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投資申通一案,外界似乎一股腦兒將它與順豐、京東關聯。大致意思是,阿里集齊了“三通”,如果再搞定韻達,就能玩轉、操弄江湖。從此,王衛們的日子更不好過了,接下來肯定又要撕了。

  競爭是常態,也是過程。不過,如此投資,若說主要爲了讓王衛們難堪,無語。這不可能是初衷與目的。

  真要衝擊對手的話,通常採用更輕的戰術,快進快出,亂你節奏跟心智。巨資背後,涉及的應該是一個組織的整體戰略,以及它所面臨的挑戰。

  就是說,首先要回到阿里基本面看它。

  一、馬雲的flag

  大部分人都能想到馬雲2017年立過的flag:未來8年,中國快遞24小時必達,全球72小時必達。

  最近兩年,他似乎又加了一個,不斷地說,要將中國物流成本GDP佔比從16%降到5%左右。

  前一個flag堪稱人類社會一大景觀。無論是地理大發現、大航海時代的拓殖,還是電氣化+電力+通訊帶來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乃至互聯網浪潮正在促成的數字經濟時代,地球上還未曾出現過flad描繪的常態生活。

  截至目前,依託旗下菜鳥網絡五張網(倉儲、快遞、農村、末端、跨境),阿里在許多城市甚至縣域都可實現當日達、次日達目標。但距離flag標準,還差很遠,一是許多城市最後一公里或幾公里環節,挑戰巨大,二是中國鄉村世界與全球市場亟需進一步落地強化。

  二、兩個關鍵節點

  你或許覺得一切不用那麼急。但你要看到阿里集團的兩個時間節點:

  1、馬雲退休,管理層更迭,業務到了一個重估與總結階段。

  創始人馬雲今年退休,逍遙子接替他擔任董事局主席。這一時刻,整個集團,除了財務、市值、GMV規模化效應(有萬億美元指標)訴求,更重要的是,要展現出整體與各個版圖的風貌與種種可能性。

  馬雲的flag,涉及到核心基礎設施尤其智慧物流建設。你知道他對菜鳥期望多高,說要1000億巨資建一張智慧物流網絡,不夠的話,再投1000億。菜鳥網絡年度物流大會,他連續兩年都有出席,並發表演講。

  可以想象,阿里投資申通之後,接下來,菜鳥網絡的壓力有多大。

  2、新零售系統的匹配壓力。

  新零售2C一端已成規模,且生動多元,正在釋放巨大的活力。但此刻真正的挑戰在後端。至少在有形商品領域,如果菜鳥網絡不能展現更大視野,構建全新的競爭力,新零售在前端形成的活力,會成爲一個巨大的“堰塞湖”。如果遲滯不力,那可不是一個阿里的問題了,那一定是一個社會問題。

  這跟投資申通有何關係?那是因爲,達成馬雲 flag兩重訴求,單靠阿里自身現有資源,尤其是菜鳥網絡自身的資源,絕無可能。最緊迫的挑戰,就在最後一公里或幾公里的快遞環節。

  這環節不但直接關涉着平臺消費體驗(當然也有2B服務),更有成本效應。熟悉供應鏈的人知道,環節越後,效率越低,成本越重,挑戰也最大。過去的歐美,最後一公里隱含的成本,一度佔到商品運卸總成本的28%。中國也不會小。不要只看上海、北京,要看更多城市與鄉村,那常常讓人無語。

  此刻投資申通,顯得比之前投資圓通、中通更緊迫,正在於上述背景映襯。

  三、誰主動,誰被動?

  這樣描述,你可能覺得好像也沒有跳出競爭。你應該意識到以下兩點:

  1、與其說是阿里投資申通,毋寧說是申通更需要阿里尤其菜鳥。

  媒體人對比了申通與中通等同行最近幾年的發展差異。這裏不想重複,但我們確實看到了中通與淘系合作後的成效。申通有被同行進一步甩開的可能。

  申通理念其實挺超前。之前它倡導加盟制,在之前有限的城市,既有成本優勢,又有效率優勢,但隨着市場拓展,加盟制的鬆散離合導致平臺服務缺乏協同,加上運營管理沒有智慧平臺支撐,加盟、網點越多越混亂。申通爆倉不是一次了。

  最近兩年,它開始衝刺“直營”,試圖建立一體化服務模式,幾乎想做成一個小京東、小順豐。但這是重資產模式,基礎設施投資巨大。曲折IPO後,它的資本投向中轉倉、網點、車輛、設備乃至日益緊迫的數字化平臺上,但去年上半年,數字化一體化平臺等,都處於延宕中。

  去年,陳德軍回答投資者嘲諷式提問時,坦陳說直營建設暫時跟不上。公司多項財務、業務指標、市值落後同行不少。來自投資人的壓力越來越重。貼吧、交易軟件社區裏,它被罵得夠慘。

  我們認爲,申通不具有獨立建設一個一體化規模平臺的能力。對標順豐、京東帶有盲目性。它到了重塑商模時刻。

  接受阿里投資,看去出於阿里意志,結合這一背景,我們看到申通更多緊迫性。牽手阿里,除了獲得資本、技術,尤其可以融入菜鳥聯盟,申通至少可省去許多基礎設施投資,而菜鳥的智慧解決方案、雲計算、倉儲等都可以爲它帶來支撐。申通從此可以將更多精力集中在客戶與用戶服務、精細化運營、市場覆蓋、品牌建設上。

  2、阿里尤其菜鳥與申通之間,當然也包括與之前投資的中通們之間,到了前所未有的智慧協同週期。這是它們合作的基礎,也是整個行業面臨的挑戰。

  四、商業模式再辨析——兼論菜鳥的價值

  這個話題其實涉及到菜鳥的商業模式價值探討,也涉及到媒體視野裏的所謂競爭。

  阿里投資申通們,包括對於菜鳥帶來的助益,不是去做一個更大的快遞公司,而是完善它的網絡建設。

  至於阿里給外界留下諸多“控制”的印象,那是因爲,就像新零售生態多起併購與獨立佈局,必須展現拓展效率與品質一樣,此刻的阿里,在後端的建設上,同樣需要效率與品質。如果它只是與申通們保持鬆散的合作,它們之間在涉及到底層數據、協同運營時,就可能存在心理芥蒂,合作成效肯定不會太好。畢竟,雙方都是上市公司,各有複雜的權益方。

  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共同的願景與發展訴求下,圍繞客戶、用戶建立更深的共同體關聯。資本關聯通常能體現雙方的信任。

  老實說,前年,菜鳥與順豐的一段插曲,就反映了這種矛盾。無論出於誰的責任,歸根結底還是雙方信任不夠深,所謂“數據”爭議只是表層。至於順豐與阿里及菜鳥的合作不如三通們,那是因爲順豐體量、市場規模,確實比三通更有可能打造一種獨立的一體化模式。這確實是值得尊重的。

  這裏就涉及到不同的商業模式。相比順豐、京東,菜鳥網絡的形態其實是一種基於技術、數據的開放的智慧物流協同平臺。它協同的要素,從快遞網來說,不但包括三通一達們,也包括順豐與更多中小主體。

  跟阿里集團一樣,菜鳥本質上也是一個技術驅動的ICT類公司。它的核心,在於自研加集成的技術、數據以及線下體系在內的完整的智慧組合與協同能力。

  當我們不斷強調所謂技術組合與智慧協同時,話題的另一面,其實是最大限度地消除產業壁壘,爲無數市場組織尤其中小物流類企業、個體,提供基礎設施服務,消除痛點,創造更多參與空間。

  阿里投資三通,包括菜鳥的誕生,並不是打造一個物流公司。

  就很2017年以來阿里新零售拓展路徑一樣,初期,外界認知混亂、迷茫,它需要率先定義,通過資本合作建立信任,爲整個行業打造出一些參考方案,不斷沉澱商業經驗,讓外界看到成效,帶動實操,起到孵化、教育市場的作用。這個週期的形態絕非最終。我們已看到,阿里新零售除了形態走向多元,後端智慧方案也正在分層,開始大規模落地,延伸到無數小型商戶,這個過程裏,當初投資的單元,最大的價值就在於不斷試錯、總結、孵化出新的方案。是啊,就算再有錢,它也沒能力收購所有。

  投資三通,阿里的用意也是如此。就是通過資本建立信任關係,依託菜鳥網絡,打通底層數據,強化智慧協同,完善網絡建設。三通雖有一定體量與覆蓋,但相對馬雲的flag,在菜鳥未來更大的“快遞網”,也只是一小部分。只是說,這個階段,它們能與菜鳥一起,更快形成協同,生成許多智慧解決方案,未來應該會對外輸出到區域市場乃至全球。

  我們已看到,過去5年,基於廣泛合作,阿里、菜鳥不斷生成、開放諸多方案,尤其電子面單、智能分單、五級地址庫等,成了每日上億包裹操作的公共基礎設施,行業成本年複合遞減率近17%。受益於合作,“通”、“達”爲代表的中國主要快遞公司盈利能力穩步提升。其中,中通改觀最明顯,同比增幅都近50%。

  我們更是看到,基於廣泛合作,菜鳥在跨境物流、綠色包裝、倉儲、末端網及2C的菜鳥裹裹等環節,都有多重方案生成,創新已開始具有溢出效應。

  一個新的動向是,快遞公司形象正在發生深刻轉變。過去,它們被認爲是人力密集型、大老粗的活,不用動腦子。而今,快遞業正成爲全球科技創新高地,未來幾年,它將成爲智力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核心領域。許多資源都正在朝着這一領域集結。

  阿里、菜鳥展現出來的協同能力,其實也是一種信任體系建設。過去我們說,淘系生成的支付寶,是中國當代信任體系的凝結。此刻,就菜鳥整合的廣度、深度以及面臨的創新挑戰說,“智慧協同”的理念,更是數字經濟時代信任建設的基石。

  過去幾年,“共享經濟”服務一度在中國氾濫。但諸多商業模式,本質上不是“共享”,而是單向租賃。OfO們都不過如此。在我們看來,阿里、菜鳥網絡及諸多夥伴形成的多樣性、多邊機制的智慧協同網絡,才稱得上真正意義上“共享經濟”模式。

  它與(美)傑里米·裏夫金《零邊際成本社會》中描繪的理想社會狀態完全吻合。後者強調的“零邊際成本”,跟馬雲強調的效率提升、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完全一致。阿里與菜鳥構建的這種形態,深受海外青睞。之前的達沃斯論壇上,海外專家撰文強調,以阿里等中國互聯網企業引領的數字變革,尤其是智慧物流平臺的建設,正重塑着亞洲乃至全球的供應鏈。

  美國經濟學家帕拉格·康納寫過《超級版圖:全球供應鏈、超級城市與新商業文明的崛起》一書。雖然我不認同他過度強調“超級節點城市”的價值,但他描繪的數字時代的技術與線下供應鏈融合,創造的新圖景,將全面重塑全球供應鏈格局,甚至革新主權國家的“邊界”概念,特別爲我推崇。

  當然,想完全避開競爭話題,絕無可能。在阿里、菜鳥與順豐、京東體系之間,確切地說,在阿里、菜鳥的合作伙伴與順豐、京東之間,確實存在複雜的競爭。

  這種競爭不是零和遊戲。它更像圍棋而非象棋。前者,只要你懂一點點,對手都不可能完全剝奪你的立足空間。而後者,除了偶然和棋,幾乎就是生死的結局。

  順豐與京東形態越來越像。前者正構建垂直一體化服務,當然諸多環節也是開放路徑,尤其交易平臺等環節。京東則從一體化走向一體化開放,相對來說,開放思維漸濃。但整體來說,它們留給外界的印象,“一體化”特徵仍很強烈。“一體化”與阿里、菜鳥及夥伴之間構建的智慧協同,形似,其實差異很大。“一體化”更側重獨立掌控,控盤形態。在局部市場,尤其核心城市,有明顯的“效率+品質”的優勢。

  不過,如果不忘更廣世界,尤其低線城市、縣域、鄉野,當然還有全球市場,“一體化”的局部效率與品質優勢,就顯得特別逼仄。它像獨樂樂,而非衆樂樂。

  這裏面,涉及到對服務本質的理解。雖然現在講究所謂會員體系,但服務本身不應差序化,它需要普適、公平的價值取向。就是說,在注重“效率+品質”的同時,必須兼顧“公平”機制。

  起初,菜鳥構建的智慧物流網絡,在覈心城市市場,一度不如京東們更有效。如今已相近。若結合更廣覆蓋,它協同與服務的範疇,內涵與外延要遠比同行們豐富得多。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效率+品質+公平”的社會化平臺。

  這既是阿里與菜鳥的願景、價值觀之一面,也是視野與格局所在,更是它們面臨的巨大挑戰。在這視角里,阿里此刻投資申通,涉及金額雖大,最後一公里佈局確實也非常關鍵,不過,着眼未來中國新的500億快遞量,結合整個智慧物流服務,以及馬雲的flag,看上去的一個行業大事,不過是一個小的插曲而已。

  當然,再度強調一下,我們絕非否定京東與順豐們的路徑。這是一個多元的市場,無論自身條件還是現實商業環境,都很難出現較多巨型平臺,這也是商業的常態。

  其實,辯證來說,唯有京東們、順豐們、“通”們、“達”們越來越多,阿里與菜鳥構建的智慧物流網絡,纔有更爲厚實的土壤。如果行業只有少數幾個玩家,自然稟賦決定了,它們也不可能是今日形態。整個阿里說不定也很逼仄的模樣。這裏面,確實有人的視野與格局差異,但商業環境決定的底色仍很濃。遼闊的中國,有容得下多重路徑,其實並沒有什麼高低之分。就像喝沒有礦物質的絕對純淨的水不健康一樣,中國的包容性與駁雜性裏,有整個產業健康的基礎。

  夸克,最小的粒子,微末的洞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