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任思奇(樂評人)

編輯:報報

近日,網絡播主@TwoSetViolin雙琴俠發佈視頻,指出藝人鞠婧禕和馬雪陽去年在湖南臺某節目上的小提琴表演是假拉——從小提琴操作的角度上,有數處明顯的破綻。

很細節的解釋,還重現了拉琴時的動作,簡單易懂。

雖然雙琴俠指出假拉的視頻原本只是爲了吐槽,且鞠婧禕和馬雪陽也被扒出其實是學過小提琴的。

但這件事還是在網絡上引起了不小的波瀾,網友們紛紛藉機表達了對長期以來的假唱假拉的無奈和憤怒。

假拉假唱的限度到底在哪裏?對認真努力的人是否公平?在這“超真實”下,我們每天看到的表演還有多少是真實的?

所有的不解、困惑和爭議,圍繞着我們電視熒屏上出現的假拉假唱表演而展開。

的確,如雙琴俠所指出的:鞠婧禕空弦的畫面居然配有揉弦的聲音,而馬雪陽的指法與聲音完全不符——這些證據足以表明現場確實是“假拉”。

這種紕漏和廣爲詬病的假唱對口型是同一道理,如果我們把拉琴的手位對應唱歌發音的口型,就會發現二者性質幾乎完全一致,只不過拉琴的手型對於普通人而言較難辨認。

馬雪陽表演中有一段跳弓,弓應該在弦上跳躍着演奏出互不相連的聲音。而節目中,馬雪陽的弓並未離開弦,但出來的聲音卻是正確的。

從節目製作的角度考慮,爲了避免舞臺意外,保證節目的最佳效果,使用事先準備好的音源確實是被行業默認的最佳保險方式。

我們也並不能單純從節目錄像本身辨別出這場“假拉”的程度:小提琴配音是否爲藝人本身事先錄製,或是根本就由其他渠道獲得並不得而知。

但是無論如何,“假拉”事件都在多重意義上引發我們的思考與討論。

首先的問題是“假唱”和“假拉”的區別何在:爲何一直以來,電視節目上的假唱被觀衆默許,而此次假拉事件卻引起了巨大反響?

爲什麼人們對假拉小提琴的容忍度更低?也許是因爲大家都明白,西洋樂器當中,小提琴以入門難度最高而著稱。

且不論這個難度最高是否有爭議,熟練掌握小提琴這種樂器需要經年累月的刻苦練習,確實毋庸置疑。

因此“小提琴”作爲一門個人技能,顯得門檻很高,也會無形當中讓大家對“會拉小提琴的人”印象更佳。尤其在娛樂圈“偶像”身上,粉絲們往往可以從這個技能引申出偶像刻苦、努力、有天賦等等美德,並且進一步地因爲這種獨特性而“粉”這個偶像,而非其他偶像。

假拉事件主角之一鞠婧禕曾經就讀於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專業爲小提琴——在一些關於鞠婧禕的網絡視頻當中,也曾經流出她早年練琴的片段,的確是專業附中學生的水平。

粉絲扒出早年鞠婧禕上傳過的拉琴片段,證明她確實是會拉的

但是由於偶像工業對於個人時間的完全侵佔,鞠也是久不碰琴,並曾經在一些綜藝節目上表示自己因爲太久沒練,不願意再將“拉琴”作爲個人展示。

因此,鞠婧禕會拉琴這件事是大家都知道的,而節目組試圖用完美的錄音來維持偶像完美的人設,卻在這種微妙之間成了衆矢之的:假拉很可能是節目組的用意,但鞠和馬通過這種合成的“臺上一分鐘”卻享受了“臺下十年功”的稱讚待遇,的確是在敷衍觀衆。

尤其,他們並不是真的不會拉琴,有着“十年功”的背景,卻不能在演出之前好好練習再進行表演,甚至不嘗試使用正確的指法,在鏡頭前胡亂擺拍,這可能更進一步地激怒了觀衆。

當然,觀衆的憤怒並不是針對藝人,而更多地是有關盤剝藝人、拿觀衆當傻子的整個娛樂圈生態。

值得拿來對比的例子是情歌王子王力宏:作爲科班出身的音樂人,王力宏曾畢業於伯克利音樂學院,也以擅長小提琴著稱。但是在許多MV當中,可以注意到他的手型並不是在拉琴,但這並不引起大家的質疑,因爲在演唱會或是一些live house的場合,王力宏一直都能夠輕鬆地演奏,並且能夠用小提琴即興表演。二十年來,沒有人因爲MV懷疑過王力宏會拉小提琴的真實性。

這是因爲MV和電視節目的性質不同——所有人都知道MV的本質就是剪輯,歌手在錄製MV圖像的時候甚至並不知道音樂進行到哪一步。

然而電視節目不同,尤其是這種個人才藝展示的環節,本身就帶有“真人秀”的性質,人們爲了追尋真實而來,卻發現自己依然只能看到剪輯和擺拍,甚至在這種工業性的操作之下,無法辨別何爲真實,感覺自己被當成傻子敷衍,因此在這種困惑中進一步感到了憤怒。

而不得不提的是,在娛樂圈的人設經濟下,人設是先於真人存在的“超真實”:偶像首先作爲一個人設存在,而非現實中的人。

因此在看到鞠婧禕之前,“鞠婧禕很會拉小提琴”的人設就已經被觀衆期待了。

根據法國哲學家鮑德里亞的觀點,偶像人設是一種比現實更真實的“超真實”,因此,在這兩種真實之間出現縫隙的時候,人們自然會反映出強烈的幻滅情緒。

歸根結底,“假唱”和“假拉”二者情況是同構的,所區別的只是“假拉”更微妙地撕裂了偶像人設,因而進一步地激起觀衆對於“真實”的疑問與反思。

薩頂頂著名的假唱反轉話筒事件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假唱假拉被扒出被吐槽,那麼假拉假唱的限度究竟在哪?

如果我們仔細去探究“假唱”的定義,也會發現“假唱”行爲在程度上存在一個階梯,從輕到重大致分爲以下三種:

1、音源確爲真人演唱(或演奏),播放事先的本人錄音,避免舞臺突發“車禍”風險。

2、將本人的錄音進行技術層面的修音,將音準音色等條件人爲修改到“無瑕疵”的程度,再在演出現場進行播放。

3、用其他人演唱(或演奏)的音源,進行對口型的表演。

我們的接受程度在哪裏呢?大概在第一種和第二種之間。而欺瞞性使用他人的配音在“真實秀”性質的表演當中,實在是不可容忍。

但是在對於本人的修音問題上,人們的觀念也不是一成不變,甚至隨着時代在暗中變化:2019年,偶像經濟正當紅,大衆對待藝人的態度,逐漸向偶像經濟下的“粉絲文化”靠攏——這一點也將進一步地引發人們對“真實性”問題的思考。

今年跨年表演中,王鶴棣和沈月合唱的《告白氣球》,不僅假唱還難聽。

在修音技術過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卻不禁困惑,到處都是被塑造成完美的“超真實”,那麼真實的才藝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在雙琴俠的吐槽當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堅持刻苦練琴的人的無奈,就如他們接受電話採訪所透露的那樣——一開始因爲節目中小提琴無瑕疵的演奏而被吸引了目光,抱着一絲讚賞學習的態度來看,但立刻就發現演奏是假的。

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雙琴俠說一開始是覺得拉得很厲害,但越看越覺得有些不太一樣。

這多少讓人感到不公平,如果一切都可以被“加工”,那麼認真努力的意義又在哪裏?

當明星拿着高額的出場費,卻用編輯的手法在熒屏上做出一場秀,還有可能名利雙收,這對那些認真誠實且努力提高自己卻沒被看見的人將是一記重擊。

那選擇誠實的代價是否意味着要被“劣幣驅逐良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