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而優則商”,明星創業已是屢見不鮮。

然而,

有些人是賺了個盆滿鉢滿,

有些人卻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爛。

歐美明星創業到底幾家成功幾家敗呢?下面硅兔君就帶大家細細盤點一下。

快消

喬治·克魯尼

品牌:Casamigos

因爲克魯尼經常去墨西哥,自己也很喜歡喝墨西哥的“國酒”龍舌蘭酒,於是就和朋友Rande Gerber和Michael Meldman一起合作爲家人和身邊的朋友製作龍舌蘭酒。

在製作的過程中不斷改進配方直到最終得到最完美的配方,註冊了商標和公司Casamigos Tequila,在2013年正式投入美國的酒類市場,大獲成功。

2017年飲料公司帝亞吉歐(Diageo)以高達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他們的公司。

Jessica Alba

品牌:The Honest Company 嬰幼兒用品

好萊塢著名影星傑西卡阿爾巴(Jessica Alba)創立的The Honest Company 可謂是美國嬰兒用品的明星企業了,因爲它主打無毒無化學元素概念。

最初想到做一家這樣的公司也是來源於傑西卡本人的經驗,她在懷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因爲使用標有“適用於嬰兒”的安全洗衣液得了皮疹,意識到市面上很多嬰幼兒產品一定也含有有毒化學成分。

爲了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傑西卡決定改變這個現狀,於是成立了The Honest Company—一家生產無毒嬰兒和家庭用品的企業,產品覆蓋了幾乎所有的嬰幼兒日常用品領域,而且她親自設計產品和管理公司。

目前這些產品在美國Target,Whole Foods和Costco都能買到。

The Honest Company 創辦之初重點放在嬰幼兒護理、清潔保養等家居用品品類,於2015年推出了美妝產品線 The Honest Beauty。

隨着品類和產品的擴張,The Honest Company 也轉型爲全方位的生活方式品牌。

2017年,嬰幼兒和美妝產品實現了雙位數增長,特別是美妝的增幅達到了34%。

談到成功經驗,她承認名人效應會幫助公司成長,但是也讓她失落的地方是外界有時候只覺得名人只是一個門面標籤,不認爲是她自己經營成功,而事實上,傑西卡本人從始至終都是是創意和運營的主要參與者。

然而樹大招風,品牌大了,關注你的眼睛自然越來越多。主打“天然環保”的The Honest Company也屢屢陷入關於產品成分的消費者糾紛中,產品下架,打官司這些事兒沒少遇到。

目前公司的估值已經從2015年最高的17億美金跌至10億美金以下。

餐廳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品牌:Dive!

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和夢工廠CEO傑弗裏·卡岑伯格的“潛水!”於1994年在洛杉磯開業,並於第二年在拉斯維加斯開了第二家分店。這是一家以黃色潛水艇爲外形的潛艇主題餐廳。顧客被金屬通道、壓力計和魚雷形狀的座位包圍,不僅如此,餐廳內部每半個小時就會閃爍紅燈來模擬潛水。

餐廳的菜單以“潛水”三明治爲主,同時還包括“亞時態沙拉”和“亞酸橙甜點”等雙關語。除了常規餐廳利潤之外,該餐廳還通過出售紀念品獲得額外收入。

儘管這家餐廳在早期取得了成功,但它因無法長期吸引當地客戶導致銷售額低於預期,在1999年洛杉磯門店關閉不久後,拉斯維加斯門店也不得不關閉。

Ryan Gosling 高司令

品牌:Tangine

廚師“Ben”Benamuer向他的同事Chris Angulo和好萊塢明星,La La Land男主 Ryan Gosling 介紹了他在摩洛哥長大的奶奶爲他烹製的菜餚,Ryan吃過後說這是“我一生都想吃的食物”。

喜歡上摩洛哥食物的高司令,在洛杉磯尋覓,卻沒有找到一家這樣的餐廳,於是三人在比佛利山莊(Beverly Hills)開了一家摩洛哥餐廳唐寧(Tangine),主打摩洛哥美食。

聽說高司令在開始開餐廳的時候經常自己還在店裏幫忙洗完端菜,好多客人都是慕名而去,隨着演藝事業不斷髮展,近來在店裏看到高司令本身是不那麼容易了,但是由於菜品味道好口碑好,生意一直不錯。

Tangine餐廳內部

其實有很多明星都開過餐廳,但是成功的不多,明星餐廳普遍存在明星們對餐廳經營投入不夠,以至於定位不清晰、服務水平不高、食材出現問題等等狀況。

粉絲效應可以帶來最初消費,但是餐飲業卻更靠口碑。

於是明星們雖然在餐飲業上前仆後繼,卻多是以失敗收場,不管是誰開餐廳,還是要從商業基本邏輯出發,而不能只靠明星效應。

時尚

貝嫂

品牌:Victoria Beckham

個性彪悍對時尚有天生嗅覺和天賦的貝嫂,不論在音樂界還是時尚界都可謂風生水起。

2008年以她的真名Victoria Beckham創立了同名時裝系列,很快在紐約時裝週上展示了她的旗艦設計,一經亮相酒贏得了業界讚賞。

從那以後,她不斷壯大,2013 年,銷售額達到 3000 萬英鎊,與 2012 年相比,上漲了 91% ,公司的品牌價值也從最初 100 萬英鎊成長爲超過 3000 萬英鎊,員工數目也從 2008 年的 3 人變爲 100 人。

2014年10月,英國“今日管理”雜誌將她評爲英國年度最佳企業家,英國時尚雜誌 Grazia 將她評選爲“十年來時尚界最勵志女性”。

來自VictoriaBeckham2017春夏系列時裝秀場

貝嫂的生意,並沒有因爲是貝嫂而那麼容易。

2014年,貝嫂在接受 BOF 的採訪還曾回憶:“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是一個笑柄。當人們在嘲笑我的時候,我只是在學習,在積澱一些我現在的生意需要的東西。”

她甚至還談了對於爲自己品牌代言的顧慮:“我希望自己是一個勤勞工作的形象,保持低調,做個聰明的生意人。去掌控眼見爲實的部分,而不是像個花瓶一樣出現。”

貝嫂初次試水時尚生意,完全像新人一樣勤奮低調。

她通過開始其他小衆品牌合作學習成爲一個時尚人,包括和 Linda Farrow 合作眼鏡,和Rock & Republic 合作牛仔系列,和 Coty 一起推出香水產品,以及和日本的配飾品牌 Samantha Thavasa 合作配飾設計。

上述品牌沒有一個是奢侈品品牌,但給了貝嫂很好認識時尚產業的機會,親自參與到時尚創意甚至是生意決策。如今Victoria Beckham 的成衣系列在全球 150 個零售出售,並且建立了全球電商平臺,貝嫂財富估值達到3.2億美元。

Victoria Beckham品牌在香港中環的店面

娜塔莉·波特曼

品牌:Te Casan

演員娜塔莉·波特曼是動物權利的倡導者,她強烈反對用動物副產品製成的衣服和鞋子。

2008年初,娜塔莉·波特曼與設計師Te Casan合作創辦了以不傷害動物爲前提的製鞋公司。

然而,200美元的鞋子單價讓許多顧客對她們的產品望而卻步。2008年12月,母公司Te Casan因銷售失敗而關閉了商店。

互聯網

“劈叉哥” 洛根?保羅

品牌:TeamDom

熟悉美國網紅的小夥伴大概不會陌生 “劈叉哥” 洛根?保羅 (Logan Paul,YouTube 2017網紅收入排行榜第四,年收入1250萬美元),就是那個將 “劈叉運動” 進行到了世界各地的95後小哥。

旅遊景點,大街小巷,公共交通…… Logan的“一字馬” 隨時都可以上演。

在網紅哥哥的潛移默化下,97年出生的弟弟Jake從 Vine 平臺起步,積累名氣,視頻內容同樣多以搞怪和惡作劇爲主。

然而想要成爲真正的明星,不僅需要強有力的人脈,有策略的營銷推廣,還需要專業的訓練和指導。

2015年,Logan簽約到 Creative Artists Agency 旗下。他被 Vine 評爲年度影響力第十,同年十月,他在Facebook上的視頻瀏覽量達到3億。

如今,Jake Paul和Logan Paul兄弟已成爲當之無愧的大網紅。

從 2015 年起,Logan就開始接拍百事可樂、HBO等品牌的廣告,贏得了數十萬美元的收入。而在2017年福布斯娛樂版塊十大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裏,Logan也榜上有名。

從和各種品牌合作的成功經驗中,弟弟Jake萌生了要結合各種力量來擴大他們市場影響力的念頭,由此,那些想要與他們合作的品牌就更容易付出更高的報酬。這就有了之後的TeamDom,一家建立新型網紅孵化管理模式與挖掘創意內容的機構

他們找了一批粉絲數大約在3萬左右的青少年,在洛杉磯集中向他們傳授在社交平臺收穫大量粉絲的方法。兩週時間,這些青少年的粉絲數就上漲到40萬,一年半之後,粉絲數量達到1600萬。

Jake表示:“TeamDom 已經獨具規模,旗下網紅的平均粉絲數量超過4000萬,總瀏覽量突破70億次。”

TeamDom也獲得多位投資人的青睞,包括Vayner Media CEO Gary Vaynerchuk ,孵化器Alpha創始人Edward Lando,硅谷早期投資人郭威等。

聊了這麼多明星創業的故事,硅兔君始終認爲紅毯光環和明星流量並不能保證在商業領域取得成功。

許多名人將自己的名字放在化妝品或珠寶等商業產品上,自己卻沒有扮演一個創業者的角色。而有些人則決定成爲一個真正的企業家。

創建一個企業和擔任品牌大使是有本質區別的,普通人做生意有輸有贏,明星和名人也不例外,流量和名聲背後依舊需要肯鑽研的商業頭腦和對事業的熱愛。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