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和各地的飲食習慣不同有關、任何一個地方的菜系都因本地的物產、氣候不同而形成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口味。西南地區偏向於麻辣、北方多濃油赤醬口味偏咸、西部喜酸、南方偏於清淡、這是氣候因素。一般來說熱帶地區口味多以少油、清淡、偏酸辣的口味、例如德宏、版納和東南亞國家。氣候高寒、濕氣重的地區、如雲、貴、川、多以麻辣味型為主。由於口味的不同、烹飪方法也不盡相同、如德洲扒雞、廣東燒鴨、廣式白切雞、四川啤酒鴨、永洲血鴨……等。雞、鴨的食法是根據當地口味而形成的一種飲食習慣。

再比如說雲南的景洪、版納一帶人們更習吃慣的是烤雞、而鴨肉就少有人吃。今天在此分享一道在家裡也可以做的烤雞、愛吃的朋友可在家做一下。

這裡就以半隻雞為例: 雞半隻加鹽、花椒粉、生抽、料酒、辣椒面(不喜辣可不加)腌1小時。

腌好放入墊了錫紙的烤盤中入烤箱、250度烤40分鐘、取出斬件裝盤(最好是手撕)。

吃時配糊辣椒碟、(不喜辣配椒鹽)。或雲南特有的喃咪蘸食是一流的。這裡專門介紹一下喃咪的配製:

原料、樹蕃茄1個(烤熟)、野芫荽1根(切碎)、新鮮小米辣3個(切碎)、蒜1粒、檸檬半個(取汁)、上述原料放入擂缽加鹽、味精、糖、舂成醬狀即可。


市面上的烤雞和一般的烤鴨多數都是用冰凍製品加工出來的,二者的價格相差無幾。就我們本地(2,3線省會城市)來說烤雞沒有烤鴨的銷路好,這是消費習慣使然。其實烤雞在烤制前腌制到位的話味道很不錯的,香味足,皮色紅亮,有嚼勁,比烤鴨的酥脆軟嫩又自不同。加工的技術也無特別的區別。

烤鴨有掛爐烤,燜爐烤,轉爐烤等法。烤雞用燜爐和轉爐烤,以及上燒烤架。

就其原因,消費習慣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我感覺烤雞這道菜遠遠沒有烤鴨的名氣大,和宣傳推廣也有一定的關係。


成本方面:市面上賣的20塊烤鴨的成本在10元左右。烤鴨主要選擇凍鴨為主,就是那種三四塊一斤的速成鴨,超市鴨腿也賣4塊多一斤。而烤雞就不一樣,市面賣的主要是童子雞,一斤都沒有,滿足不了一般家庭需求,而白羽雞養殖成本也高的,凍雞批發價一般在7塊錢左右,成本上升,一隻40塊雞都沒有一隻二十鴨賺的多,肯定賣鴨了。技術方面:雞的做法太多,炸雞、煮雞、干鍋雞、燒雞公、地鍋雞、烤雞和他們比起來口感肯定不行。而烤鴨就不一樣了,在中國很多地方的人根本就不會吃鴨子,就算吃也是老鴨,嫩鴨有小毛,需要經過特殊工藝處理,吃個鴨子,拔一下午毛不一定拔的乾淨,而烤鴨全部都是程序化,快速養成、工廠化加成處理,烤鴨配的調料都可以精準化,可以說是傻瓜式,學習快的很,如果能拿到秘制調料,更完美。


雞的脂肪少,烤出來的味道不如其他做法好吃,在一家店裡吃過烤雞也吃過炸雞,烤雞的味道比不上炸雞。同樣,你聽過炸鴨么?煎雞蛋好吃,你要煎過鴨蛋吃,你就會發現煎鴨蛋口感非常感人,吃了不會想吃第二口。煎炸蒸炒,很多東西不用某種方法烹飪,是因為有人試過了,沒其它方法好吃。


以前也有很多賣烤雞的,現在少了,沒有流行下來,現在烤這些東西都是用電烤成本高賣不上價,烤鴨就不同了,一支烤鴨和一隻烤雞的價格烤鴨不便宜也不覺怎樣、不常吃,而雞經常能吃點整的挺貴接受能力差唄


原來如此!多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