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大明宮原本是李世民準備給他的老爸李淵的養老場所,但是沒想到宮殿的規模實在是太過宏大,在宮殿還沒有建成李淵就去世了。

但是李世民還有一個好習慣,喜歡避暑,長安城中的燥熱讓李世民不得不出去避暑,但是同時經過玄武門驚變的李世民和李淵的隔閡漸漸的越來越深。

為了彌補這塊傷心的往事,李世民便下令建造規模宏大的大明宮,隨著李淵的去世,這項宏偉浩大的巨型工程就被慢慢的被人遺忘,但是在李世民去世後,唐高宗李治開始將大明宮作為自己的皇家宮殿。

在大明宮建造之前,大唐帝國的宮殿為太極宮,太極宮是隋朝的宮殿,但是李淵稱帝,延續至李治這一代,後宮出現了一位極其殘忍的女人,她便是武則天,先皇李世民的妃子。

武則天曾經在太極宮幾乎屠戮了她所有的競爭對手,包括皇后,所以太極宮對她來說不僅僅是一座帝王的宮殿,更是一座屠殺後宮妃子的殺戮之地,這座宮殿充滿了噩夢。

所以不僅僅是唐高宗想要為自己新建新的宮殿,武則天也極其想搬離這裡。

新建起來龐大的大明宮,正門是丹鳳門,作為守衛大明宮的重要入口,也是進入大明宮的第一道入口,這裡有門樓,也就是五條入口。

從丹鳳門進入大明宮的的中心地帶,兩側分別有棲鳳閣和翔鸞閣,這兩座閣樓分別屹立在大明宮的主殿含元殿,在這裡有曾經大唐帝國的二聖同朝。

曾經在大明宮,誕生了中國第一位皇帝武則天,這裡不僅僅是她的起點,也是她把持朝政的重要階段,但是存在了200多年的大明宮最終還是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安史之亂、朱溫滅唐,加上火燒和各種各樣的戰亂,這座規模最為宏大的建築還是倒下了。

這座曾經維持了200多年歷史的宮殿,終於還是消失了,但是它所帶給我們的智慧的結晶確是如今的我們永遠無法比擬的,如此龐大的建築在古代那種環境下存留200年,它的意義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宮殿那麼簡單,更為重要的是他宣揚了古代人的偉大的智慧和巧奪天工的藝術。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謝誠邀。

已經有人回答歷史常識了,不再贅述歷史。

遺址都申遺成功了,自然會有商機,也會有重建可能,但英武認為重建可能性(全方位重建複製)不大!

英武曾經努力寫過網路小說,也嘗試寫過穿越類別,在這裡手機聊聊。

1.大明宮作為強大王朝歷史建築標誌卻有價值,但複製重構沒必要!

大明宮是唐帝國的政治、經濟中心,曾擁有人類歷史上面積最大、最為輝煌壯麗的宮殿建築群,大明宮始建於公元634年,公元904年毀失於唐末的戰火。

但英武認為重構複製就沒有必要了。

我們應該明白「申遺」目的是什麼?是尊重歷史,承認歷史,傳承文化。既然如此,就應該「以舊修舊」,回照歷史,供人認知即可。

2.申遺成功後商機無限,但更要尊重歷史!

複製一個歷史上王朝皇宮,在今天中國根本不是問題,問題是這樣做的文化傳承性如何?

國內某著名導演拍電影,很多時候都會選一個地方,修建一個基地,然後進行電影拍攝……之後,這個基地成為一個經典(景點),甚至成為一個新的「橫店」!

電影是否回本顯得?根本不重要!因為電影籌建基地,已經成為一個持續性的回本商業模式!

同樣,我們重建大明宮,更應該考慮商業價值與文化傳承問題,而不是單純為了收益訴求、利益最大化!

3.保留遺址、興建博物館更為妥當,凸現文化自信!

遺址確實應該保留,並且能夠進行相關周邊衍生行業的商業開發,比如建設博物館。但,反對複製重建一個大明宮!

山東某城市的車站,是幾百年歷史、中西合璧的典型,更是西方國家認可的歷史名(車)站!

但是卻遭到「強拆」!現在卻要「復建」!請問有必要嗎?材料不同,最主要是沒有「歷史沉澱感」!有的只是透過磚牆能夠感受到的「銅臭」味道!!!

二十四多年前,就有南方某城市,將世界各國名勝古迹、著名建築進行1:1或者微縮版的建設,然後讓大家掏錢買門票,美名曰「一小時週遊世界」!

現在呢?英武也沒有感覺這個地方火爆起來!

所以,應該保留遺址,並且綜合各方建議,在旁邊修建一個主題公園、或者歷史博物館,更為妥當!

可以參照殷墟遺址建設,或者鼓浪嶼!


隨便聊聊歷史,複製粘貼的活兒我就不幹了。

說大明宮是唐朝皇帝最主要的居住地,這個沒錯。但是比較尷尬的是,唐朝最有名的幾個皇帝,沒一個是長居大明宮的。

唐太宗,活著的時候,大明宮還沒建起來,或者說是個爛尾樓,他一天都沒住過。(大明宮曾用名觀德殿、永安宮,在唐朝,是貞觀八年開始為太上皇李淵修建的避暑離宮。剛開工沒幾個月,李淵病死,工程下馬,終貞觀之世沒再建,估計只有塊地基)。

武則天,當皇后的時候倒是跟丈夫主要住大明宮的。她建周代唐以後,把首都定在了洛陽,基本長住洛陽,長安就很少回來,更不住大明宮了。

唐玄宗,政局穩定以後,把自己原來的王府改擴建成「興慶宮」,在長安子城以內,著名的花萼樓啦龍池啦都在興慶宮,他和楊貴妃也主要在興慶宮住。

說這三位是唐朝皇帝中名氣排位前三,應該沒多少爭議。結果三人都不怎麼待見大明宮。

這是大明宮在歷史上的尷尬。現實中,近年復建的大明宮遺址公園,也是各種尷尬。

考古和歷史學科意義上的「遺址保護」,和旅遊開發、造福周邊鄉梓,永遠是一對矛盾體。從科學研究的角度講,最好的辦法是把遺址扣個厚殼子,封閉起來,讓專業人士慢慢去挖,仔細整理研究。但是這樣完全根本賺不到錢,對周邊居民也沒有什麼看得見的好處。

從旅遊的角度講,可能按學者們的研究,建一堆花花綠綠的建築物,再蓋上商業娛樂餐飲,吸引遊客來消費,最能賺錢。然後這個遺址就毀了,變山寨仿古景點。西安的這類景點已經很不少了呵呵。

現在的遺址公園,算是二者折衷的辦法。效果怎麼樣,還要再多段時間觀察吧。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市未央區玄武路)北側的龍首原。

大明宮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

大明宮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宮」(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宮」。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輝煌的歷史,中國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絢爛多彩……但歷史畢竟是歷史,已成過去,重建大明宮又有多大實際意義呢?要再現中國的燦爛輝煌,不是靠一兩棟豪華建築物就能撐起來的!

追憶歷史不忘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傳承過去的優良傳統,不走歷史的彎路,發展和創造美好的未來……還是多做一些現代化建設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關乎民眾實際民生的事吧!

讓我們謹記大明宮是怎麼被毀的吧?


宮殿只是供統治者亨樂,休閑的宅院,展現皇權如何盤剝百姓血汗建的豪宅。幾萬平方的建築,真正辦公治理朝政不過百米的朝房,皇朝們心中只有天下,瞎眼看不到還有世界,奴才臣子心中只有朝廷,腦殘看不到自已國家,阿房宮,大明宮,紫金城,都是百姓血汗鑄就的皇家樂園!


不建好!把遺址修建成市民觸摸歷史,了解歷史,綠樹成因環境優美的好去處就好!不要像當年西安修建阿房宮,修得洋不洋士不土,後來又拆了,修了後參觀的人搖頭,拆了後市民搖頭,浪費極大,也是西安的敗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