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這個成語典故用在尋建祥身上,那是再貼切不過了。

尋建祥是因為打架鬥毆被抓進去的,但是對於他來說,打架鬥毆只是家常便飯,枯燥生活的調節劑而已,並算不了什麼。

所以尋建祥在打那次後果異常嚴重的架之前,根本就沒有意識到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

如果他預先知道的話,那麼他肯定會躲得遠遠的了。

可是這次,尋建祥給虞山卿的一巴掌,徹底把他自己送進去了,也讓宋運輝對他身懷感激。

因為宋運輝知道尋建祥是為了自己打的虞山卿,既然造成了這麼嚴重的後果,那麼宋運輝肯定就會對尋建祥的後半生負責到底的。

這就是因禍得福了。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這句俗語送給尋建祥也非常的貼切。

尋建祥不止一次的對宋運輝說過同樣的話:你快點爬上去,我就只有靠你,把我撈出三班倒了,我的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

但是以宋運輝對尋建祥的認識,就算他有機會撈他,他也不會的,因為宋運輝覺得尋建祥不是一個能做事的人。

所以如果不是尋建祥被判了十年(實際五年後出來),他可能也只能在金州廠的三班倒的底層工作崗位上做到退休了。

要知道獲得宋運輝的友誼,讓宋運輝承認,那是非常不易的。

後來尋建祥幸福的生活,那是連宋運輝都羨慕不已的。

所以尋建祥也算是美夢成真了。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這句用在尋建祥的這件事上,也特別貼切。

虞山卿和劉啟明既是尋建祥的災星,又是他的福星。

如果宋運輝沒有喜歡上劉啟明,如果虞山卿沒有和劉啟明好上,那麼尋建祥也不會為了給宋運輝出氣而去打傷虞山卿的,而坐牢的。

進而尋建祥也不會得到後來宋運輝的如此照顧了。

所以上面的提問是:尋建祥被抓入獄,改變了他的人生,是確定的。

但是這些都是結果倒推論。

其實這也是尋建祥不幸中的萬幸,也是他的福氣。

如果宋運輝是個見利忘義,恩將仇報,兩面三刀,又或者宋運輝未來混得很慘的話,那麼尋建祥就真的白瞎了。

最終的結論就是:不要打架。打贏輸錢,打輸住院,打平輸錢加住院。


小說《大江東去》中,大學同學虞山卿一直在陷害宋運輝,這讓一直為宋打抱不平的尋建祥非常生氣。尋建祥俠肝義膽,嫉惡如仇,激動之下打了虞山卿。這原本是一場簡單的打架事件,可卻被虞山卿緊抓不放。那個階段正處在國家嚴打期間,虞山卿不斷上訴,導致尋建祥因為尋釁滋事被判了十年有期徒刑。而虞山卿也想利用這件事讓宋運輝粘上污點,想要搶走宋的出國名額,不過他的計劃最終還是落空了。

生活中我們身邊可能也有尋建祥這樣的朋友,他像親人一樣呵護著我們。但這個時代是法制社會,不是靠拳頭的時代,打打殺殺不解決問題。尋建祥「壞」的可愛,是有情有義的好兄弟。出獄之後,宋運輝全力相幫,助他步入正途,與楊巡合作,生意興隆;娶嬌妻進門,家庭幸福。我們也祝福身邊的尋建祥,希望他們早日找到自己的幸福!


原著里

金州這個小社會,更側重於官斗與人心的較量。

尋建祥因為和周圍一起混的朋友在小吃店打架,被關入監獄。作者實際上也對當時「嚴打」時候,社會對於犯罪的尺度過嚴進行了描述。

小說在側重反應社會現實,大江大河這部小說更做的很細膩,通過對金州,小雷家,楊巡三個方面深刻剖析了當時社會中的多面性。

而尋建祥作為體系內,工廠中的不安定分子,也體現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有深刻的含義。

後來尋建祥出獄,在宋運輝的幫助下開店,可是也逃不開混混義氣的宿命。

他是小說中眾生相的一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尋建祥與虞三卿由於工作中積下的矛盾很深,雙方互認為仇人,在一次互斗中他把虞三卿的手錶惡意揀去,此時正是全國嚴打之時,他倒霉了,被虞三卿及同夥告到獄中,在新疆服刑十年。人生有多少個十年,這十年他腦海里一遍又一遍過濾著入獄的畫面,懺悔著一時的過激所帶來的慘痛代價。他憧憬著出獄後的美好。終於他出獄了。他要改變方法,努力去掙錢,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隨著環境的改變,好朋友宋運輝幫忙,他在掙錢的路上越走越穩,直至妻兒圓滿,盆滿缽滿,圓滿結局。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