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00.jpg

 

  西元1101年,法蘭西腓力王過世後一年,曾讓他萬般憂心的耶路撒冷戰爭告終

  有上帝之劍別稱的耶路撒冷王艾妲成功擊敗了異教軍隊,保住了她的神聖領土

 

F101.jpg

 

  同一年,繼承伯父王位的昂弗洛伊為自己剛誕生的長子取了同樣的名字

  哪怕擁有同樣的姓氏,擁有源於同一位王者的恩惠,兩者早已走向不同的命運

 

 

前言

  

  在卡佩家族中,昂弗洛伊王毫無疑問是位令人別具興趣的王者

  ──當然,無論是對整個家族,或是茶餘飯後的風流韻事來說皆是如此

  相較於那位立下赫赫武功,被稱為大帝的伯父來說,昂弗洛伊王並沒有怎樣的戰功

  甚至可以說,這位王者從未參與或親自指揮過任何一場戰鬥

  在他生命中距離死亡最近的時刻,除了臨終,大概就是一場爭風吃醋的決鬥了

  在那場決鬥中,他失去了一隻手腕,從此掛著鐵鉤過日

  與伯父相比,他顯得畏縮而膽怯,甚至在即位的前二十年中,沒有打過任何一場仗──如果不把鎮壓農民暴動算在內的話

  在許多層面上,人們總是將他與伯父擺在一起比較,接著發出種種唏噓聲響

  誠然,昂弗洛伊王缺乏英雄一般的人格特質,甚至還可以說是處在相反的位置上

  可就不同的角度而言,其展現出來的人格特質與留下的事蹟仍然饒富趣味

  ──當然,還是那句話,無論是對家族事業或是風流韻事來說皆是如此。

  

  在探討這位王者的生平事蹟之前,或許不免俗得談談卡佩家族

  卡佩家族崛起於諾曼人進攻巴黎之際,戰爭勝利為其掙得了榮光與權位

  於卡洛林王朝末葉,一如卡羅林家族如何從墨洛溫王朝手中取得王位一般

  他們逐步架空了國王,直到王族再也無力與他們鬥爭,這才堂而皇之地登上王位

  在雨果‧卡佩──亦即菲力王的曾祖父──在位時,為了鞏固王權便提早為長子加冕為王

  其子、其孫都是如此,直到腓力王的長子於年幼時便繼承了托斯卡尼公覺權位,這樣的慣例才停止

  若以較為藝術性的方式來說,這樣的行為源自於恐懼

  將依舊脆弱而不穩固的王權緊握在手中,生怕一不小心便會滑落的這種恐懼

  這樣的情緒貫串了卡佩家族尚未鞏固其統治的前期,腓力與昂弗洛伊這對伯侄亦然

  或許會有人質疑這樣的說法是否正確,畢竟腓力王在某些崇拜者的眼中已然是堅毅與信仰的化身

  其後半生始終如一的持戒,乃至於響應收復聖地的戰爭等等,皆是確切的證明

  反過來說,正因為這樣的恐懼才顯得腓力王的堅毅與勇敢是多麼地可貴

  在腓力王即位初期,本就勢力龐大的諾曼第公爵取得了英格蘭王位,南方的公爵們彼此通婚讓繼承權隨著血源傳播

  在這樣危機環伺的過程中,腓力王幾經沉潛,一舉征服了布列塔尼

  哪怕是在艱困的諾曼第戰爭期間,也咬著牙撐持到了最後

  在這兩場戰爭之中,尤以後者最有可能動搖其統治,膽怯者或許會選擇罷兵,可他選擇了再戰

  這或許代表著腓力王擁有相當的戰略眼光,也毫無疑問代表著其勇氣與堅毅

  直到他肯定了自己的王權已然穩固,取得了足以與國內的諸侯抗衡的戰力後,其後半生便顯得相當和平安穩──除了響應教廷號召的聖戰之外

  若說腓力王畏懼名義上屈居其下世俗領主,那他對著同樣有可能動搖其王位的教廷也是如此

  事實上,腓力王的後半生固然信守其持戒的誓約,但他本人卻未必算得上多虔誠

  更多的該是對於教廷神權的恐懼,這才毫不猶豫地響應聖戰,更對修道會的種種要求予取予求

  說到這裡,若能理解腓力王心中深藏的恐懼,就必然會產生另外一個疑問

  那昂弗洛伊王呢?存在其心中的恐懼又是什麼呢?

 

 

流言蜚語

  

  關於昂弗洛伊王成為其伯父的繼承人之前的紀錄並不多

  能知道的大抵只有其父親的婚姻是由伯父安排,娶的是當時波西米亞的公主這點

  在此之後的事蹟付之闕如,只知道當時的王弟雨果英年早逝,公主返回母國後又被安排再婚對象

  換言之,除了幼童時期之外,其監護人一直都是身為法蘭西王的伯父

  直到諾曼第戰爭結束後,當時還年幼的昂弗洛伊獲得了封地,這才離開了巴黎

  他與出身諾曼第的盧昂伯爵的友情或許就是在這段期間結下,並延續了很長一段時日,幾乎與其生命等長

  在成年時迎娶了當時第戎公爵的女兒為妻,並在登基為王後生下了其長子昂弗洛伊

 

F102.jpg

 

  早年的昂弗洛伊王對神學略有研究,更在繼承王位後不久前往處於家族成員掌控下的耶路撒冷朝聖

  無人知曉這趟朝聖當中發生了什麼事,又或者是與當時的女王有了怎樣的交流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這趟朝聖之行過後,昂弗洛伊王變得有些憤世嫉俗,從此展開了其放浪形骸的前半生

  

  宮廷之中向來不缺奢華的宴會或是社交場合,昂弗洛伊王成了其中常客

  又如同一隻蝴蝶般遊走於花叢之間,因而留下了不少風流韻事

  但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在那之前就已然滿布天空的烏雲呢?

  那是圍繞在勃艮地公爵家(亦即王后娘家)的陰謀,以及層出不窮的暗殺

  從1102年開始,公爵陸續死於非命,短短兩年便就死了五名公爵,直到年僅三歲的烏絲塔希繼任為止

  無巧不巧的,在昂弗洛伊王為其長子與烏絲塔希訂下婚約後,這噩夢般的死亡漩渦這才停止

 

F107.jpg

 

F108.jpg

(從昂弗洛伊王的老公爵岳父去世後,不斷死亡的繼任公爵)

 

  當然,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他涉入這樣的陰謀中,只能歸咎於公爵家的統治並不穩固──事實上也是如此,不久後年幼的公爵便被推下了寶座,只留下了一塊領地棲身

  不過這種恐怖的陰謀暗殺既然只在勃艮地公爵家族上發生,平息之後自然也就無人注意,眾人的目光自然關注在遊走社交圈中的國王身上

  與堅毅方正的伯父不同,昂弗洛伊以其高超的社交手段征服了整個貴族圈

  尤以女性對他的觀感為好,哪怕環繞在他身邊的緋聞層出不窮,仍有不少侍女對他有著相當的好感

  男性也不例外,從不少曾在宮廷中任職的貴族的書信中,也能感受到他們對新王的好感──只要他們沒有女眷被國王看上並勾搭的話

 

F110.jpg

(勾搭下洛林公爵夫人時失風被抓,付了自己的贖金才脫險)

 

  昂弗洛伊王尋芳獵豔的腳步並不止於國內,除卻那些實際上為他生下孩子的情人之外,據傳還有一些知名的女領主

  如南方的納瓦拉女王又或者是薩伏伊公爵等等,不過在卡佩家族的紀錄中,這些只是傳言,而且也沒有證據(像是孩子)證明

  不過哪怕扣除了那些「沒有記錄」的緋聞,昂弗洛伊王的放浪事蹟也足以開人眼界

  畢竟上至神聖羅馬帝國公主、公爵家的女兒,下至出身下層的民女,甚至還有跟持戒保持貞潔的修女傳出緋聞

 

F114.jpg

(緋聞女主角納瓦拉女王)

 

  光是想像就足以讓人瞠目結舌,甚至昂弗洛伊王親自寫了一本書講述他的這種謀略技巧

  (當然,後人解讀時不免認為那是許多自我吹捧與誇耀一般的內容,但作為史料卻是彌足珍貴)

 

F120.jpg

(連說明文都吐槽這本書的內容可能不太可信)

 

  讓當代貴族訝異的,該是他對私生子女的態度了

  當然,他對所有非婚生生下的私生子一律給予合法身分,私生女則是選擇默認

  當中包含著那個時代對性別的見解,可能也是因為法蘭西王位奉行薩利克法──亦即只有男性能繼承權位

  可即便如此,對私生子的慷慨也足以讓重視血統與神聖婚姻的貴族圈感到訝異

  根據傳言,就連當時不到十歲的長女也對其父親的行為感到十分不滿

  ……細思不難理解,作為婚生子女的她怎麼可能接受兩三年內多出五六個私生子弟妹呢?(而這還是有承認的

  

  言歸正傳,卡佩家族的國王們生涯多半為恐懼所支配,那在昂弗洛伊生命中存在的恐懼為何?

  恐懼足以改變一個人的行事作風,昂弗洛伊王或許正是這樣的案例

  哪怕相關記載不多,但仍可以知道在繼承王位前的他顯得保守,與即位後的風格大相逕庭

  更準確來說,是在朝聖之旅結束之後,其行事風格有了極大的變化

  從昂弗洛伊王的著作中(包括那些為了追求女性而寫的詩篇)可以窺見朝聖之旅的一些經過

  例如他描述羅馬沿岸的風光,克里特島外海的風暴,乃至於耶路撒冷的氣候等等

  若有熟知其家族成員的人必然能理解這隱隱約約透露出了什麼

  這致使無數學者試圖找出他在這趟旅程中是否探訪過兩位堂姊的蛛絲馬跡,卻始終一無所獲,只因為連當事人都對此絕口不提

  再考慮到昂弗洛伊王成王後對兩位權位逼人的家族成員不聞不問,或許可以判斷出他與家族成員的關係顯得相當疏遠

  即位早期,他只有一名才出生不久的兒子,倘若勃艮地公爵家族的暗殺疑雲與他有關,那便是很明顯要替兒子尋求一位擁有尊貴地位的未婚妻

  倘若順利的話,他的長子必然會生下擁有公爵繼承權的子嗣,從而完成了他對延續家族血脈與擴張權力的可能

  在這樣的事件過後便是其放浪形骸的種種事蹟,彷彿是完成了什麼重大任務後為自己尋得的犒賞

  若此點為真,那我們或許可以推斷,在昂弗洛伊王心中存在的恐懼為何

  ──那是對於自己沒有繼承人的恐懼

  畢竟在昂弗洛伊王之前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的伯父在生命的最後失去了唯一繼承其血脈的男性繼承人

  這或許也可以說明他為何對私生子如此慷慨,對私生女則不然,這自然是他的堂姐暗殺了擁有正統繼承權的堂侄所致

  這種簡直像是要讓所有看上的女性都為他生下孩子的荒唐行徑貫串其統治前期,直到法蘭德斯戰爭為止,這才像是男性子嗣已經夠多,已然不怕絕嗣才停下

 

 

戰爭謀略

  

  若昂弗洛伊王在四十歲時便撒手人寰,那後世留給他評價必然都會帶上荒唐二字

  哪怕他在位期間並未發生任何重大災害,更沒有任何疾病蔓延肆虐,也是如此

  從法蘭德斯戰爭之後的一連串戰爭中,才能看出這位國王的謀略如何

  那麼,法蘭德斯戰爭究竟是為何開始的呢?這要從法蘭西的宗教政策開始說起

  從先王腓力開始,王權與教權之間或多或少都有些摩擦,而在先王的退讓下而顯得相安無事

  可即便是對教廷萬般順從的腓力王卻有一件事情是絕對不鬆口的,那便是主教任命問題

  一般而言,在教廷為宗教世界至高權威的前提下,那怕是處於世俗領主的地區主教也需要由教宗任命,但法蘭西則否

  法蘭西王國境內的主教任命並不經由教廷,而是由世俗領主自行任命

  然而在昂弗洛伊王任內,教廷對此提出抗議,而國王也從善如流的同意修改授職法,同時也推動了另一項政策──領主可以拔除宗教不同的封臣頭銜

  除非領主犯了過錯,否則就算是國王也無權剝奪他的領地,可即便是罪臣也無法毫無限制的剝奪其領地,這條政策則不同

  只要國王不介意信奉該教派的領主反感,那基本上異端或異教領主在這條法案通過後就只能任國王宰割

  這對王國境內的泰半領主都不成問題,於是御前會議很快同意了

  唯獨法蘭德斯公爵對此感到震驚,因為他早已改信了當時教廷視之為異端瓦勒度派(*)

  在他猶豫不決之時,國王迅速徵集了自己的領地兵與封臣的兵力,朝著法蘭德斯邊界集結

 

F115.jpg

(法蘭德斯戰爭的受害者)

 

  這等明目張膽的舉止自然瞞不過國內無數目光,可讓人訝異的是,國王象徵性地派出了使者前往逮捕法蘭德斯公爵──理由則是他涉嫌一樁陰謀

  此時法蘭德斯公爵才明白自己已然無路可走,拒捕之後唯有起兵一路可走,可乖乖被捕更是任其宰割

  法蘭德斯戰爭就此開始,也在短短時日中落下帷幕

  不出意外,國王剝奪了公爵的所有領地,甚至再度用同樣方法逼反了另一名伯爵,接著毫不避諱地將所有領地分給自己的兒子們

 

F119.jpg

(昂弗洛伊王當時活著的兒子中年紀最長者取得了法蘭德斯公爵)

  

 

F121.jpg

(教宗你在昂弗洛伊替所有兒子都找好領地後才召開十字軍是不是故意的!?)

 

F122.jpg

(手上錢太多隨便捐的昂弗洛伊王)

 

F123.jpg

(按照慣例沒有賦閒在家的男性家族成員所以指定給尚未成年的女兒啦)

 

 

  不久之後,在教宗倡議的波美拉尼亞十字軍中,昂弗洛伊王與其伯父一般大力支持,並在戰爭開始之前就派出了自己的所有徵召兵

  根據一些書信中記載,這支軍隊穿過了法蘭德斯公爵領,就此進入神聖羅馬帝國疆域不知去向

  直到波美拉尼亞十字軍正式開拔,眾人才驚覺國王軍早已抵達當地,並且迅速對當地的異教徒城堡展開圍攻,而這時王國內的封臣才剛召集起兵力

 

F124.jpg

(閃電戰:在開打前所有兵力就在你家門口待命)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抵達戰場的是布蘭登堡公爵,因為距離最近

  哪怕法蘭西遠征軍飽受當地氣候與地形所苦而損失慘重,但國王仍舊堅持作戰,直到十字軍取得完全的勝利為止

  在這場戰爭告終的那一刻,昂弗洛伊王毫無疑問地被認為是勝利的最大功臣,更代表著他推薦的家族成員將登上全新的王位

  唯一令人訝異的是,登上王位的是國王的一位私生女,而她在戰前才被指定了一樁入贅婚姻

  換句話說,有一頂王冠落入了卡佩家族的手中

 

F125.jpg

(開打前未成年,戰爭結束時已經娶老公了)

  

  遠征軍回國後,在眾人仍舊沉浸於為上帝而戰的榮光餘韻時

  昂弗洛伊王卻再度徵集了所有兵力,推向了法蘭西南北交界

  同時,才繼位不久,擁有大片封邑與封臣的亞奎丹公爵,見到了要逮捕公爵的衛兵,罪名則是涉嫌暗殺國王

  這並非誣陷,且擁有不容否認的證據──但公爵想暗殺國王的理由,大抵是因為不久前針對她的陰謀,而指使者正是如今要來逮捕公爵的國王本人

  不少人想清了前因後果後,無不倒吸一口氣,只因這時間點算得巧妙

 

F127.jpg

(法國國土你大概佔有五分之二,不打你打誰──好吧,我承認,暗殺失敗所以只好自己上場)

 

  國內眾人都因為響應十字軍而有兵力損傷,短時間內無法再度召集,而國王軍卻是早早退出戰場返回國內

  再加上從十字軍戰果中獲得的大量資金,讓國王得以雇用外國傭兵團參戰

  最終,便是國王方以兩倍的優勢兵力從容擊潰亞奎丹公爵軍,得以將南方最大勢力的公爵抓入牢中

 

F129.jpg

(我才沒下手,一切都是撒旦的錯)

 

  不出數個月,公爵便死在了牢獄之中,死狀猙獰恐怖,讓有些人認為這是國王下的手,但這也沒有任何的證據。

  單就結果而言,亞奎丹公爵依照其繼承權,分割成了勃艮地與亞奎丹兩位公爵所有,那怕仍舊勢力龐大,卻明顯不是國王的威脅了

 

F130.jpg

(戰後領地變化示意圖)

  

  不少人試圖分析國王的手腕,得到的結論卻大多相同,認為這與其說是國王的戰略了得,不如說是國王的政治判斷相當精準

  從法蘭德斯戰爭乃至於波美拉尼亞十字軍,都可以看出國王巧妙運用了教廷權威,以無庸置疑的宗教正確為後盾,遂行其政治目的

  哪怕國王領內兵力空虛,卻也沒有封臣敢在這時候掀起叛亂

  畢竟此時的國王是十字軍的最大出資者與參與者,若然起兵肯定會被教宗注意到,被視為干擾聖戰的人物

  至於亞奎丹公爵之事,那便不用多提,完全是趁著敵我相差懸殊,加上罪證確鑿的大義為由,想輸都是難事

 

F131.jpg

(晚年面容與第二任妻子)

  

  從法蘭德斯戰爭開始至今,還不到十個年頭,昂弗洛伊王卻已然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一、法蘭德斯公爵領自此落入王家手中,如今掌握在其繼承人手中

  二、攫取十字軍的勝利果實,替卡佩家族奪得了另一頂王冠

  三、分裂南方亞奎丹公爵領地,短期間內無法再對王家造成威脅

 

  這一反眾人對國王的早年印象,更替他贏得了「聖母之劍」的稱呼

  除卻逼迫道芬主教向他臣服外,昂弗洛伊便沒有再掀起任何戰爭

 

 

F135.jpg

(不知道你為什麼從神聖羅馬帝國獨立,那就來我家吧)

 

F126.jpg

(慣例的拿獎金打造裝備,以彰顯十字軍二連霸的光榮)

 

 

  甚至仿效其伯父,拿著十字軍的獎賞打造了一幅盔甲紀念他的輝煌勝利

  西元113829日,在亞奎丹公爵事件過後八年,這位私事令人玩味稱奇,光輝勝利使人佩服的王者因風寒去世,享年五十六歲

  

  繼承其王位的,則是法蘭德斯公爵古努伊

 

F136.jpg

(順帶一提,最後活著的兒子們全都是私生子轉正的)

  

結語

 

  昂弗洛伊王在各種意義上都吸引著無數學者研究其生平

  有人認為他私底下加入了邪教,卻無法解釋他選擇以異端罪名燒死自己的兒子

  有人認為他輕看血緣親情,也同樣難以解釋他替每個兒子都謀求封地的舉動

  更有人認為他一生中策劃了無數陰謀,卻往往舉不出證據來支持這樣的推論

  這位充滿著疑問與矛盾的王者,無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解明其滿是迷霧的一生

  

子嗣列表

 

F137.jpg

  

 

整理如下表:

 

F137-2.jpg

 

軼聞:

  1.繼任的法蘭德斯公爵蓋伊據傳是惡魔之子,害死了不少兄姊──但害死的速度可能比不上父王製造弟妹的速度所以由哥哥繼承王位

  2.第一任王后死因可疑,但國王也沒有馬上再娶,而是過了好幾年才娶了尼達洛斯公爵

  3.迪特里希的伯爵領地是由外祖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封給他的

  4.耶路撒冷國王艾妲死於西元1130年,由其子接任國王之位

F133.jpg

 

 

瓦勒度派在歷史上似乎是到了西元十二世紀的七零年代才由一位商人提倡,遊戲裡痕明顯提早了不少(隨機事件的關係嗎?)

(維基百科:瓦勒度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