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是3月14日

  星期四

  農曆二月初八

  本期微播報裏,作家、編輯汪惠仁將同大家分享其爲《百花文藝出版社60年紀念冊》撰寫的序言,以此來獻給曾經火熱並還將繼續燃燒的文學的時代。

  《百花文藝出版社60年紀念冊》序言

  文|汪惠仁

  

  這本紀念冊的前面需要一篇文章,大家認爲有一篇文章,這冊子才顯得完整而妥帖。任務落到我身上。

  大家讓我寫,我想就是因爲我待在百花的時間比較久了。

  二十三年前,我來到百花。先在校對,然後在發行,再後來成爲百花的編輯。我到百花的時候,社址在張自忠路189號。老一輩中國的讀書人都知道,在張自忠路之前,百花在赤峯道124號。

  在張自忠路,前輩同事給我講赤峯道的百花。

  而今天的我,在年輕同事的眼裏也日益成爲前輩。在偶爾的閒談中,我也給他們講張自忠路上的百花。

  我不知道,將來的社址會在哪裏,但願聽過我講百花故事的人,他們也會給後來者講述西康路35號的百花。

  靜下來想一想,這是多麼美好而神奇的事。我們未必知道自己家族比知道百花更多。我瞭解到的情形是,一代一代百花人都如此強烈地想——知道百花。比方說我,我就很想知道,1958年8月1日的點滴細節,在天津和平區的某個老房子裏,是哪些先生,經過了怎樣的商議,又下了怎樣的決心,由此一份家業肇造而綿延。

  一九五八至一九六六。

  一九七九直到今天。

  回憶裏充滿着自豪與光榮,也夾雜着絲絲哀愁——爲了時光的流逝,也爲了一個個混入蒼茫的離去的背影。

  汪惠仁書法作品

  

  我知道,我無力證明什麼。

  百花也不需要我來證明。

  要問我,何爲百花?

  就是那個不間斷地向經典致敬的出版社,就是那個與活力中國深切互文的出版社,就是那個將文學內部的規定性安放到寬廣胸懷中的出版社,就是那個視野開闊卻眼光挑剔的出版社。所以,在中國,一些事,是百花人來做的:

  從一個地方的文藝內刊中發現《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助力改革開放之人的重新發現,率先激活市民小說出版;

  一改中國散文之零星出版格局,以打通古今融匯中外的膽識氣魄,推出百花散文書系,由此,中國的散文閱讀、寫作與研究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小說月報》《散文》,天下誰人不識此二種?百花不是輾轉與文學發生關聯的,這兩種期刊讓百花置身文學現場,由此,中國人獲得了及時瞭解當代文學的最寬闊、最平易的渠道。

  

  百花六十年了。

  春秋代序,然而百花並沒有進入遲暮之年。

  在簡明的兩段百花社史裏,在當代中國文學藝術演進的歷程中,我看見的、我感覺到的百花人曾是先驅者,是開拓者。

  對先驅者、開拓者念念不忘的人,就是接力者。

  初心不改、執守如一的接力者,他一定是新的創造者。

  創造者永遠年輕。

  六十歲了,百花依然年輕。

  今日主播:汪惠仁(作家)

  汪惠仁,作家。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現任《小說月報》《散文》雜誌主編,新百花散文書系總策劃。

  文字、網絡編輯|路斐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