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國際社會嚴禁使用和發展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目前世界上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擁有核武器(即使擁有核武器也不可能使用核武器,再加上國際社會的反對必然會使核武器的存在可能性大大降低),有8個公開承認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分別是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除此之外,以色列也被國際社會確認擁有核武器。2006年,以色列總理間接承認以色列擁有核武器。被稱為「巴基斯坦原子彈之父」的卡迪爾汗已經對外承認了自己向朝鮮、利比亞和伊朗三個國家出售核武器關鍵技術。南非在武器禁運時期曾於台灣和以色列合作進行核武器製造,並於1979年底生產出第一枚原子彈,南非擁有彈道導彈技術(利用以色列導彈技術發展出RS1,RS2,RS3導彈技術),由於核武庫小於十枚當量所以全部由空軍的印度豹式戰鬥轟炸機使用,1989年南非宣布銷毀當時所有的7枚原子彈,並於1990年執行完成。

烏克蘭核武器(1995年移交俄羅斯)

哈薩克核武器(1995年移交俄羅斯)

白俄羅斯核武器(1996年移交俄羅斯)台灣曾經在加拿大支持下研製原子彈,但是在核能研究所任職的張憲義棄職赴美國之後,被美國阻止。蔣經國逝世後,馬上停止了核計劃。

韓國政府於2004年9月承認2000年未經授權秘密進行一次提練微量濃縮鈾的試驗。其後又承認,在1982年的研究試驗中提練了少量鈈元素。但是韓國官員指出, 那兩項試驗根本達不到提練製造核武器級別元素的程度。(由於半島無核化原則,韓國不再繼續嘗試鈾濃縮試驗)日本擁有一流的工業技術、在超級電腦領域上也擁有重要地位;日本擁有一流的和平用途的核工業能力,因此讓日本建造了快滋生反應爐,讓日本擁有大量的核武器原料。理論上,這些技術及原料可以讓日本輕易的成為核武器國家。德國雖然保留了強大的工業技術,理論上只要有足夠原料也可立即製造核武器,但德國在冷戰期間已納入美國與蘇聯的核保護傘下,因此並無開發原子彈的需求,直到目前並未進行核武開發計劃。瑞典自從加入核不擴散條約組織之後就主動放棄了核計劃。巴西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掌握鈾濃縮技術無核國家之一有核計劃,2002年以來,現任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科技部長羅伯托·阿馬拉爾以及巴西其他一些軍政官員都發表過聲明,表示巴西的民用核能和海軍動力計劃都能很快轉化出核武器獲取能力。阿根廷在50年代的核計劃完全是自導自演的喜劇。伊拉克的核基地在1981年被以色列炸毀。利比亞核計劃自願放棄,伊朗有鈾濃縮技術,羅馬尼亞也曾經有過秘密核計劃如果在1989年代繼續進行十年內巴爾幹國家必定擁核。

擁有濃縮鈾技術的無核國家有日本,韓國,伊朗,巴西,台灣,南非,羅馬尼亞,阿根廷。

有核技術,有生產核武器潛力的「核門檻」國家(地區)有44個之多,可能有30個國家擁有生產核武器的能力。

巴西、南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加拿大、伊朗、朝鮮、韓國、中國等等。


據了解,中國早期研製的新一代東風-31A型洲際導彈系統由於採用越野牽引車輛作為主要運載工具,在進行轉場戰術機動時可能因為車輛牽引方式的原因造成車輛行駛速度較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火箭軍自2002年開始研製新一代由重型載重車改裝的一體化發射車,其中東風-31B、東風-26和東風-41為其主要代表,不過這些武器中的一些在2014年以前就開始裝備部隊,但媒體直到去年才了解到其發展情況,近年來,中國核武器的發展情況逐漸開始解密曝光,2015年,中國的東風-26戰略遠程導彈首次公開亮相,中國核武器的數量也隨著浮出水面。

實際上,中國的核武器一直保持著神秘的面紗。軍事專家雷澤先生告訴記者,在美、俄、英、法、中五個主要的核國家裡,中國的核戰略具有自己的鮮明特點。1964年10月16日,中國進行了第一次核武器試驗,在當天發表的政府聲明中,中國政府明確宣示了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為核心,旨在反對核威脅、核訛詐的中國核戰略的主要原則。自從那時起,這些主要原則和方針一直保持相當的透明度和穩定性。但近些年來,有些西方國家卻抱怨中國在核戰略方面缺乏透明度,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疑問就是中國到底有多少件核武器?他們是如何存放的,又是如何使用的。

  


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也就是五大流氓,是目前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所謂合法就是已經簽署《核不擴散條約》和《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其實就是大流氓有的東西,不允許其他國家有,這個可以理解

其他事實上已經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

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鮮,其中印巴核武器已經可以用於實戰,並且基本建立起陸空兩位一體的核力量,以色列由於美國的原因,目前還無法正式部署核武器,而朝鮮一直在進行核武器試驗,其核武器的正式部署與否目前還未知


核武器擁有國8個(括弧內分別為爆破時間):美(45.7)、俄(49.8)、英(52.10)、法(60.2)、中(64.10)、以色列(60年代末)、巴基斯坦(72)、印度(74)。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