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有一個人對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的影響非常大,雖然他在原著中只出現了一回,而且還是在收豬八戒和沙僧兩個徒弟之間,但卻伴隨了唐僧整個取經的過程,影響僅次於孫悟空,高於豬八戒、沙僧、白龍馬。

  很多的朋友可能已經猜到了,這個人就是烏巢禪師。在最初的86版《西遊記》電視劇中,烏巢禪師是沒有體現的,但是在後面的各個電視劇中有不同程度的展示,而烏巢禪師是真正的影響力,亦是在原著中才能夠看得到的。如果是看西遊記原著小說的話,你是不可能把烏巢禪師忘記的,因爲孫悟空時不時的會用烏巢禪師的話來開導下唐僧,堅定唐僧取經的決心。

  烏巢禪師的出現很平淡,是由豬八戒來引薦的,豬八戒告訴唐僧,烏巢禪師曾經想收他爲徒弟,但是他拒絕了,烏巢禪師也沒有勸說。雖然介紹烏巢禪師的部分內容非常少,但是卻非常的奇怪。

  烏巢禪師有四怪

  第一個奇怪的地方就是他的住所非常的怪。一般世外高人,即使不想參與世俗事物,也都會有一個洞府或者廟宇之類的可供修行的地方,但烏巢禪師沒有。他住在一個柴草搭建的窩上面,而且是在樹上面,這更像是一個鳥我吧,或許最開始烏巢禪師的這個“烏巢”就是鳥巢的意思,縱觀整個《西遊記》,只有這個烏巢禪師是這麼特立獨行的,其他無論是神仙還是世外高人亦或者是妖精,都有自己的洞府或者修行的地方。

  第二個怪的地方就是,雖然他不理世事,卻認得唐僧,並且認爲跟着唐僧西天取經是一個非常大的機緣。這些在原著中都有描述,烏巢禪師見了唐僧之後,第一句話就是“聖僧請起,失迎了,失迎了。”這已經不是一般的客氣了,因爲聖僧是一般僧人能夠承擔得起的,而且高人都不會這麼事故的。他見到豬八戒之後就非常的驚訝,對豬八戒說,你怎麼會有這麼大的機緣?可見烏巢禪師雖然不願意參與佛教的世俗事務,但是對於佛教內的相關事情卻非常的關注,他能知過去未來,肯定知道唐僧是如來佛的二弟子金蟬子,所以纔會驚訝,豬八戒有如此大的機緣。

  第三怪是明明認識孫悟空卻假裝不認識。孫悟空問他爲什麼不認識自己,烏巢禪師的回答是見識少而已,但是卻在後面給唐僧的建議中暴露出來,他其實是認識孫悟空的,因爲他稱呼孫悟空爲石猴。如果真的不認識孫悟空的話,那麼是不太可能看的出來,孫悟空是個石猴的。

  第四怪是對於孫悟空的不敬毫不在乎。孫悟空因爲烏巢禪師罵他是石猴,所以非常生氣,曾經用金箍棒打烏巢禪師的烏巢,不過絲毫沒有損傷。這點非常的精彩,原著中是這樣寫的:

  行者心中大怒,舉鐵棒望上亂搗,只見蓮花生萬朵,祥霧護千層。行者縱有攪海翻江力,莫想挽着烏巢一縷藤。

  可見如果烏巢禪師想對孫悟空有動作的話,孫悟空估計是接不了一個回合的,不過他卻完全沒有反應,任憑孫悟空打自己的巢穴,要說反擊也就是個防禦而已。

  孫悟空雖然對烏巢禪師的表現很生氣,但卻記住了烏巢禪師傳授給唐僧的《多心經》,而且經常用來開導唐僧,這才讓唐僧度過了這段艱難的取經之路,可見儘管孫悟空對烏巢禪師很不爽,但是卻在內心是非常認同並尊重烏巢禪師的,否則也不會時常掛在嘴邊,《多心經》對於孫悟空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烏巢禪師歷史上卻有其人

  厲害無比的烏巢禪師,在現實的歷史上是有原型的,那就是鳥窠道林禪師。

  鳥窠禪師,浙江杭州富陽人。俗姓潘,本號道林,法名圓修。出生於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說起來是比唐玄奘要晚一點的。

  別看鳥窠禪師生在富陽,但是他9歲出家,14歲到河南嵩山會善寺學習佛經,21歲時到湖北荊州果願寺受戒。後又到陝西長安西明寺跟從復禮法師學習《華嚴經》、《起信論》等。最後投到福建長樂人、著名佛教改革家百丈懷海法師的門下,“根教相符,遂明心要”,頗得法師的真傳。長安學習完以後,鳥窠禪師開始到處雲遊,其中包含在杭州住了四十多年,鳥窠禪師這個稱呼就是在杭州的時候留下的。

  有一次他雲遊浙江杭州時,看到西湖背面的秦望山有一棵松樹枝繁葉茂,盤屈如蓋,於是就住在上面,因此有人叫他“鳥窠禪師”。又因松樹上有一個鵲巢,有人又叫他“鵲巢和尚”。鳥窠禪師“物我都忘,羽族馴狎,由茲不下近四十秋。”每一個太守到任,只能從樹下仰視。這跟烏巢禪師的做法是一樣的,不理人間俗物,在樹上待了四十多年,即使官員來了也不理。

  鳥窠禪師還跟白居易有過交道,白居易曾經在杭州做太守,也曾經勸過鳥窠禪師,住上面太危險了。而鳥窠禪師的回答是白居易很危險,因爲身在官場,危險無處不在,而且勸白居易要懂得放下。白居易對鳥窠禪師肅然起敬,兩人成了好朋友,白居易還曾爲鳥窠禪師做詩三首。

  兩首《贈鳥窠和尚》的詩,一曰:“形羸瘦骨久修行,一納麻衣稱道情。曾結草菴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一曰:“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唸經。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白居易另寫一首題爲《鳥窠與白居易》的詩:“誰道羣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從這三首詩來看,白居易是非常認可鳥窠禪師的,而且在鳥窠禪師的幫助下,是頓悟過的,從詩中就可以看出來。

  從現實意義上來說,鳥窠禪師比烏巢禪師的境界會更高,烏巢禪師雖然也是不關心世事,但是對於佛教內發生的事情還是一清二楚的;但是鳥窠禪師對於官場各種事物是好,絲毫不理會的,全身心的投入到佛法當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