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稿。

  還有一週多,文斯·卡特就要滿42歲了。這是他在NBA第21個賽季,史上最長——天勾如此常青,也不過打了20個賽季,羅伯特·帕裏什和凱文·威利斯,21個。

  和他同年入行的德克,也在打第21個賽季。

  兩年前,天勾說德克只是一招鮮,靠一招投籃過日子而已——但沒什麼人附和他。

  實際上,十年前德克正在風口浪尖時,的確也被這麼批評過:缺乏防守,不算個組織能手,進攻依賴投籃——畢竟那時他是MVP,總決賽被熱逆轉了,第二年還被黑八了。當然要被集中火力。

  但到了年近四十,忽然間,大家就忘了。對他只剩下了祝福。

  就像十五年前,世界會批評卡特:自從2001年後,打得不夠盡心、防守端不算強硬、接管比賽的慾望有限,離開多倫多的方式也很奇怪。

  但時至今日,大家都在爲卡特的每一個三分和每一個扣籃鼓掌,希望他——以及德克——能多打打。

  就像,鯊魚剛出道那幾年,大家都說他只靠身體。論步伐不如大夢,論中投不如上將,論面筐不如尤因,就靠塊頭大。如此說了很多年。什麼時候不說的呢?

  等鯊魚不再是聯盟第一人的時候,大家都不說了——甚至念起他的好來了。

  我大概從2009年就一直說,韋德是NBA球感最好,走位意識、嗅覺、中近距離小球、步伐、小活兒最好的得分後衛之一,除了沒有遠射射程,基本中近距離無球持球面筐揹筐擋拆單打的技術是完美圓潤的,並不單靠速度和突破。

  過去這幾年,他明顯速度不行了,彈跳不行了,但還打得好好的呢,大家開始注意到了,喲,他的技術跟他倒在膝蓋上的香檳似的,越醇越香啊。

  其實他技術早就有了,只是現在老了,慢了,大家才注意到,原來他除了身體好,真有那麼多技巧。

  這是球迷們的一個習慣:

  大多數被非難的球員,都是年輕巨星;等他老了,你就不會再想去苛責他了。

  一方面是因爲,球迷都會長大的,會變得更有同理心。過了那個叛逆期,自然會放下“大家都說這個人好,我偏要去跟他叫板”的偏激情緒,拿起“哎都挺不容易的,幹嘛非把人往死裏逼呢?”大概年紀越長,看球員便會越寬容。

  另一方面是因爲,無論曾經愛過或恨過哪個球員,時日漸長,他都會成爲你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回頭看看,當這個球員老去時,你的一部分生命也隨之流逝了。到這個時候,愛恨都會相對無所謂一點:你會樂意坐下來,與之講和。

  與此有關的一個心態。

  一個球迷最熾熱的情懷,往往給了第一個熱愛的球員;但最深沉的,留給了第二個。

  我的許多朋友,都說過這麼個經歷:他們剛喜歡上一項運動時,往往是喜歡上了那個運動最熱門的巨星——這位當然往往也不太年輕了。姑且叫他A。

  等這位巨星退役後,他們會順便關注上另一位年輕人:姑且叫他B。

  B的成就未必有A那麼輝煌,但你會一步一步,看着他整個職業生涯。犯錯。成長。失敗。奮起。與此同時,你自己也慢慢長大了。

  對A,你不必親眼目睹他的掙扎,只需要品味他的傳奇。但這個B,對你而言卻是更長久的陪伴。

  以至於,當你開始忙碌了,沒時間看球時,還是偶爾看看B:只要他還在,似乎一切就還沒過去。

  對我而言,這個A是喬丹和伯德,B是鄧肯;A是克林斯曼,B是巴喬和馬爾蒂尼。

  嗯。

  我有個朋友,與我同歲,格蘭特·希爾的球迷;2000年希爾受傷了,他開始看卡特。本來自然是萬般挑剔,覺得卡特除了扣籃與三分,沒一樣趕得上希爾。但時序推進,他慢慢也喜歡上了卡特。到現在,他有妻有子,沒什麼時間看球了,只是每到秋天,就來問我一句:

  “卡特還沒退役吧?”

  “沒呢。”

  “嗯好。”

  他對我說,以前覺得卡特缺的,是那股子鬥心。“你看看喬丹,你看看科比,卡特就沒那麼拼!”比起他最初愛的希爾,卡特也缺少一點大包大攬的勁頭。但時日漸過,自己畢業上了社會,有點感覺了。“一般普通人,誰能十幾年如一日的拼命啊?都是打卡上班,兢兢業業完成工作就算好了。”

  再多的初心,也經不過時間的磨礪。

  所以最後,所謂不忘初心,是一份持續綿延的事。以前他看卡特,是看個扣籃。現在懂得了。“基本功太重要了。能一直撐下去,很重要。”

  我跟他說,卡特在自家搞了完整的訓練設備。夏天來時,他每週還是進力量房四五次,但減輕舉重的分量以免受傷。保持核心力量強壯來規避傷病。隨着秋天將至,他逐漸加重力量訓練來保持狀態。比賽日,他提前去場館做拉伸,很久的拉伸。他減少油炸食物和糖,主要是蔬菜、蛋白質和健康碳水。賽前吃意麪(這點皮爾斯和勒布朗也會,雷·阿倫賽前吃米飯),加點雞肉,吃蔬菜狼吞虎嚥。時常做冷熱浴,冰敷膝蓋。以及,拉伸、拉伸、拉伸。

  “我現在上班,也是這樣。”朋友跟我說。“不敢多跑多跳了,多做做力量,多拉伸吧!頸椎腰椎牙齒能撐下去,就是好的!離退休還遠,再撐久一點吧。”

  你看,大家年紀越長,越有同理心了吧?

  “等卡特退役了,我可能就真不看籃球了。”他跟我說。“沒法子再費心去記每個人了。如果要看高潮集錦的話,誰又有卡特的集錦好看呢?”

  所以,他希望卡特再晚一點退役,再多陪伴他一會兒。“再陪我個幾年吧,人活着不就爲了點念想?如果他都退了,那我連念想都沒了。”

  剛纔說到了韋德。嗯,韋德昨天37歲了。

  其實他比卡特還小5歲。但爲什麼我們總覺得,他比卡特經歷得還多呢?

  大概因爲卡特自從2005年後,一直挺健康;而韋德從十二年前開始,就讓我們覺得全身裹滿了東西;以至於他每次上籃甚至急停,我們都提心吊膽。

  當他說要離開時,我們固然會不捨得,但多少也覺得……舒了口氣?

  一個小我幾歲的朋友,跟我這麼說:

  “你們可能理解不了,但對我們這代球迷來說,韋德跟勒布朗就是你們那代的皮彭喬丹。我們沒見識過皮彭喬丹、郵差斯托克頓,我們就認這個。”

  所以呢?

  “韋德如果真退了,我反而安心了;不用追着看他消息了。”

  那以後也不看籃球嗎?

  “怎麼會?我得趕緊把2006年總決賽的高清錄像從頭補起啊!”

  懷舊嗎?

  “你說是懷舊,我覺得是刷新。重新看那些球,會覺得自己又變年輕了。”

  ——和那個每天依然不時刷卡特扣籃集錦的朋友,一個想法。

  有些人走了,有些人留下。癡愛與追隨各自選擇。

  每個現在被愛恨交加投入過情感的人,最後都會讓你難以忘懷。

  話說,我遇到的最奇怪、但也最真切的情感,是這樣的。

  去年底,我回國跟親友吃飯,一個長輩忽然問:

  “布澤還在打球嗎?”

  “退了吧……”

  “德隆呢?”

  “也差不多了……叔叔你是爵士球迷?”

  “不是。那總該還有喘氣的吧?科沃爾呢?”

  “好像還在打。”

  “那就好。他現在表現咋樣?我前兩年聽說他去騎士了……”

  “唔,這個嘛……”

  長輩自斟自飲了一杯,說:

  “媽的,2008年火箭那些人,什麼阿爾斯通、海德、蘭德里都不知哪兒去了。我現在想起來爵士還恨得牙癢癢。可是,現在他們都走了,沒人留着讓我罵罵,我倒覺得,還真缺了點啥……”

  “那如果現在還能回到2008年,看他們打系列賽,還會罵麼?”

  “罵還是要罵的!還是恨不得姚明能健健康康的,火箭把他們踩平了,然後我們打湖人去!我是捨不得他們,可不是會心軟。這點心氣如果沒了,我就真不看球了!”

  許多人都如此,小時候對自己的夢想充滿了希望和鬥志。慢慢長大後,精力逐漸分散在生活中的各個步驟,學業,事業,家庭。孩童時的夢想似乎慢慢被塵封在記憶中。

  即便如此,夢想的力量也不會被世界沖淡和減弱。一如雪佛蘭邁銳寶XL這支視頻所展現的:年輕人們工作忙碌、生活不易,是持久的夢想讓他們堅持好好生活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