味人間》,大家怎麼評價導演製作美食紀錄片的能力呢?他製作的紀錄片為什麼就會比美食節目更讓人期待呢?


《風味人間》開播之前,我們的團隊做好了各種思想準備。現在的傳播業態這麼複雜,發生什麼都有可能。所以更多是給團隊打預防針,如果有批評,要虛心接受。

如果這部紀錄片得到大家的肯定,我自然會很開心。口碑崩壞的可能性,如果有,我也會虛心接受。波瀾不驚,可能是我真正想得到的,我還年輕,還在錘鍊。任何一個作品,肯定沒辦法滿足所有人的胃口。對節目最終的評價,肯定觀眾是上帝。

我還是有點自戀的,這幾個月熬後期,每天凌晨回家,我都會拍一張手機照片。組裡的小朋友幫我把它單獨分了一個組,可以用一個小程序連續播放。每次有種種擔心的時候,我就會看一下這段視頻,對自己說:「你已經很努力了,小陳。」

小陳,今天也要加油!

過去的兩年里,《風味人間》的攝製組,包括我們稻來的團隊,一直在四處奔波。我覺得在這裡,可以聊一聊我們拍攝這個系列的初衷。

從幾年前我開始關注「風味」這個話題,風味是什麼?風味,嚴格地說,是指所嘗到、嗅知、觸知食物的感受總和。但文藝一點說,風味更像一個謎團,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歡樂的同時,讓我們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

同時,我們的影像也是在記錄我們心目中的民間。整整40年來,中國經歷了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無論是山川的樣貌,還是人們生活的品質,以及人們的精神狀態,從宏觀到微觀都在發生變化。在我們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不可避免的有一些不屬於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的文明,在被逐漸邊緣化,甚至行將消失。這種變化,也體現在我們的日常飲食當中。

在第一集《山海之間》試映會的時候,一個80後的小朋友說他還是童年時代聽過這個叫碾轉的食物,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故鄉還留存有這樣的食物。我想這個小朋友心目中留存的故鄉,就是我心目中的民間。在地球日漸成為一個村莊的過程當中,在人的生活半徑逐漸擴大的過程當中,有些飲食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被無情地蕩平。

請注意,我不是用一種哀嘆的口吻來談及這個話題。社會發展肯定是向前的,從人類的歷史上看,有些東西註定要消失。但很多習俗,是我們的祖先,也是人類多樣化生存的標本。能夠用影像把它們記錄下來,我覺得作為一個紀錄片人,這是我們的榮幸,也是我們的責任。

中國的變化太快了,去年拍攝的一些場景,比如瓦屋山的冷筍,今年因為禁火,馮玉興夫婦只能在淺山採集;蟹農宋才興的蟹塘,因為太湖要為上海輸送淡水資源,今年也已經拆除。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改變著我們生活的土地。但我想,我們能夠給行將消失的生活,留下最後一幀照片,這也就是我們在食物中呈現民間和原生力量的努力。而且我們之後做的《風味人間》第二季、第三季,也都會更加關注這個話題。

其實,一部紀錄片的傳播,需要創作者、播出平台和觀眾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對於我們的團隊,或者主創人員來說,他們需要有大量的學術積累,細緻的田野調查,但是,最後給觀眾的,只能是精彩的故事、神奇的視覺呈現和高科技的視覺體驗。做紀錄片的人經常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為了更好地表現海上的冰山,我們不僅需要掌握水面以上的部分,更要了解水面以下不為觀眾察覺的內容,這個比例無論從我們的工作流程還是拍攝片比,都能夠體現出來。它的原則是,只把最好看、最有趣、最少說教的東西呈現在前端。對一個完成狀態的紀錄片來說,不同的人,也可以做不同的解讀。如果《風味人間》的傳播效果還不錯,那也是通過觀眾的努力和支持達成的。

從個人層面,在我看來,做紀錄片導演最好的歲數是40歲到50歲之間。一方面,拍攝紀錄片需要閱歷;另一方面,拍攝紀錄片也需要精力和體力。所以這個年齡段是一個人最出作品的時候。五、六年前,我能白天上班,晚上泡劇組,現在熬個夜都會覺得靈魂出竅,精力不濟了。

不過有另外一個例子一直鼓勵著我,BBC的紀錄片導演,拍過《地球脈動》系列的Michael Gunton剛到BBC上班的時候,大衛·愛登堡對他們這些新來的說,再過兩年我就退休了,你們會是自然歷史紀錄片的主力。去年,Gunton跟我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仰天大笑——現在自己馬上都要退休了,年過90的愛登堡還在拍片。

如果一個人因為熱愛,到生命的最後還在從事著自己熱愛的事業,我覺得,他應該是幸福的。伊文思是這樣,讓魯什是這樣,大衛也是,我希望自己也能那麼幸運。


陳老師這一生最大的理想:[公款吃喝]


提到陳曉卿,馬上想到的這段視頻。

震驚!為一口豬大腸竟做出這種事

都說喜歡才能做好,一個人對美食喜愛到如此程度,製作與美食相關的紀錄片,想必也不會將就。

至於他製作的紀錄片為什麼讓人期待,

沈宏非為陳曉卿《至味在人間》寫的序中這樣說道:

陳曉卿的敵人,不是人,是城市,人造的城市。敵意之深淺,與城市體量及其距離鄉村之遠近,成正比。

……陳曉卿,不論他置身北京還是東京,南京還是望京,你問他美味在何方,他的手指最終總是會像扶乩般自動地指向老家的方向。……吃喝有道,寫字有氣。各人筆下有各人的氣,這個不服不行。論寫吃,有人霸氣側漏,有人鑊氣狂噴,有人傻氣直冒,有人酸氣逼人,陳曉卿的氣,是地氣——這和「接地氣」還不完全是一回事,也還真不是逢大排檔必贊,見高級貨必罵的那種,那是慪氣。陳曉卿的地氣,不是從地里冒出來然後被他一彎腰接住,而是醞釀于丹田,厚積於舌根,薄發於舌尖,逆向地深入泥土,深入地表,深入人心。

這正是:

為什麼他的嘴裡常含口水,因為他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是看到曉卿導演本人關注又回答了這個問題後的分割線——————

補充幾點細節:

1. 陳曉卿導演作為一個紀錄片導演,閱片量豐富。

在自己想法與觀眾需求之間,做過取捨。

2. 他對美食是有專門研究的,比如經常提到的幾本書:

《食物語言學》《隨園食單》《上癮五百年》《常識與通識》

3. 雖然他對美食有專門研究,但是他覺得,一些技術上的東西,比如什麼是美拉德效應,比如什麼氨基酸能帶給人最美好的體驗,不是他要介紹的重點。就像《舌尖上的中國》,只講好吃是淺顯的,它更多會講人們背後的勞動。他講的是超越溫飽、口舌之歡的精神層面的東西。

比如介紹一道菜,會講這道菜的食材,是誰(漁民、農民)在什麼時候(凌晨、傍晚)什麼天氣狀況(寒風凜冽、炎熱難耐)下,付出了多少時間與汗水得到的,可能你吃的這一小盤菜,就是一家人一天的勞動成果。

相關回答:

《風味人間》中如果沒有人文情懷,是否會減少很多看點?

如何評價《風味人間》第四集「餚變萬千」?


第一次接觸陳曉卿老師是舌尖1。那時是初中的語文老師布置的寒假作業:看舌尖1並寫點評。剛開始,只覺得是紀錄片,呵,紀錄片能有多好看。

結果只看了第一集,看到黃油煎的松茸在鐵板上微微捲曲,小小的密密的油珠滲出來的時候,我就不由自主地開始咽口水。彷彿鼻尖上就是松茸香。6集的紀錄片,我每天只看一集。不是不好看,是捨不得一天就看完。陳老師的團隊對食物的解讀是極致的。吃不到,看得到,隔著屏幕咽口水,還一直念念不忘。每次遇上中央台飯前放舌尖的時候,我都會目不轉睛地看完。一遍又一遍。但怎麼就是看不膩啊。

舌尖,下飯的絕品。

你說陳老師怎麼能拍出如此動人的作品?因為陳老師自己對食物就有一種無法抑制的熱愛。

無意中讀到過陳老師一本文集,叫《至味在人間》。開篇就是油氣四溢的烤鴨。那時是我第一次知道,烤鴨得皮,油,肉都有才是真的香。從此吃烤鴨,即使內心罪惡,嘴卻誠實地停不下來。

裡頭陳老師寫的關於于勒叔叔的片段也讓我感受頗深。我讀課文,也會特別關注那些有關食物的片段。比如曾經度過一篇有關高郵鹹鴨蛋的文章,我流了一節課的口水。早讀的時候都沒法專心朗讀。那鴨蛋里流出的晶瑩剔透的紅油,太誘人了。

當然了,陳老師的文章當真不能當睡前讀物。太罪惡了。有一次,晚上沒忍住,點開至味在人間,就看到了陳老師半夜起床買羊頭肉(還是牛頭肉?具體有些模糊了)的片段。我也沒忍住。起床煮了碗加煎蛋蔬菜火腿腸的豪華速食麵。

陳老師對美食的熱愛到了極致的地步。陳老師可以打車到北京城的另一邊去吃一碗心心念念的麵條(打車錢可不止幾碗面)——這是從表象來看。往深了看,陳老師對於美食的態度,才是一個「吃貨」應該具有的。foodie就該這樣。美食沒有什麼貴賤高低,好吃就是王道。可以是日本的高級刺身,也可以是民居里熱熱辣辣的本地菜肴。後來也看了一些其他自標為「美食家」的人寫的文章。大部分都太矯揉造作。又講究環境,又要求口味,還要考慮吃飯的人,飯館的地理位置——吃點東西,哪裡有這麼麻煩!也有和陳老師殊途同歸的,那樣的文章,誒,真是讓人越看越餓。

說回舌尖。

舌尖一二里,讓我記憶深刻的太多了。深刻到,哪怕只是在飢餓的時候想想,也會傻笑,想像著那熱氣騰騰的食物傾國傾城的樣子。環肥燕瘦,都美得很啊。

比如岐山臊子面。一大鍋臊子,流水席式的食客。一大勺鮮艷紅辣的臊子澆在剛煮好的筋道的麵條上,唏哩呼嚕吃完,抹一抹嘴,撤退。下一波人又上來,接過另一碗同樣誘人的麵條。誒,我也想吃。

比如那碗加了有綠色骨頭的海魚的速食麵。明明就是普通的速食麵嘛,為什麼看起來就是香得緊。

沙漠里用紅柳枝串起來的羊肉串。大塊的羊肉,肥瘦相間,滋滋冒油,肉香飄散。

還有還有,那位陪讀的母親做的野菜餅。不是說綠色是原諒色嗎?怎麼看上去就是令人食指大動?

我覺得陳老師的舌尖系列最成功的地方,不在於那些食物被拍得有多麼精緻好看,而在於陳老師將全國人民心中那片關於家鄉、家庭、生活的白月光,刻畫得太淋漓盡致了。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陳老師找出了一千零一個。這個團隊成功找到了觸動每個觀眾的點點滴滴,關於記憶中的味道的點點滴滴。

所以舌尖從來都不是解餓。傻子才在餓的時候看舌尖。


《舌尖 》第一季、第二季導演的新美食紀錄片,上線之後在豆瓣評分9.4。

記得以前上專業課的時候,老師總是會放一些《舌尖上的中國》裡面的片段,不是在大中午快要下課,就是在晚上,每次把我們饞的都是直咽口水,心裡想著不能看,眼睛還忍不住剽。

其實,看《舌尖》,你會發現這美食紀錄片和以往的不一樣,對拍攝的鏡頭,畫面的呈現,往往是最吸引觀眾的。

如今,《風味人間》的上線,陳曉卿導演也是很謙虛的做了個評價:節目不算難看,真的。

而說下《風味人間》的團隊,它的解說仍是《舌尖》的御用配音李立宏,在拍攝技術上也全方位的一個進步,包括在預告片中,這部美食紀錄片在鏡頭、特效等方面,展現出來的東西,和《舌尖》一樣,看的讓人忍不住點外賣,咽口水...

對於美食,其實真的像總導演陳曉卿說的那樣:「其實很多食物的製作本身沒有什麼秘密,選材、加工、烹飪都談不上複雜,但就是只有在當地才好吃。」

而這也是《風味人間》的目標:挖掘美食的根與生命,讓世界認識那些離不開的風土、人情和味道。

現在第一期已經播出了,可以看看在鏡頭呈現下的沒事,是有多吸引人:一大早的搞得我也很餓...

餓不?餓了 趕快叫外賣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