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發拉底河東岸小鎮巴古茲日前被 “敘利亞民主軍”攻克,這意味着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版圖”就此在地圖上消失,曾經囂張一時的“伊斯蘭國”貌似將要煙消雲散。事實果真如此嗎?

漫長的等待

從“伊斯蘭國”“建國”到最後一塊領土被攻破,國際社會等了近5年。

“伊斯蘭國”在2013年開始崛起,到2014年時已經攻佔了敘利亞拉卡,伊拉克摩蘇爾、提克里特、費盧傑等重要城市,控制人口達數百萬之衆。

這是2018年12月6日拍攝的伊拉克摩蘇爾老城區。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2014年6月29日,極端組織頭目巴格達迪在摩蘇爾老城區內的努裏清真寺首次公開露面,宣佈建立所謂的“伊斯蘭國”,並自立爲“哈里發”。

這一極端組織在控制區內製造人道悲劇,在國際範圍內頻頻發動恐襲事件,樁樁血案觸目驚心,累累罪行罄竹難書。

2014年8月,美國開始對伊拉克境內的“伊斯蘭國”目標實施空襲,當年9月將空襲範圍擴大至敘境內併發起組建打擊“伊斯蘭國”的國際聯盟。2015年9月,俄羅斯應敘利亞政府邀請,開始對敘境內極端主義勢力進行軍事打擊。

這是2019年1月30日在伊拉克摩蘇爾拍攝的摩蘇爾大學教學樓與一旁的廢墟。(新華社發)

在美俄等國打擊下,“伊斯蘭國”自2016年後顯露頹勢。當年6月,費盧傑被收復。2017年7月,摩蘇爾被解放。拉卡則於10月被“敘利亞民主軍”攻破。當年12月,伊拉克宣佈取得打擊“伊斯蘭國”的歷史性勝利。

自此之後,“伊斯蘭國”面對的包圍圈愈發收緊,其武裝分子控制的區域日益縮小,直到最後退入敘東部幼發拉底河東岸地區的最後據點——巴古茲鎮。

實體雖滅,後招猶存

國際社會在付出巨大代價後終於將這一組織基本剿滅,來之不易的戰果值得欣喜。但它對中東乃至全世界的深層威脅卻並未消除,剷除極端主義之戰遠未結束。

2019年3月3日,在敘利亞東部代爾祖爾省巴古茲鎮,“敘利亞民主軍”士兵在建築物頂部警戒。(新華/法新)

其一,“伊斯蘭國”組織仍有大量在逃殘餘勢力,隨時可能捲土重來。美國政府敘利亞問題特別代表詹姆斯·傑弗裏本月中旬曾說,敘伊兩國境內據信還有1.5萬至2萬名“伊斯蘭國”武裝分子及其追隨者。此外,從中亞到西非,“伊斯蘭國”在很多國家建立分支,或與當地極端組織相互勾結。

隨着控制區域的逐漸縮水,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的“伊斯蘭國”主要任務已從“建國”轉變爲積蓄實力,這在行動策略上表現爲減少大規模爆炸襲擊,更加註重通過非對稱作戰針對平民發動小規模暴力襲擊。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研究員包澄章指出,雖然從數據上來看,2018年以來該組織每日發動的暴力襲擊數量和襲擊致死人數均呈現下降趨勢,但是對於地雷、簡易爆炸裝置、汽車炸彈和自殺式炸彈的運用頻率卻只增不減。

2019年3月17日,在敘利亞代爾祖爾省巴古茲附近,襲擊現場升起濃煙。(新華/法新)

其二,“獨狼”式襲擊風險猶存。近年來,“伊斯蘭國”利用社交媒體等多種手段,推動極端主義思想如病毒般蔓延,在全球範圍內蠱惑了不少信衆。儘管“伊斯蘭國”組織的實體受到嚴重打擊,但極端主義的流毒或將長期存在。

在這一背景下,防不勝防的“獨狼”式襲擊的風險,值得各國警惕。

此前,據敘利亞庫爾德武裝主導的“敘利亞民主軍”稱,他們拘捕了來自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外國恐怖主義武裝分子”,同時有部分“伊斯蘭國”人員混在撤離居民中逃出巴古茲。

2019年3月22日,濃煙從敘利亞東部的巴古茲遭襲地點升起。(新華/法新)

其三,滋生極端主義的土壤遠未消失。一方面,不少中東國家政局動盪,經濟發展停滯,民衆難以安居樂業,絕望和憤怒的情緒爲“伊斯蘭國”宣揚的極端主義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疲軟,改革難見實效,發展困境同樣壓縮了包容和理性的空間,導致極端思想壯大。

目前看來,“伊斯蘭國”仍保存了一定的實力伺機重生。另一方面,基地組織近年也有復生趨勢。極端勢力和恐怖主義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會在中東“搞事情”。

和平與發展是根本對策

歷史已經證明,剷除極端主義是場艱苦而漫長的“持久戰”,唯有標本兼治,才能真正避免“伊斯蘭國”這樣的極端組織捲土重來。

敘利亞能否實現和平發展,地緣政治因素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2018年8月16日,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年輕畫家們在耶爾穆克難民營廢墟前作畫。新華社發(阿馬爾攝)

特朗普就任總統以來,美國反恐的重心已從海外反恐轉向國內反恐,而反恐在美國中東戰略中的地位也在下降,某種程度上已讓位於大國博弈。

美國近年來多次試圖以撤軍的形式從中東脫身,利用地區盟友來維持自身的影響力,實現多種力量相互制衡的格局。

包澄章認爲,“伊斯蘭國”組織可能利用美國逐步撤軍的大背景發動小規模襲擊來“提振士氣”,儘管該組織發動大規模襲擊的能力已十分有限。

2019年3月6日,在伊拉克北部摩蘇爾東南約30公里外的塞萊米耶1號安置營地,一名兒童將領取的救濟糧搬運回家。(新華社發)

他同時指出,美國從敘利亞逐步撤軍,是其主導敘利亞進程的意願和能力同時下降的表現。特朗普試圖持續減少美國對中東反恐的軍事投入,指望地區盟友在維護地區穩定和安全方面增加投入並承擔更多責任。

美國在敘利亞問題上近年來呈現力有不逮的趨勢,難以真正主導敘利亞問題進程。而由俄羅斯、土耳其和伊朗發起的敘利亞各方參與的阿斯塔納機制過去幾年艱難推進,在最近取得成效。 2月舉行的上一輪索契峯會表明,俄、土、伊已經開始討論成立敘利亞憲法委員會等更爲具體的問題。

敘利亞能否實現長久穩定,難民迴歸和戰後重建至關重要。近期,一些流離海外的敘利亞難民開始陸續返鄉,敘利亞政府則同伊朗達成一系列重建敘利亞經濟的合作協議和項目。國際社會應擯棄爭端,加強協調,改善敘國內人道主義形勢。

這是2018年7月7日在伊拉克哈桑沙姆U3安置營地內拍攝的一名女孩。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敘利亞總統巴沙爾·阿薩德3月初表示,敘利亞將堅定奉行“東向”政策,推動敘利亞和中國的雙邊關係與務實合作取得新進展,歡迎中方積極參與敘重建工作。

滋生極端主義的不是中東的土壤,而是戰亂與貧窮的土壤唯有實現和平與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極端勢力和恐怖主義。

-END-

記者:鄭一晗 汪健 陳霖

編輯:鄭凱倫 金正 陳玉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