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子戰飛機如何?

電子作戰這個高大上的次一般出現在美國作戰時候才出現的次,而貌似我們國家基本只在近些十年左右才看見,其實完完全全的是假像

圖為伊爾-28(轟-5)

我國開始利用載具裝備干擾波段其實是很早的一件事情,從上實際二戰後的幾場戰爭中,我國也看到電子作戰方式的用途,很早就在引進自前蘇聯飛機上進行電子干擾的研究,甚至對其進行改進,比如使用伊爾-14裝上一些雜波的干擾機,後來因為中蘇關係的惡化在。最後只引進了一些伊爾-28改型作為這部分的構成。技術水平不知道比前蘇聯等國低到哪裡去了

圖為圖-154電子飛機

後來因為需要於是從國內開始尋找幾款現有的飛機型號進行改進,最開始是轟-6因為內部空間大,載荷量也說的過去,可是問題在於資金,和一窮二白的工業底子,壓根沒多少力量,這也導致計劃的擱置,只能對一些成熟但是性能不好的飛機進行改進以求的到這部分空中力量,問題是有錢可使鬼推磨,沒錢全是放啥都別說,於是開始擱置。直到八十年代的後期才有二架效果還是不行。因為看到了海灣戰爭,戰爭再次革新的戰術。於是開啟積累的模式。終於在不久新世紀初後幾年,Y-8電子系列,但是中國因為在一些戰術電子飛機的缺少對於一些目標的攻擊基本屬與想都別想系列。

圖為運-8系列電子戰飛機

中國在幾年來取得的成就是要值得稱讚的,電子水平也是大幅度加強,圖-154系列,運-8,KJ系列。可是在數量等方面完全是斷崖差距。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


電子戰飛機是一種利用電子干擾、電子欺騙和電子摧毀等手段來使敵方的雷達系統、電子制導系統和無線電通信設備無法工作,從而達到讓敵方防空系統全部失效無法指揮和作戰,並掩護已方戰機完成既定攻擊任務的一種飛機。

因為在二戰期間電子雷達的問世,所以各國為了對抗雷達,利用了各種方法來干擾雷達的探測,有些國家就使用了飛機來投放一些干擾物,這可以說是最原始的一種電子戰飛機了。而在二戰結束之後,隨著雷達技術等電子偵察設備的不斷發展,單憑以前的手段已經無法產生很好的干擾效果了,因此誕生了專門用來壓制雷達的干擾設備。美國是世界上最早服役電子戰飛機的國家,而堪稱目前最強的電子戰飛機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也同樣出自美國。

美國的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機基於美海軍F-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改進而來。得益於F-18E/F自身強大的掛載能力和優異的機動性,咆哮者不僅能夠掛載戰術電子干擾吊艙等各型電子干擾設備以有效對目標進行壓制,而且還具備了優秀的空戰能力。而且因為F-18E/F原本就為艦載機,以其改造的咆哮者也可以登上航母作戰,進一步拓展了它的適用範圍。無論是電子壓制能力,還是傳統的空戰能力,咆哮者幾乎都沒有弱點。


電子戰飛機,可以可以看做是電子偵察機的進一步發展,在「電子偵察」的偵測、截獲、識別目標的電子信號基礎上,進一步的採取壓制、「軟硬殺傷」的摧毀反制措施。

電子戰飛機,專門進行電磁作戰,但根據任務屬性不同,有著多型機種,既有遠程支援作戰,也有與作戰飛機編隊協同作戰,但不變的是電子戰、奪取電磁權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乃至直接關乎著成敗。

電子戰飛機的作戰,作戰手段主要是「軟」和「硬」。

「軟」,是電磁干擾的「軟殺傷」,也就是在偵察敵方電磁信號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實施電磁壓制,使敵方電子設備無法正常工作、降低敵方作戰體系效能,包括由電磁發射機主動發射干擾電磁波,向空中拋撒對電磁波有較強反射作用的金屬箔條等進行干擾,製造虛假信號,使真正己方目標逃脫敵方雷達搜索,掩護己方順利完成攻擊任務。

電子戰飛機的另一種「硬」作戰手段就是對敵電磁輻射源的摧毀,利用反輻射導彈對敵方電磁輻射源進行火力打擊。

之所以說電子戰飛機類型多,也是因為上述的任務細分,簡單來看電子戰機也是有著大小之分。

【圖注】在「超級大黃蜂」基礎上改裝的「咆哮者」,軟硬殺傷結合的電子戰能力。

電子戰機,重要的任務類型就是對作戰飛機的近距伴隨干擾、混編行動,對敵方雷達電子設備進行干擾壓制,以掩護己方機群攻擊,在己方的突擊航路上形成干擾走廊,保證安全突防。這樣的電子戰機一般有著與作戰飛機相當的戰術性能,由相應的戰鬥機、攻擊機、殲擊轟炸機等改裝而成。

另一類型的電子戰飛機無需這般的以身犯險,是遠距的干擾支援,距離戰區一般為150~200km的高空巡邏,在敵方防空兵器有效射程之外盤旋,對敵方的雷達和通信設備進行干擾,掩護己方作戰飛機活動。這樣的任務中,電子設備種類更多,功率也是更大,因此一般是由大型轟炸機、運輸機等來進行改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