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不知道是否還有舌尖 1 的水準嗎~~和舌尖 1 相比會有哪些新的元素?

《風味人間》預告:希望不負等待

騰訊視頻大型自製紀錄片《風味人間》將講述全球範圍內以美食為線索的人文故事。在全球視野里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深度討論中國人與食物的關係,並勾勒出恢弘的中華美食地圖,從美食中折射出中國人民族個性的側面。《風味人間》歷時四年精心準備,全片共8集,將於2018年在騰訊視頻平台獨家播出。《風味人間》將關注更加宏大的美食世界,觸及更廣泛人群的美食情結,在美食紀錄片領域樹立全新的標杆。總導演陳曉卿全心投入,帶領中國最優秀的紀錄片製作團隊,歷時四年,挖掘深度與廣度兼具的創作題材,將為觀眾呈現全新的視聽盛宴。

第1集:自然的饋贈_舌尖上的中國_騰訊視頻?

v.qq.com圖標


剛剛看完了《風味人間》第一集。

真的,李立宏老師的配音一出,就知道這味道對了!

50分鐘的片子,我熬過了清水燉羊肉,富貴蜜方,瀑布土豆泥,洋芋攪團

最後在禿黃油拌飯這裡,心態崩了

蟹美膏肥,碎如燦金。

熬一鍋禿黃油,澆到熱騰騰的米飯上,加香醋薑絲拌勻,讓每一粒米都裹上金燦蟹膏,一勺下去送到嘴裡,真正極致人間味


在預告片出來時候,我就看到這個片子會運用的種種稱得上美妙的拍攝技法,不管是超微觀攝影、顯微拍攝、還是動畫再現、互動式攝影控制,都用來最極致還原的食物製作過程,讓觀眾感受煙火燎撥,直觀每一粒鹽的溶解,每一片肉的成熟,都是讓人驚嘆到肚餓。

但是技法,是無法打動人心。

最關鍵的,還是這些技法呈現到我們面前的信息。

這一次的《風味人間》,食不止是在中國,還包括了世界上20多個國家。光是第一集,它的鏡頭就已經掠過歐洲的上空,從溫暖富饒的南歐,一路到了寒冷刺骨的北歐。

西班牙香凝脂肥,剔透誘人的火腿

法國加了牛奶,芝士,攪動出的瀑布土豆泥

荷蘭淡水湖裡捕撈上來的大閘蟹。

與這些世界風味,相映成趣,遙相呼應的是安徽人家年節時候吃的清蒸火腿

甘肅澆上油潑辣子,韭菜和漿水的洋芋攪團

江南廚師細細炒制的禿黃油

從歐洲到東亞,從沙漠到草場,從海洋到湖泊,一樣食材在不同的經緯度變化出不一樣的滋味

從中國,到人間。

陳曉卿這一次,終於把鏡頭還原到食物之美上,還原到口舌之歡上,還原到他最擅長,最懂得的地方。

從2012年一出驚世,讓人感嘆美食紀錄片還能這麼拍的《舌尖 1》,到在人文和美食里本末倒置,差強人意的《舌尖2》,再到夾帶私貨,拍得還不如廣告片好看,評分3.7的《舌尖3》。

再到這部《風味人間》,時間已經過去了6年,這個期間,除了舌尖系列,各種美食紀錄片頻出。

觀眾的口味,已經被越養越刁,眼睛,也被越養越尖。

我看採訪,陳曉卿對開播用了四個字:「誠惶誠恐……中國懂吃的人實在太多了。」

大概是抱著這樣態度的人,才會做出好作品。東西好不好,看一集,一個片段就能知道。

打個保票:《風味人間》是不遜於《舌尖1》的好作品,是再一次把吃講得出神入化,再一次把食拍得光芒萬丈。

(寫這幾大百字為啥!!因為我餓了!!你們也別想逃哇!


昨晚在騰訊視頻看了《風味人間》第一集,最大的感想是全程都在發問:那麼哪裡可以吃到呢?

毫無疑問這是一部水準上乘的美食紀錄片。首先做到了美食紀錄片最核心最根本的一點:把好吃的展示好。隨便選一段,裡面講大閘蟹的,深夜放波毒,看看饞不饞:

光看這個解說詞就超級誘人:「低溫熬制,生薑、吳茱萸籽實去腥提鮮。蟹油浸潤膏黃,只添加鹽與少量魚露輔佐。略硬的雌黃、綿潤的雄膏,雙劍合璧,直指人心。加薑絲、香醋,耐心攪拌,讓每一顆米粒都被膏黃包裹。趁熱,一時異香滿口。」

上個月去北歐玩了一圈,北歐真是哪裡都好,山好水好人好福利好,唯獨有一點不好:吃的不好。那邊的食物真的是一言難盡,我開玩笑說就是泥巴拌樹葉:

關於美食文化有這樣一個理論,文明衝突點容易產生美食(因為文化和物產的交流頻繁)——例如新疆,處在絲綢之路上,歐洲、西亞、中亞與東亞文明長期在此碰撞;再比如西班牙義大利地中海國家,是伊斯蘭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衝突地,而像北歐英國這些地處文明版塊的邊陲,美食匱乏已經變成了一個梗。比如《風味人間》里就展示了新疆阿勒泰牧民的羊肉,以及哈薩克牧民的馬肉馬腸:

還有伊比利亞的火腿:

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很大程度是因為國土遼闊,多方文化交流衝突的結果。例如北京的宮廷菜主要吸收了魯菜、川菜和淮揚點心;而引以為傲的北京烤鴨也是從南京傳入的(傳說是朱棣遷都時從南京傳入北京的,不過這一點還有待考證,但果木烤鴨起源地確實是南京)。再比如魯菜在宣傳中被認為「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髮型菜系(相對於淮揚、川、粵等影響型菜系而言)」。但是現代魯菜的形成依然受到了各地菜系、各種文化衝突的影響:尤其元明清三代的民族融合,魯菜引入了回族帶來的阿拉伯香料,清代更吸收了淮揚菜煲湯、燒汁的技法,一躍成為宮廷菜的主力。

其實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美食文化向上追根溯源,就是有兩個源頭,一是自然物產,二是文化。北歐、西藏等地食物匱乏首先肯定是跟自然環境和氣候相關的。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一部美食紀錄片想要超越食物,去尋求背後的高度,自然和文化這兩部分是一定要在展示的。這也是《風味人間》的拔高之處:對美食進行了一些「追本溯源」,從自然物產、地理環境和當地的文化習俗、人類勞動智慧的角度來詮釋。紀錄片第一集的名字叫「山海之間」,第二集的名字叫「落地生根」,我猜測很可能就從這種角度分析展開了。

再比如在講述徽州和伊比利亞火腿上,展現的就是不同文化對於美食的詮釋。西方人注重儀式感,所以切火腿這個步驟都已經上升到了藝術的層次,要讓大師通過莊嚴的儀式和精妙的技巧來為佳肴增色添彩:

而在中國,腌制一年的火腿,是要在春節吃的。春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家庭觀念在東方人心中無比重要,只有與家人一起享用的美食,才是有價值的美食。

此外,《風味人間》讓我感到很舒適的一點就是,對工業化美食有一種開放與包容的態度。相比於一些鼓吹「自然」「傳統」而跑偏了的美食紀錄片,我們讚美登峰造極的匠人精神,也不排斥普世惠民的工業化,才是最好的態度。紀錄片中展示了伊比利亞的火腿工廠:

還有大閘蟹的養殖,其實也是工業化養殖的寶貴經驗: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當年菜肴再精緻也是貴族老爺吃的,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必須要讚美普遍的工業化紅利。

總體來說陳曉卿導演的新紀錄片,精緻的美食畫面就足夠令人嚮往,有很多畫面都有電影質感:

而展示不同地域的美食,更能讓人在情感上得到共鳴。就比如小麥這一段,我爺爺奶奶就給我做過一模一樣的食物。每次五一回老家,小麥正是「青黃不接」,麥粒一掐都能掐出水,味道跟糖一樣,我們都把麥粒當零食吃。爺爺和奶奶會把這些麥粒裹著雞蛋炒,或者加蒜加醋加糖涼拌著吃。看這段的時候真的是慢慢的懷念,這就是故鄉啊。


五天前在北京看完了《風味人間》的首映,也在現場看到了陳老師本人,很激動地來聊聊這部吊了我兩年胃口的紀錄片。

先說現場觀感!當《風味人間》第一集播完之後,燈光亮起的那一瞬間,掌聲雷動。我想陳曉卿老師兩年磨一劍,沒有辜負在座每一位觀眾的期待!

起碼我自己很激動啊!!!

熟悉美食紀錄片的朋友都不會對「陳曉卿 + 李立宏 + 阿鯤」這個「黃金三人組」陌生。

陳曉卿老師作為《舌尖》系列第一、二部的總導演,在美食紀錄片領域沉寂的幾年後再次出現!出乎我意料的是這次他不再局限於中國美食的博大,放眼世界,尋訪更多的國家和地區,試圖從美食出發探索世界文化的共性和差異。

雖然導演的思路從中國跳脫到了世界,但是李立宏老師的解說和阿鯤的配樂將觀眾再次拉回到熟悉的場景中。即使我們看著各種新奇的拍攝手法也能將它和這個團隊的風格輕鬆聯繫起來。

相比於之前的作品,陳導顯然在《風味人間》中更重視描繪食物和烹飪本身,減少了述理的成分。在這年頭,多說一句煽情的就是「心靈雞湯」,觀眾的包容度相當低。要做到真正的「沉浸式體驗」需要讓觀眾自然而然地產生共情,這一點在叉魚的那兩組鏡頭中做得淋漓盡致。

第一次叉魚,一段高昂的BGM配上一段慢速升格鏡頭,揉上男主角之前「要燃燒自己的小宇宙,好像整個海平面都是我的」的中二台詞,就問你燃不燃!?

可惜,一鏢下去沒叉著!!!

是不是好氣!從此,我知道了,捕魚不是一網子下去就能滿滿當當的好事。越是珍貴的食物越來之不易,美食的功夫不僅僅在於後廚,這背後既有自然的饋贈也有對傳統手藝的延續。

在鏡頭語言層面,《風味人間》大量用到插敘,我發現陳導很喜歡用這種方法來突出一些食材的製作周期之長。

比方說筍。在《風味人間》里,新鮮的筍吃著最鮮甜,這是中國人「不時不食」的挑剔。但是當它被做成「龍鬚筍」風乾保存時——食物的腌制、發酵和風乾又呈現出另一種烹飪智慧。

還比方說火腿。火腿的熟成是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用延時攝影做不到的事陳導更願意「先放一放」,正好這段時間插入伊比利亞的火腿製作工藝。

從烹飪菜品的角度來看可以生吃的伊比利亞火腿和江浙菜里的「蜜汁火方」一薄一厚,一生一熟看起來毫無關聯,但是在火腿的製造工藝上來看,這種巧合可以被歸結於「中西方的不謀而和」。

讓這世界上我們目光難以所及的美食綻放於味蕾只需要用一些類比就能輕易達到。但是即使是談及美食這類輕鬆的話題,《風味人間》也保有專業紀錄片的高度嚴謹:

「微生物是這裡最勤奮的隱形工作者,在它們的努力下,蛋白質和脂肪得到全面分解,釋放出大量遊離氨基酸和揮發性香味物質。熟成之後的火腿,滋味上的表現力竟能激增幾十倍。」

或許太過抽象,所以用到微觀攝影技術能更加直觀地呈現。

總的來說,在我看來《風味人間》是兼具陳曉卿個人風格和大膽創新的一部全新作品。如果說舌尖系列像一個從美食指向人文的單行道,那麼《風味人間》更像是一條雙向八車道。它不僅有更寬的視野,也把美食本身提升到了和人文同等重要的高度,令我感動地是從這部紀錄片中我更直觀地感受到「吃,從不是一件小事」。

散場後的群訪環節

最後放出一張和 @陳曉卿 和老師的合照,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像他一樣,對待美食有一套獨特的「世界觀」。

那個,順便說一句,為什麼我熱愛寫美食,大概是因為我那年高考的作文素材來自於《舌尖上的中國》台詞吧(2013年重慶卷)!拿到那個題目我議論不出來,於是洋洋洒洒一千字全是寫吃的......

結果......語文考爆了......

「所以我對黑老師是有特殊感情的!」


看了前兩集,同樣的路子,不一樣的點。

敘事方式和拍攝剪輯手法基本相同,但是重點已從舌尖的人文情懷轉變到對食物本身的關註上。

這也是兩部記錄片名稱上就體現出的根本不同。舌尖更多的是用食物作為引子,記錄的重點是在人,對食物只是簡單介紹點到而止。但是風味是實實在在以食物本身為重點,詳細介紹了食物的製作過程,各地區同類的區別等。這也應了片子的名字:構成不同味道和口感的正是不同的風味物質及其不同的組合。

可以說舌尖是給全民看的,風味更多吸引的是吃貨門的眼球。


謝邀

看到美食節目馬上到騰訊視頻去看了預告片,大概有幾個感覺。

一,要充會員了。

二,恭喜陳導知識變現,這才是知識分子價值的體現,站著就把錢掙了。

三,至少從預告看,這才是真正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叫「舌尖上的世界」。

四,新奇,美好,味道,情懷,這是一個美食節目的核心,希望延續了。

五,後面看商家發力大戰了,這個問題就是預熱的一部分,後面應該有大量「西貝莜麵村」這樣的企業在絞盡腦汁的參與。

六,感謝商業,他讓你獲得很多。批判商業,他讓你失去很多。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