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伊隆 · 馬斯克稱為公司有史以來最困難的一次發射,由於種種原因,SpaceX 公司的最新發射有著非凡的潛力。 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火箭製造商為了加入空軍而拚命奮鬥,並在這種關係的基礎上做出了重大的商業決定。

周一深夜,SpaceX 公司將第三次發射其巨大的獵鷹重型火箭。 美國軍方的任務是用助推器將24顆衛星送入太空,這些衛星在過去的飛行中被重複使用。 這些有效載荷由幾個合作夥伴組裝而成,包括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空間站、美國宇航局、國防部研究實驗室和大學研究項目。

該任務將在發射後六個多小時內進行,發射時間定於當地時間晚上11點30分,地點在佛羅里達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空間站。 被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稱為世界上最強大的運行火箭的獵鷹重型火箭,將把二十多個航天器送入三個不同的軌道。 該公司還將嘗試同時將獵鷹重型火箭的兩個助推器降落在地球上,然後將火箭的第一級降落在距離起飛點770英里的海洋中的一艘無人駕駛飛船上。

"這就像是現代大爆炸,"AlixPartners 的航空航天和國防顧問路易吉 · 佩魯索(Luigi Peluso)說。 "空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客戶,有多個利益相關者。 這就像空間的 UberPool,增加了複雜性。 Spacex 正在執行一項技術路線,這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

2018年2月,SpaceX 公司首次展示了230英尺(70米)高的重型獵鷹,馬斯克製造了櫻桃紅色的特斯拉跑車,還有一個名叫"星人"的假駕駛員。 這次發射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數百萬觀眾收看火箭的27個發動機將火箭推向高空。 今年4月,SpaceX 為其第一個付費客戶沙烏地阿拉伯商業衛星運營商阿拉伯衛星公司發射了獵鷹重型衛星。 星期一的發射將成為太空迷的另一個奇觀,他們希望擁擠在奧蘭多以西的地區。

幾年前,馬斯克與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 · 馬丁公司的合資企業聯合發射聯盟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爭奪美國軍事發射的權利。 Ula 正在建造一種名為"火神"的新型火箭,它將與獵鷹重型火箭競爭。 火神的 BE-4引擎是由傑夫 · 貝佐斯的藍色起源製造的。

在所有這些努力之後,馬斯克幾乎取消了獵鷹重型火箭,因為該火箭的商業案例時好時壞,而且該公司不斷改進其主力運載工具獵鷹9號的性能。 在去年接受彭博商業周刊電視台的採訪時,SpaceX 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 Gwynne Shotwell 說,她說服 Musk 重新考慮空軍出資執行的獵鷹重型火箭任務。

"我提醒他,我們有客戶購買了它,這是一個很好的火箭,"肖特韋爾說。 "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他會說我是對的。"

Spacex 的估值已攀升至約340億美元,因為它已獲得了成功的任務和利潤豐厚的政府合同,使其成為美國最有價值的風險投資支持的公司之一。 上個月,在發射了第一批星際連接項目的衛星一天之後,馬斯克公布了籌集超過10億美元股權的消息,星際連接是一個寬頻服務網路,馬斯克指望它成為一個主要的收入來源。


友情提醒:本文5000字,圖片23幅,閱讀全文需要的20分鐘。

首先謝邀,這個問題其實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很複雜。

如果沒有題主後面的詳細問題說明,單按標題所說,spaceX公司有沒有能力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的話?還是沒有問題的,確切的說是所有具備,發射運載火箭能力的國家都有發射洲際彈道導彈的能力,(說句再誇張點的話,像白楊M,東風41這種配重型越野機動底盤發射車的洲際彈道導彈,只要你有個相對平坦的地就能射!)說白了,就是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其實很簡單……

但是,來了哦……洲際彈道導彈的的發射很簡單,但不代表設計製造也很簡單,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而且一個合格可靠的洲際彈道導彈絕不是用一發大推力火箭改改就行的,(當然火箭系統是洲際彈道導彈的主系統,但絕不是唯一系統)還要涉及到非常多其它子系統,比如制導系統、通信系統、導航系統、彈頭的大氣層再入防熱、彈頭再入精確測控等等諸多的分系統,後期要形成戰鬥力的話,還要保證一型洲際彈道導彈能夠產業化,可以批量生產,有技術升級的能力(畢竟如果你只有一發洲際彈道導彈還不能升級的話,誰也嚇不住)

圖註:由DF21改裝的「開拓者1號」大家猜猜哪個是?

所以,如果有哪位大神說:「某某僅憑一發運載能力優秀的火箭,就能造出可靠的有實戰能力的洲際彈道導彈!」小編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那100%就是在扯淡,而且還是赤裸裸的扯淡!

三哥以前就是個非常好的反面典型,他的GSLV -MarK3重型運載火箭起飛質量高達640噸,比SpaceX的獵鷹九不到550噸的發射重量還要高,(當然GSLV-MarK3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很低,甚至還不如我們20年前的長3乙)但誰也不能否認GSLV-MarK3在起飛質量上來說,確實是重型火箭,尤其是GSLV-MarK3的兩個大型固體助推器;「S-200」……這是一個裝有約200噸固體推進劑的大型助推器。S-200固體助推器是三哥PSLV火箭S-139固體助推器放大發展的成果,它長度為21.9米,直徑高達3.2米,使用剛強度鋼作為殼體,全重232噸,其中包括207噸固體推進劑,燃燒時間139秒,S-200的峰值推力達到了525噸!

圖註:三哥的大胖子GSLV-MarK3。

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S-200的直徑高達3.2米,而目前所有有直徑超過2.5米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國家,都有洲際彈道導彈。(當然三哥是個例外,烈火五5000公里的射程,離中美對洲際彈道導彈5500公里的射程標準還是差了點)

而三哥在彈道導彈發展的早期,尤其是烈火2時,可以說是把「布朗運動」發展到了極致,一發烈火2射上去,連三哥自己都不知道彈著點在哪!大家說可怕不可怕!?

圖註:聲名遠播的「布朗彈」烈火2。

所以綜合來看,如果SpaceX想要製造發射一枚性能可靠的洲際彈道導彈,在技術上必須滿足所以合理要求才可以,在這裡小編要強調的的是……我們誰也不能否認科學發展的規律,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能任隨我們的個人意義為轉移,我們不能單憑個人好惡就覺的某某一定能怎樣、怎樣,某某一定不能怎樣、怎樣,這是完全不現實也是不符合實際的。

圖註:一說起運載火箭改洲際彈道導彈,估計大家第一個想到的不會是SpaceX,而是鬼子H2B吧!

言歸正傳,在前文中小編曾說過,如果想讓一款洲際彈道導彈形成戰鬥力,必須要能形成產業化可以大規模製造,並且要保證後期有可靠的技術升級能力,而在這幾點上,SpaceX可以說在這麼多年的商業發射和獵鷹系列火箭的發展上,已經完全有能力滿足以上要求了,所以這裡小編就不細說了,咱們專講一下SpaceX研製洲際彈道導彈的技術能力的問題。

火箭系統

目前SpaceX公司最成熟的火箭,當屬發射質量549054kg的獵鷹九重型火箭,有效載荷(LEO)13,150kg ,(GTO) 4,850kg。

這個起飛重量與載重係數,已經超過非常多的標洲際彈道導彈了,比如美帝的「和平衛士」發射重量87.75噸,投擲重量3175kg。毛子的「撒旦」的最新改型R36M2發射重量211噸,投擲重量8470公斤。

圖註:美帝「和平衛士」洲際彈道導彈。

獵鷹九與之相比,可以說有非常大的提升,(當然,洲際彈道導彈不是越大越重越好,不然前蘇聯N1,美帝土星5改成洲際彈道導彈早就無人能敵了,而是要儘可能在滿足投擲重量的前提下,輕巧可靠,這樣才能有利於彈道導彈的機動部署)

圖註:前蘇聯N1火箭,這傢伙要是改成洲際彈道導彈……嘖嘖……

但按題主所說,我們不要求獵鷹九有機動部署能力,也不要求獵鷹九這種低溫液體火箭能有固體火箭那樣的簡短的發射準備時間和儲存時長。

我們只看獵鷹九有沒有改成洲際彈道導彈的能力?

而在這方面看,獵鷹九還是可以的,以獵鷹(LEO)13150kg的運載能力,如果真改成洲際彈道導彈的話,在1萬公里射程為標準,投擲重量不絕會低於5噸。(投擲重量與彈道射程有非常重大的關係,很多宣傳中射程上萬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的投擲重量只有幾百公斤,而像「和平衛士」「撒旦」這種在保證巨大投擲重量的前提還能做到一萬公里以上射程的洲際彈道導彈才是真正的導彈巔峰之作。)

圖註:曾讓北約驚恐的「撒旦」

但是獵鷹九有兩個問題需要改進,一個是可靠性。

雖然SpaceX經常用火箭回收的名頭,來為航天發射節約成本,但實際上SpaceX在本質上還是一家以盈利為目的的私人公司,所以獵鷹九除了在可回收第一級方面外,還採取了很多節儉成本的設計。

同時,獵鷹九的梅林1D發動機其實很一般,無論是比沖、推力都要低於高壓補燃發動機,比如梅林1D的比沖只有311秒,(比沖越大,油耗越低)相比中俄的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要小大約5%左右,所以為了提高推重比,梅林1D採取了很多激進設計,比如減少了部分廢氣迴路,精簡了部分結構等等。

而且獵鷹九為提高運力,採用的還是低溫燃料(煤油零下6-8度,液氧零下207度),作為對比,我們的長征7號使用的煤油是常溫的,而液氧則是零下180多度。

這是因為液體溫度越低,密度也就越大,這樣同樣的火箭體積就可以加註更多的燃料,自然就有更大的運力。

但低溫燃料有個可怕的缺點;在低溫密度提高的同時,燃料粘度也相對提高,會大幅降低發動機的安全性。

並且獵鷹九的發射準備還是「三平」準備方式,火箭在發射前先是平躺在地面進行測試,然後水平進行整體星箭對接,再水平運送到發射台,最後才是在發射台上豎起發射。

圖註:獵鷹採用三平準備方式。

相對於目前主流的「三垂」準備方式,獵鷹九的「三平」準備方式,對火箭的安全性是有一定影響的!

所以目前為止,獵鷹九的發射成功率一直不高,不算獵鷹九回收失敗,單論發射成功率,在獵鷹九去年10月之前的統計中,26次發射有2次失敗,成功率僅有92.3%,如果再加上使用梅林1C的獵鷹V1.0版,和使用梅林1D的獵鷹九V1.1版、獵鷹九FT的全狀態的兩個版本的發射19次,2次失敗的話,發射成功率就只有89.5%了。

而同期,長征系列發射成功率在97%,美帝的德爾塔、宇宙神火箭的發射成功率在95%,所以相較於同期其它主流重型火箭,獵鷹九的可靠性很低,如果要改成洲際彈道導彈話,必須要首先提高獵鷹九的可靠性,不然沒等發射就炸了,那就悲慘了……

其次是獵鷹九的制導系統,在以前的問答中,小編曾經查閱過獵鷹九的制導系統,但是很遺憾,一直沒發現有可靠的資料,網路上關於獵鷹九的精確制導系統的說法,說實話非常缺乏真實性,比如很多人對獵鷹九的回收制導,就一句「精確GPS」制導就完了,但實際獵鷹九需要非常複雜的多約束制導,還必須有地面控制系統的密切配合。

但如果要詳細說明獵鷹九的制導系統,就需要大量的論文和演算法來解釋,這個就太長了,小編就不講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翻閱一下《固體火箭主動段終端多約束能量管理制導方法》《應用偽譜法的運載火箭在線制導方法研究 》《運載火箭軌跡預測制導方法研究》等相關論文。

而獵鷹九如果要改裝成彈道導彈,還需要加裝高性能精確激光陀螺儀,或者「和平衛士」那種AIRD先進高性能機電慣導陀螺球。

圖註:和平衛士的慣性制導艙段和高精度機電陀螺儀。

但是目前為止,小編還沒有看到SpaceX對精確制導陀螺儀的研究成果(也不排除小編資料不詳細的原因,如果那為朋友有SpaceX公司對高精度陀螺儀研究的詳細資料,歡迎私信小編!)

通信及軌道測控系統

目前為止,全世界範圍內,有自己完善天基測控系統的只能美國,而我們正在進入天基測控系統的快速發展階段。

以前我們都是在地面建立航天測控網路,國內有主場站、喀什站、和田站、東風站、廈門站、青島站、渭南站7個地面測控站;國外有卡拉奇站(巴基斯坦)、馬林迪站(肯亞)、阿爾坎特拉站(巴西)、聖地亞哥站(智利)、內烏肯站(阿根廷)、當加拉站(澳大利亞)、納米比亞站(納米比亞)、奧賽蓋爾站(法國)、凱爾蓋朗站(法屬)、基律納北極站(瑞典)等海外地面測控站;在大洋上則有多艘遠望遠洋測量船。

大家從這些站名就應該可以看出來,想在全球布置測控站來對航天火箭或者洲際彈道導彈來精確測控的成本是多麼恐怖了吧。

而且這還不僅僅是牽扯到經濟層面的考慮,還有政治和外交層面的因素。

所以目前各航天大國,都在建設用衛星來作為測控節點的天基測控網路,但是進度嘛(錢、錢、錢)……你懂的!

而SpaceX這種私人公司有沒有能力做到?我們先不談,畢竟SpaceX做不到可以尋求美帝爸爸的幫助。

我們還是先來談一下軍用通信系統,畢竟,洲際彈道導彈的作戰使用需要大量信息的交匯融合和決策層的加密信號的快速傳輸。

在2018年2月22日協調世界時14點17分00秒,一枚獵鷹九運載火箭B1038.2從美國范登堡空軍基地SLC-4E工位成功點火升空,將西班牙的一顆合成孔徑雷達軍用對地觀測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而隨著這顆軍用衛星一起上天的,還有兩顆SpaceX公司星鏈計劃的先導星;MICROSAT-2A和MICROSAT-2B,也就是涉及到1.2萬顆衛星的龐大的衛星星座的2顆技術驗證先導星。

說實話,小編對SpaceX的魄力真的十分敬佩,如果「星鏈天基互聯網」真的能實現的話,確實是對目前現有移動通信技術的顛覆。

當然,如果作為軍事應用,採用加密傳輸的星鏈衛星來用作高速軍用通信衛星當然是一點問題沒有,但是,畢竟是1.2萬顆的龐大衛星網路,到底什麼時間可以正式組網?我們誰也不清楚,但還是那句話:SpaceX不行,有美帝爸爸在啊……!

彈頭大氣層再入防熱與精確控制技術

這裡小編要給大家講解一個大家對獵鷹九的誤區!

很多人都以獵鷹九第一級可以回收,就推定SpaceX就一定掌握了大氣層再入防熱與再入精確控制技術。

但,這裡面有個誤區,因為獵鷹九的第一級回收和彈道導彈彈頭再入是有本質的不同的。

獵鷹九火箭的第一級在與第二級分離後,是用3台發動機完成程序轉彎過程,並在太空中利用姿態控制火箭使箭體旋轉180度,令第一級的9台主發動機朝向地面,進行「Boostback Burn」減速。

圖註:獵鷹九第一級返回調姿過程。

也就是說獵鷹九在第一級回收過程中是一個精確控制的減速制導過程,而彈道導彈則正好相反;是一個超高音速(彈道導彈彈頭再入速度有十幾二十倍音速)彈頭的再入精確控制制導。

當然,在理論上來說,掌握了返回式衛星制導技術,就可以看作是有能力,開發彈道導彈彈頭大氣層再入精確控制技術,而且現在普遍的觀點,都認為獵鷹九的第一級火箭回收難度要大於返回式衛星制導技術的。

但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我們不能拿類比的方式來當做可靠的依據。

但是在2017年7月2日,SpaceX龍式飛船膠囊返回艙的首次回收實驗,卻不能不讓小編側目,因為這說明SpaceX已經具備了非常高的航天器再入精確控制技術,更確切的說:在2010年12月8日第一代「龍式」飛船首次試飛時,SpaceX就已經掌握了航天器再入大氣層,防熱和精確控制技術的條件和技術。

圖註:2010年12月試飛後返回的第一代「龍式」飛船,注意飛船下部燒蝕的痕迹。總結

根據以上分析最後綜合來看,SpaceX確實有能力在現有火箭(獵鷹九)的基礎上開發一款洲際彈道導彈的技術條件,當然,具體的某些技術條件並不充分,比如要提高獵鷹九的可靠性,沒有全球測控網路、天基星鏈加密通信還不成熟等等問題。

但是,SpaceX在尋求替代方式後,或者在得到美帝爸爸的技術支援下,的確是有發射洲際彈道導彈能力的。

最後,謝謝能看到這裡的朋友們,說實話,我自己都感到寫的有點受不了,但還是要謝謝你們,最後喜歡的朋友歡迎點個關注!謝謝大家!


洲際導彈屬於彈道導彈的一種,即利用發動機的推力把導彈推向大空,使導彈按照拋物線飛行的一種導彈,根據射程可以劃分為近程、中程、遠程及洲際彈道導彈,按照現在的國際慣例,洲際導彈的射程達8000公里以上,所以要發射洲際導彈,起碼要有大型火箭製造能力,這是其一,也是最基本的。

其二、火箭與導彈在飛行動力上還是有差別的,一般導彈是依靠自身發動機的動力,由控制系統控制其飛行,並飛向目標區域的一種武器,而火箭是依靠反作用力推向太空的裝置。我們知道SpaceX已經有很高火箭的回收能力了,所以這方面應該不成問題。

其三、導彈對於火箭需要更高的精度,目前主要的制導方式為無線電指令制導、慣性制導、星光-慣性制導,顯然Space X公司在這方面是沒有經驗的。

其四、導彈在飛行過程中,需要實時的測控及通訊能力,特別是現在的末端變軌技術,對測控系統的要求只會越來越高,就單一的SpaceX公司是沒有這種能力的。

其五、導彈說簡單點就是加了彈頭的火箭,Space X公司做為火箭製作商,沒有也不具備武器研發的能力。

所以火箭商要發展洲際導彈是不現實,也是沒法完成的。目前真正能發展洲際彈道導彈能力的國家除了五大常任理事國外,其他國家都沒真正研製出來,如印度、朝鮮,他們可以利用火箭發射衛星,但舉國之力也沒能真正製造洲際導彈的能力。


謝謝悟空邀請

首先介紹一下Space x全名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由埃隆-馬克思創建,因為火箭回收技術,火箭成本低廉,為空間站提供補給自己帶著特斯拉去太空讓Space x名聲大噪。

回歸正題,世界上第一顆衛星,在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升空,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在1957年8月,蘇聯發射了第一顆洲際彈道導彈SS-6洲際彈道導彈。從發射時間來看二者都在同一時期,技術難度上應該相差不大。【點擊關注,虎賁軍情給您帶來時事熱點軍事解讀】

要想比較兩款武器還需要知道它的主要技術難點

彈道導彈的難點主要在於如何精確引領導彈到達需要攻擊的目標,這一般就需要慣性制導,星光制導以及末端制導等方式,讓導彈精確擊中目標。

而發射衛星的技術最重要的除了材料,電子系統之外,就是它的發動機,衝破大氣層和第一宇宙速度可不是一個巡航導彈的發動機就可以完成的,現在大部分國家沒有衛星也都是受到航天發動機的局限。

space x的優勢

說到這裡必需也說一下Space x掌握的技術難點,最重要的莫過火箭回收技術,單說這一個技術讓多少國家不敢想像,這需要極好的定位能力以及發動機調節大小的能力,才能達到他們精確十米軟著陸的目標。

洲際導彈每一個細節都很重要,但是也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型化核彈頭這一點題主給了就不用考慮。第二部分是精確制導可以讓導彈準確打到目標,一現在情況來看能讓衛星準確進入航道自己達到回收火箭的目的,它的精確制導能力也是沒有問題的。第三部分推力系統要強大,Elon Musk說過:「重型獵鷹推力可以達到2313.3噸,這就是一個野獸」,如果真的有那麼大,野獸得稱謂當之無愧!

從上面就可以看出Space x的優勢就在於精確定位和強大推力,這又和發射彈道導彈一些需要的技術不謀而合,所以Space x很有能力發展洲際彈道導彈!

成功經驗

從以往有過洲際導彈發衛星的事件,比如說美國的米諾陶Minotaur」火箭是通過洲際導彈改造成的發射衛星的導彈還有發射水星號飛船的火箭其實是宇宙神洲際導彈,蘇聯的東方號飛船的聯盟火箭就是R7洲際導彈改造的,通過以上數據不難看出這兩者肯定是是有相同之處。所以說Space x發射簡單的洲際導彈絕對沒有問題,如果想發射分彈頭,一萬公里以上,就絕對還需要很長的時間進行改造。


本文任何不足之處歡迎大家指點,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Space X全稱為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這是一家美國私營公司,主要經營航空航天設備開發製造、航天運輸服務,總部設在加利福尼亞州霍桑徳。其公司創立於2002年,Space X曾開發獵鷹運載火箭系列和龍飛船系列,目前這兩個系列都可以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軌道。

Space X曾於2008年將私人出資的液體推進劑火箭送達軌道。2012年將龍飛船成功發射並抵達國際空間站並完成其回收工作。

在此之後該公司獵豹系列火箭多數被用於商業用途,雖然該公司從2005年起便與美國空軍達成防務合同,但是據可查證的信息,該公司雖有能力、但並無試射洲際導彈計劃和消息。

截止到目前,雖然Space x公司的運載能力和價位開始影響美國軍用有效載荷的市場地位,但是美國大型發射提供商聯合發射聯盟ULA在軍事發射方面並沒有面臨任何競爭,因此可以判斷至少在目前,SpaceX雖有能力但並不能取代ULA在美國的軍事發射地位。


這是一個關鍵問題,雖然發射火箭、衛星,和發射洲際導彈不完全一樣,但是二者的差別已經不大。就如同伊朗建設一個核發電站,西方就擔心她會研製核武器一樣。對於馬斯克來說,只要他願意,發射洲際導彈完全沒有難度。問題是,其它國家的這項技術,都是由國家嚴密控制,而各國又受到國際條約和聯合國的約束。而馬斯克是私人企業,即不受國際條約約束,也不歸聯合國管轄。頂多受美國本國法律約束,這對其他國家來說,實在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其危險程度比起北朝鮮擁核,完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人們歡呼馬斯克憑私人能力發射火箭和衛星的時候,難道不應該想想,私人擁有槍支,都已經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看看美國的槍擊案),如果私人擁有洲際導彈,發動911都不用劫持飛機,坐在萬里之外都可以發動攻擊,而且沒有什麼國際條例或者組織能管他,你說,是拉登危險,還是馬斯克危險?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exploration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paceX)是一個早期的貝寶投資者,開發了「龍」系列飛船,將獵鷹9號送入軌道。SpaceX公司主要設計、測試和製造Merlin、Kestrel和Draco火箭發動機等內部部件。SpaceX公司在2008年獲得了NASA的正式合同。2012年,SpaceX公司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以開啟私人太空飛行的新時代。2015年12月21日,SpaceX發射了「Falcon9」火箭,第一階段火箭已經成功恢復,創造了第一個人類太空歷史。SpaceX公司運載的11顆ORBCOMM衛星已經進入軌道。

2002年6月,PayPal的早期投資者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成立。

2005年1月,SpaceX公司收購了薩里衛星技術公司10%的股份。

2006年3月,埃隆·馬斯克投資了1億美元。SpaceX公司已經獲得了美國宇航局商業軌道運輸服務的合同,該合同可以作為將貨物運送到國際空間站的一個選擇。


感謝邀請 我認為Space X完全有能力發射洲際導彈。

洲際導彈和普通導彈的區別主要是射程的不同。超過8000km的射程稱為洲際導彈,spaceX有能力發射現役運載能力最大火箭,發動機的推力,火箭射程都不是問題。而且他的再入大氣層和回收技術都那麼的精準,說明導航一點問題沒有。

這個和發射衛星其實差不多,技術是相同的。能發射多顆衛星就能發射多彈頭,把衛星換成彈頭,把火箭發動機進行適當的改裝,對spaceX來說不是難題。難的是彈頭的設計和生產。


沒有。這麼說吧,spaceX的運載能力應該說沒問題,但是僅僅具有這個能力是不行的。洲際導彈一般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有一段距離在大氣層以外飛行(相當長的距離)。洲際導彈的技術難點在重返大氣層技術,這個技術比較難,目前擁有這項技術的好像只有美、俄、中、法,而英國用的是美國的技術,朝鮮沒有,印度擁有中程導彈技術(洲際技術難的多),日本一直在藉助研究衛星來研究重返大氣層技術,由於日本材料科學比較牛逼,據磚家和資深軍迷認為可能擁有此技術,但也不一定。所以說,重點來了,重返大氣層之前彈頭會拋棄發動機(減輕重量、減小目標防止被攔截),因此,spaceX的技術也洲際導彈里也就佔百分之三十左右(估計),還得看其他的技術,你懂的。


沒有,根本沒有技術。馬斯克starline項目最大投資方是美國空軍,本身就是個超級偵察計劃,就不明白為什麼要掛個為全球接網的名號。不過馬斯克是個營銷天才,馬斯克是被華爾街包裝成了鋼鐵俠,實際上他只是經濟學本科輔修了物理學,並無任何工程技術背景,他也沒有任何工程技術發明,他最大的運氣就是一創業就碰到了華爾街的天使投資人,幫助他收購了paypal(美國的支付寶)的前身Confinity公司,並最終被ebay收購,依靠發的這筆橫財又入股了特斯拉公司,並踢走創始人。說穿了就是個搞互聯網金融的。無論是太空探索spaceX,還是特斯拉都是馬斯克前台唱戲炒作,華爾街的猶太人背後運作賺錢。2008年之前是個玩世不恭的花錢點大炮仗的暴發戶,2008年之後就是被華爾街操縱炒作概念的白手套,當然,他和華爾街及美國政府都是互相利用而已,華爾街需要他炒作概念收割韭菜,美國政府需要他代表新一代的美國精神,同時也希望通過他的spacex給美國聯合發射聯盟(ULA)製造壓力,避免NASA完全被ULA裹挾控制。而馬斯克自己借著巨額的資本實力完成了自己發射火箭的夢想。對馬斯克而言,spacex是核心,而特斯拉只是協助華爾街圈錢的工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