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日本人只有一款百式衝鋒槍,裝備數量極低,只有30000把裝備於部隊之中。二戰能叫的出名的國家裡,日本裝備的衝鋒槍數量最少了。二戰中,日本給人的印象就是,武器極度簡陋,火力不足,事實是這樣么?

我們帶入當時亞洲戰場看下情況,日軍一個步兵班裡,一挺輕機槍,剩下全是栓動步槍,而同時期的中國士兵,一個班裡一挺機槍,其餘全是步槍。而再放大點編製,日軍一個小隊里有兩具擲彈筒。日軍的這個火力配置,是要遠強於國軍的,甚至太平洋戰爭初期,和菲律賓戰場上的美軍相比,日軍的火力也一樣不落下風,當時美軍的部隊里,一個步兵班一把BAR,剩下全是栓動步槍,鬼子和馬潤對著拉大栓。

也就是說,日軍三八大蓋/九九步槍加上輕機槍,在亞洲範圍內,火力完全夠用。亞洲戰場,完全就是屬於一個一戰的加強版的戰場,塹壕戰、刺刀衝鋒這個類型的,那麼日軍這個加強版的一戰時期的軍隊,裝備的武器也一樣就是一戰的加強版。我們看下,衝鋒槍的大量應用,其實是在坦克裝甲車這類東西大量使用,將步兵的交火距離拉近了,衝鋒槍才有使用的空間,而日軍所處的戰場,坦克壓根就是個奢侈品。

另外,日軍關於衝鋒槍的定位是有很大問題的,我們可以看下百式衝鋒槍,有兩腳架,有刺刀,它的標尺射程可以調到1500米,兩腳架、1500米的標尺射程,應該是機槍才有的,日軍關於衝鋒槍的定位,就是一個支援性武器,作為輕機槍使用,那麼日本人腦子裡的問題就來了,他有歪把子、九六式、九九式機槍,那麼,這個衝鋒槍是不有點多餘了?後來日軍才將腳架卡座去掉,標尺調到了100米,但是刺刀保留。

正是由於戰場環境影響,讓日軍對於衝鋒槍的重視程度不夠,這就直接導致,日本在衝鋒槍方面發展遲緩,理念也不到位,原因在於他們對衝鋒槍的使用並不急切。

日本在1928年開始研製衝鋒槍,當時是拿了德國的MP18衝鋒槍和美國的湯姆遜衝鋒槍作為研究對象,在民間和軍隊的兵工廠進行研究。日本在1920年的時候,為日本海軍陸戰隊和傘兵配發了部分MP18衝鋒槍。而後來九一八事變後,資金投入到了戰爭中,衝鋒槍的研發陷入缺乏資金的局面,發展再度遲緩。一二八事變後,日本軍費膨脹,衝鋒槍發展才開始迅速進行。

而1940年,日軍百式衝鋒槍定型,但是並沒有大量裝備。這點其實是思想原因了,日本不是拿不出來,而是覺得不需要,另外還覺得浪費子彈。並且,當時一把百式衝鋒槍的成本,是三八大蓋的三倍。從戰術思路、戰場形勢、敵我火力對比到經費預算,日本步兵單位都是不會去考慮衝鋒槍的。

日軍裝備衝鋒槍,最多的實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被美軍的衝鋒槍打的懷疑人生,才開始大量裝備,自始至終,日軍衝鋒槍數量都不多,大概就有30000把左右。而蘇軍的波波沙生產了600萬把,美軍的湯姆遜生產了150萬把,差距就是這麼明顯。這個差距,一方面是日本人不重視,導致發展比較晚,另一方面就是工業水平,產能方面的問題,導致生產跟不上,這裡面包括槍支生產,彈藥生產一類的。

日本人裝備數量較少的衝鋒槍,原因在於,理念上的差異,戰場環境的不同,國家經濟實力工業水平的不足,這些原因加在一起導致的,而不是單方面某個原因所造成的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生產了一型衝鋒槍,百式衝鋒槍,不過數量極少,只有三萬多支,而同時期的蘇聯波波沙衝鋒槍和德國那個MP系列的衝鋒槍生產數量都是數以百萬計,總數差了幾百倍,那麼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日本沒有大量裝備這種自動武器有自己的原因,首先就是日本這個國家地狹人稠,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子彈這個東西雖然不消耗多少資源,跟造軍艦差多了,可是子彈的消耗量太大了,幾百萬陸軍士兵在作戰,消耗非常大,而且子彈這東西打完了就完了,你不能撿回來再用。自動武器的子彈消耗量非常大,因為射速快,絕大多數射手都不可能像狙擊手那麼認真地瞄準,都是靠密度打過去,像日本這樣的國家經年累月地大量用自動武器,把戰爭可能提前一半的時間就維持不下去了。

再有,對於日本這個國家,步槍更適合,衝鋒槍看名字就知道,適合突擊的時候使用,近距離輸出較強的火力,射程僅有一兩百米左右,步槍的射程數倍於衝鋒槍,更適合遠距離作戰。歐洲國家工業崛起較早,大城市很多,裝甲機械化部隊更多,這樣衝鋒槍就更適合,一是火力更強,二是因為在城市作戰看見對方就是臉貼臉了,距離非常近,自然是使用衝鋒槍生存率更高。日本在亞洲面對的是廣闊的陸地,亞洲很多國家還是一窮二白,東面是和美國作戰,島嶼上更是人煙稀少,所以步槍的發揮空間更大。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沒有裝備大量衝鋒槍最主要原因,與其軍部規劃的步兵戰術有關,有些自日俄戰爭到二戰,竟然都毫無變化,可見軍部那幫老朽未能與時俱進,影響了步兵裝備衝鋒槍。

日軍尚挺留在輕重機槍掩護步兵進攻或防禦,5發栓動步槍前沿精準射擊,包括軍刺衝鋒到敵陣地前沿三、四十米處投擲手榴彈,再用軍刺突破敵陣地防線等戰術上。

此外,也與軍部那幫甚至都參與過日俄戰爭的老朽有關,當時5發栓動步槍精準射擊,加上軍刺板載衝鋒,在與俄軍對決中屢試不爽,引進仿毛瑟的步槍被日軍視作經典,步槍中的傑作。再則,日軍非常重視拼刺訓練,與武士道精神是薪火相傳的,軍中有專職的拼刺教官指導;以及步槍的精準射擊,即便在三、四百米的遠距離內,日軍大都能命中目標,武士道精神的灌輸,讓日軍士兵個人技戰術性能非常突出,個個都成了戰爭機器。

最後,日軍部認識到日本資源有限,因此,就以衝鋒槍百發才一中,步槍則百發百中為借口,極力阻擾衝鋒槍的研發和裝備,戰時僅試裝備少量的南部式8毫米衝鋒槍,以及數量不足3萬把的8毫米100式衝鋒槍,其實的1萬餘把躺在軍械庫中,準備抗美軍登陸執行本土決戰時才使用。

當然,網路上也有文章指出,日本由於窮才沒有大量裝備衝鋒槍,作為軍迷本文作者不同意此觀點,參考戰時日本海軍強大的聯合艦隊。航空母艦、戰列艦、輕重型巡洋艦、驅逐艦、潛艇等主力艦艇樣樣不缺,實力和作戰能力位居全球前茅,海軍都能大把燒錢,陸軍的區區衝鋒槍才值幾個錢,不可能養不起,之所以日軍不大量裝備衝鋒槍,關鍵原因參考上面所述。

二戰初期,當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候,日本軍隊的單兵作戰能力,無疑是全世界最強悍的軍隊之一,再加上其下手為強的絕對優勢,讓日本軍人在戰場上屢傳勝況。沉醉在勝利戰果里的日本軍國主義開始飄飄然了,誤認為其跟德國盟軍瓜分全球的目的即將實現,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了。

隨著戰爭逐漸的深化,所有受侵略國家開始組建世界聯軍,各國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甚至單兵都開始配備上了衝鋒槍。而還沉醉在勝利喜悅中的日本人,依舊認為步槍可以決勝於百米之外,只要槍法夠准,依然是可以先發制人的。

在以後的實戰中,日本開始飽嘗他國先進武器給其造成的巨大戰場劣勢,後悔也為時已晚,再加上日本國內鋼材奇缺的窘境,據說連城市中的路燈和圍欄都用來回爐造子彈了。我甚至聯想到了一群新兵蛋子,端著衝鋒槍突突的讓日本兵連頭都露不出來的畫面,難道抗日神劇里的畫面都是真的?

戰爭最終的勝利打的是綜合國力和戰爭潛力,像日本軍國主義這般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貪婪,從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失敗結局,到頭來只能是自食苦果。


雖然有資源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日本軍方對作戰方式的盲目自信。他們認為,決定戰鬥勝負的就是「萬歲衝鋒」。戰士們排成密集隊形,軍官舉起手中的戰刀,用力一揮,大喊一聲「殺給給」,士兵們狂吼著「板載――」,潮水一般衝上敵人陣地。一般敵人很快就崩潰了。如果沒有,那就再來一次。人更多的,叫喊聲更大的。

他們用這種方法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了俄國,這是第一次東方國家戰勝西方國家。他們當然有自信。

然後又這樣在中國戰無不勝,又在東南亞打敗了英國,這種自信就發展成了迷信了。

整個二戰,他們都是這麼打仗的。

一直到他們撞上鐵板,在太平洋的海島上被美軍強大的火力打得頭破血流,屍橫遍野,也沒能奪取陣地。

這種密集隊形的衝鋒,主要在氣勢上壓倒敵人,讓敵人害怕而失去鬥志,自己就先崩潰了。

這在中國戰場上特別有效。因為國軍的士兵很多是以前的軍閥,沒有國家認同感,也沒有信仰。表現在戰鬥力上,就是鬥志不強。

而這種衝鋒對於火力要求不是很明顯,至少在當時是這樣。

後排的士兵開槍只會打到自己人,只管悶著頭沖就行了。

所以衝鋒槍還不如步槍頭上明晃晃的刺刀更有威懾力。

這才是日本一直沒裝備衝鋒槍的主要原因。


日本在二戰時期確實沒有大規模的裝備過衝鋒槍,實際僅少量裝備,生產量實在太少,也太晚了,直到二戰即將結束之前才定型了幾款型號。日本研發與生產過,但是產量太少,壓根沒有對作戰產生什麼影響。

這種情況實際上很特殊吧,原因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國力的事情,日本對衝鋒槍的研究工作,不是很晚,上世紀30年代,日本已經從西方引進了一些衝鋒槍列裝,可惜只是試用性能,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國力無法適應這種武器的使用,它對彈藥的消耗太快,應該說,日本過於精打細算,論為手動步槍更合算,壓根維持不了衝鋒槍的使用。

另一方面,還是觀念的問題。日本人的思想觀念上對於這種武器很難接受,在二戰之前,日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強調步兵的戰鬥能力強調步槍的高精度與大射程,對於拼刺刀更是迷信,對衝鋒槍那種設計理念不滿喜歡。

日本基於以上兩個原因,沒有能夠及時的大規模列裝,真正意識到這款武器有價值的時候,已經很晚了,研發與生產都來不及了。


不要驚訝,道理很簡單

自從火藥被人發明,這種威力巨大,遠超人力的力量就被人類所追捧,舊式的火炮火銃,現代的手槍機槍都是如此。當然,現代的手槍比起舊式的火銃威力要大多了,這就是武器的發展,近代的步槍其實依據出現時間的早晚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全自動的,一類就是半自動和手動武器。日本在二戰的主力步槍三八大蓋其實就是一種手動武器

自動和非自動武器的火力還是很明顯的,那麼為什麼日本人不願意大規模使用衝鋒槍呢?

其實日本人關於先進武器的研究一點不比美國晚,但是由於一些原因,日本軍隊的自動武器比例還是遠低於美國,比如日本強調武士道精神,要拼刺刀,就算是指揮官也裝備把日本刀,所以日本軍人對於自動武器不是很感冒,而且當時衝鋒槍製造的工藝日本也不是很發達,工廠拿去的樣品不合軍方規則,最主要的是在東亞戰爭中,三八大蓋就夠日軍用了,自動武器廢彈太厲害,不是島國日本可以消耗的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日本在近程的自動火力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的,這主要是因為沒有實戰壓力需求,日本從1931年到1942年之前的對手是中國,光是38大蓋加歪把子的組合就能將中國軍隊打敗,還研究什麼衝鋒槍。第二個應該就是思想上作祟吧,白刃戰、精確射擊都是日本陸軍一直重視的作戰科目,不過在於日本鬥爭的八年時間裡,日本的這個思想也帶偏了未來共和國軍隊的發展方向。

相比之下中國軍隊很早之前就引進了衝鋒槍製造技術並進行了裝備。

在越戰之前,共和國陸軍的主要武器還是56半,56沖只有班長才有裝備,白刃戰、精確射擊仍然是共和國軍隊的重要訓練科目。但是到了越戰的時候面對越軍人手一支AK47,解放軍在初期的作戰中班組火力被越軍壓制,所以有了壓力之後,解放軍緊急將大量的56半換裝56沖,這才扭轉了班組火力上的差距。

日本人也在1940年定型了一款衝鋒槍,名叫百式衝鋒槍,但是1941年才開始裝備部隊,但是產量也一直十分有限。因為它的採購成本太高了,一把衝鋒槍的價格就相當於三支三八大蓋的價格。而且消耗的子彈也是十分驚人的,所以只給單兵裝備一部分。雖然他在1940年後量產,但是由於定位不明的因素,產量都不高,約在1萬支左右,約有7500支裝備了傘兵部隊。但是在1943年之後日本的資源嚴重缺乏,被分配到衝鋒槍上面的資源基本上,哪怕是在1944年美軍給日軍帶來巨大的火力差距,有了壓力後的日本也沒實力再去裝備衝鋒槍了。

裝備百式衝鋒槍的日軍,他們在戰場上的作用十分有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日本的戰略短視是出了名的

日本實際上並沒有爭霸的野心,最大的野心也就是佔領中國,以中國的軍力,用得著花費高額的軍費來裝備衝鋒槍么?步槍足以滿足需要。

日本襲擊珍珠港是出於一種日本人的獨特心態,日本認為美國人不會因為亞洲利益而和日本拼個你死我活,菲律賓如此,馬來西亞也如此,所以日本是真正的以己之身度他人之心啊!想不通日本人是怎麼理解大國雄心的,可能認為自己也是大國,所以想當然的認為美國無力和自己在太平洋爭霸?

日本不裝備衝鋒槍,真的是自認為沒有那個必要,這是對手決定的,只是在跳島戰術下被打痛了,兵員損失大了,才考慮用衝鋒槍提升戰鬥力,可就這樣,美國人也被打痛了,種兩個蘑菇嚇唬一下,順便賣了蒙古讓蘇聯消耗一下,結果日本就扛不住投降了。


主要基於幾點原因。

一、日本地處島國,資源有限,如果大量製造並裝備衝鋒槍,會對日本軍隊,造成嚴重的後勤壓力。日本的國力與後勤供給根本不能保證。

二、日本二戰主要戰場在亞洲地區,而亞洲地區普遍落後,日本軍隊面對的主要軍隊,是裝備大量落後裝備的中國軍隊及歐美國家的殖民軍隊。使用步槍就可以滿足作戰需求,沒有必要大量裝備衝鋒槍,搶佔本來就有限的資源。

三、日本軍事思想仍停留在一戰思維,並且受傳統的武士道精神支配。這也是為什麼日本軍隊喜歡拼刺刀的緣故。

基於以上三點,及其他原因,日本軍隊並不大量裝備衝鋒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