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短信的開頭基本都是“嘿!不好意思啊,但是……”突然有別的事兒了——一個嚴重的偏頭痛或者是家裏的貓出現了過敏反應。和我約好的人沒法按計劃赴約了。通常收到這條短信的時候,我已經穿好衣服打扮好準備出門了。而有的時候,我都已經在赴約的路上了,或者是派對已經開始了。通常對此我都是一笑而過。畢竟有時候我也會不得不爽約。

  但在過去的幾年裏,我和我的朋友們開始感覺到人們越來越愛放鴿子(flaking)了。當人們放鴿子時——答應一定會赴約之後要麼在最後一刻臨時取消要麼直接就不出現——這引發了很多疑問。最重要的是,爲什麼會這樣?是我們的鍋,還是他們的?或者說,真的有更加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嗎?

  在心理學方面的研究可能能給我們一些答案。

  想想你朋友中的連環鴿王,每個人都知道不用等他到了再開始。他們放鴿子已經放出名聲了。在自魁北克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中研究性格和動機的心理學教授Richard Koestner表示,這可能在某些性格類型中更爲常見。

  “它反映出了這些人有點自戀,並且不怎麼顧及他人感受。而且沒那麼隨和,”他指出。

  隨和性(agreeableness)是一個性格特徵,它和協作以及無私有關。Koestner表示,另外一個相關的性格特徵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美國心理協會解釋它就是“有條理、負責任並且肯努力的傾向”。缺乏責任心的人更可能無組織無紀律、超出自身能力的去定計劃但又不按着來——換句話說就是,鴿。

  然後它還有非常人性的一面。你可能會想起來你承諾在未來會做某件事,但當承諾的時間最終到來了,你卻不想做了,比如說開始節食或者參加動感單車的課程——全部的那些新年決心。理論上,保持身體健康和體型苗條的想法很誘惑。後來當你真的要付諸努力時,會發現有別的東西擋了我們的道;我好累,懶得動。

  預測對未來事件的情緒反應的能力被稱爲“情感預測”。研究顯示人們通常會傾向於高估他們在未來計劃下來的事情的積極一面。

  “抽象概念是要和我的朋友們有一個更積極的關係——送他們去機場,或者幫他們搬家。沒錯,我想成爲爲朋友兩肋插刀的人!”華盛頓大學的講師Tabitha Kirkland說,“而到了那一天,你卻沒有抽象的去思考,而是在思考途中所涉及的細節。”

  新的鴿文化

  在過去的10年裏,放鴿子的現象真的是越來越普遍。研究顯示在數字時代裏,放鴿子更容易了。北卡大學的心理學教授Kurt Gray一直在研究,正如他說的:“科技是否把你變成了混蛋。”

  “距離允許人們互相欺騙,”Gray說,“由於科技讓你和他人之間拉開了距離,也就可以說科技就是距離。”

  換句話說,用手機發短信通知某人你要爽約比打電話告知要容易的多。更容易的是在臉書活動上點擊可以不擔任何責任的“感興趣”按鈕,然後在最後一刻決定不去參加。以這樣的方式放鴿子會讓人覺得很沒人性——彷彿對方是沒有思維和情感的生物。

  抵制放鴿子

  Gray建議說,下次有人再用短信的方式放你鴿子,你應該回一個電話給他們弄清原因。在2017年,研究者發現證據表明通過語言溝通而不是短信會讓我們對他人的看法有很大的影響,並且讓我們想起他們的人性。通過一個簡短的電話能增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能使友情經久不衰。

  Koestner的建議是當人們第一次放鴿子時,要假定他們是無辜的。如果不是第一次爽約,那你或許要告訴他們你的感受。

  “這或許會事與願違,但這能幫你瞭解到這段關係或許不是你想要的,”Koestner說,“如果是約會被放鴿子,那就早點分了吧,換一個能按時赴約的人。”

  如果你是鴿王呢?華盛頓大學的Kirkland建議你要把自己放回到抽象的思維方式裏。提醒自己當初是因爲什麼許下的諾言——你對自己以及生活的憧憬——能夠激勵你在想要鴿的時候不再退縮。

  本文譯自 HowStuffWorks,由譯者 Diehard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