鳩摩智是個武痴,追求的是自身武學境界的提升,爭得是天下第一,他種種行徑都是為了一己私利,加之當時吐蕃和宋沒有衝突,就算後來幫助王子奪取駙馬,和主角一行人產生矛盾,也沒上升到國與國的高度。

金輪法王就不同,書里,沒有多少篇幅表現他非要壓倒一眾高手,他追求的是榮華富貴。大勝關英雄大會的目的是推舉武林盟主和副盟主,號令群雄,幫助朝廷抵抗蒙古大軍,保家衛國,金輪來這個英雄大會,並非是為了爭武林盟主,目的是搗亂,給中原武人一個下馬威,讓他們選不出盟主,只能變成一盤散沙,削弱抗擊蒙古的力量。雙方約定比武定勝負,黃蓉定下田忌賽馬之策,本是必勝,不料霍都是個奸詐小人,以怨報德,暗算朱子柳,一氣之下,朱子柳師兄點蒼漁隱出馬與達爾巴斗作一團,漁隱兵器上吃虧,再敗一場,眼看中原武林一敗塗地,金輪法王一行人的奸計得逞。哪知半路殺出個楊過,中原武人均覺大丈夫一諾千金,不便反悔,楊過行事卻不拘常理,給他來個胡攪蠻纏,壞了金輪好事。十六年後,金輪苦練龍象大成,為的依然不是爭什麼天下第一,當年他的計劃屢次被楊過和小龍女破壞,重陽宮一戰,更是一敗塗地,此等奇恥大辱,怎能不加倍奉還,當然,沒有過人之處,如何能受忽必烈重用,加官進爵,享盡榮華富貴?

天龍和神鵰表達的主題有所不同。

天龍中雖有家國情仇,但是在裡面講究的博愛,天下蒼生平等,不因國別不同有高低貴賤之分,還有惡人的救贖。蕭峰最初恨契丹入骨,後來得知身世,一度羞於契丹人的身份,後來他看到宋軍在邊界打草谷,意識到無論是哪國,都有好人壞人,契丹和宋人,又有什麼分別,解開了心結。他幫主遼主平叛,當上南院大王。在他治下,嚴禁遼軍打草谷,侵擾大宋百姓,此刻的蕭峰,站在了蒼生的角度,不再分什麼宋人遼人。遼主執意侵宋,為了兩國百姓和官兵,蕭峰不惜背上賣主求榮的罵名,冒犯耶律洪基,逼迫他不得侵宋。

再看看裡面的大惡人段延慶,雖然不人不鬼,好歹有段譽這個兒子,段譽儘管沒有當面叫他爹,但是也下不了手殺他,段延慶甚感欣慰,大徹大悟,飄然離去。慕容復卑鄙下流,害死段正淳和他一干情人,金老也沒寫死他,而是讓他變成一個瘋子,機關算盡,到頭來只是一場空,算是仁慈的了。慕容博挑動契丹武人和宋朝武人爭端,他雖不殺伯仁,伯仁因他而死,為了復國,他搶劫富戶,在江湖上殺人越禍,蕭遠山為了報仇,殺了不少人,但是最後,他們兩個卻看破紅塵,皈依佛門。這些人都能有善終,鳩摩智本就精通佛法,只是最初爭強好勝,不擇手段,有違了出家的本意。慕容復將段譽扔入枯井,王語嫣失望跳井,慕容復被鳩摩智扔入枯井,鳩摩智為了撿易筋經跌入枯井,在這個井裡,鳩摩智幾乎喪命,卻因為段譽吸走他內力得到救贖,他的事情,由段譽而起,自段譽結束,也算是因果循環了。

神鵰里表現的是民族主義,視角一直是站在大宋這邊,金國和蒙古站在敵對面,神鵰里有表現蒙古大軍殘暴的一面,十六回中,「先一人手持長矛,矛頭上挑著個兩三歲大的嬰孩,哈哈大笑的奔來。那嬰兒尚未死絕,兀自發出微弱哭聲」,這種場面,連楊過這種喜歡自由自在,不喜參與國家大事的人看到了,也為之動容,氣憤之下,他殺了幾個蒙古兵,抱著屍體奪路而逃,並將屍體埋葬。戰端一起,受難的是千千萬萬無辜的老百姓,金輪雖為密宗高僧,卻毫慈悲之心,不顧天下蒼生死活,為了榮華富貴,積極幫忽必烈出謀劃策,招攬異人,這樣的惡人,不要說有正義感的武林人士要殺他而後快,讀者也不會想讓他活。

金老不同時期的不同心境,造就了兩人截然不同的結局。


鳩摩智是普通玩家金輪法王是人民幣玩家,這樣告訴你吧人民幣玩家跟普通玩家的區別在哪裡知道不,人民幣玩家,身邊終是跟著一群阿諛奉承的小弟,還有人民幣換來的頂級功法,那普通玩家需要得到一級功法不是頂級只有靠坑蒙拐騙偷,還有就是強大操作跟強大的記憶,看看最強大腦吧,最強大腦裡面出現了幾個富豪喃,基本沒有吧,那個就是靠技術吃飯的,所以第一想成為人民幣玩家首先你得是個富二代,撤二代,或者你得有貴人相助才行,再看看為什麼普通玩家為什麼這麼悲催吧,首先是普通玩家不想出錢,就想空手套白狼,勤奮努力的干好每一件事,當然又想走捷徑,那最後會怎樣,當然會被NEC 發現一波帶走,人家一群人民幣玩家進來聽課,你一個普通玩家跟進來幹什麼?那不是找死嗎?所以掃地僧都沒有多看他一眼就把他帶走了,人民幣玩家金輪法王為什麼會被帶走喃,看他你就得去讀三國了,什麼叫三足鼎立,你想一家獨大而且還想吞併所以,這是不可能的,那肯定會被其他幾家聯合干你啦,大家都是人民幣玩家,那就看誰錢多啦。


金輪法王與鳩摩智分別為蒙古和吐蕃的國師,二人身份高貴,切皆對武學痴迷,可以說有著很多相似之處,但是性格想法卻有著很大的不同;

鳩摩智雖痴迷於武學,但對佛法的領悟非常高深,在拜訪大理國天龍寺時曾一語便道破了枯榮禪師苦修枯禪的真意,可惜太過於最求名利,一心想要奪得武功天下第一。其本身就掌握了絕學火焰刀,卻不滿足,又盜取修鍊了逍遙派的小無相功並以此內力為基礎催動少林寺七十二絕技,更是勝過少林專攻每項絕技的高僧,威力雖強但對身體造成了傷害,遭到了反噬;後又強行修鍊少林派絕學易筋經,最後導致走火入魔,幸虧被段譽吸去了全身內力,從而化險為夷,因此看破紅塵,全心投入到了佛學當中,翻譯各種佛經,普度蒼生,成為了一代高僧。

金輪法王出身為西藏密宗金剛宗,以金木水火土五輪為武器,但對敵常用金輪,因此被人稱為金輪法王。他對武學十分痴迷,且天賦異稟,竟可將密宗的龍象般若功修鍊到第十層的境界,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但是金輪法王野心勃勃,想要征服中原武林,並扶持蒙古進攻大宋,涉及到民族大義,為人又陰險狡詐,最終敗於楊過的黯然銷魂掌。


鳩摩智是吐蕃國師大輪明王,金輪法王西藏密宗高手蒙古國國師。但是無論是武功還是佛法修為,鳩摩智都是勝過金輪法王。

鳩摩智是一個武學奇才,他無意中學會「逍遙派」的「小無相功」以後,就以此為根基,用來催動少林「七十二絕技」以及「火焰刀」。

鳩摩智以此來施展武功威力還真是不小竟然將少林玄字輩高僧全部都比下去,雖然說他不是用的少林內功,關鍵是他的威力不弱於少林高手,這才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武功較量,還會在意這門武功到底是使用哪門內力嗎,只會在意武功威力誰更強。雖然他沒能挑落少林招牌,但是他的武功足以給少林和天下人以啟示,固守成規註定是坐井觀天,敢於創新才能不斷突破。

只是鳩摩智是個武痴,一心想要學會天下頂級武功,這就導致貪多嚼不爛,武功雖多,但是在他身上已然起了反作用。他最不該強練「易筋經」,導致經脈受損,最終引發真氣翻騰不受控制,進而走火入魔。

鳩摩智一生追求一個「名」字,他想要成為佛學第一,武學第一。未能勘破名氣導致他生不如死。

幸虧被段譽吸收了所有的內功,才真正擺脫武功對他的束縛,正所謂「無官一身輕」,他也徹底輕鬆,徹底恍然大悟,一心追求佛法。

金輪法王武功雖高,但是境界太低。

他第一次出手是在大勝關英雄大會,關鍵之戰是與郭靖對了一掌,此時的金輪法王內功竟然不輸於郭靖,可見金輪法王的武功修為算是極為精深。

後來在終南山被楊過大敗,為了復仇又去西藏苦練十六年,將密宗最高深的武功「龍象般若功」修鍊到第十層,威力奇大,完全不輸於四絕。

後來為了逼迫楊過出戰竟然要挾小姑娘郭襄,這也完全不符合一代高手的所作所為。

由此可見,金輪法王武功雖高,但是心胸極為狹窄,他修鍊武功的目的是他內心放不下「名」和「利」。

畢竟作為西藏的高手,他一直追隨蒙古大軍,成為蒙古國師,這追求的是「利」;他武功本是高強,可是一心想要擊敗中原武林高手,爭奪「天下第一」,這追求的就是「名」。

堪不破名利二字,金輪法王的佛法修為著實不敢恭維,金輪法王的心胸和追求,著實愧對「高僧」這個稱號。

本身二人都是武學大家,但是二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內心對佛法與武功的認識程度。

鳩摩智畢竟也是一代高僧,他每五年在大雪山大輪寺來講座談,每每都是高朋滿座,慕名而來,可見鳩摩智對佛法的認知相當高深,只是一時間被武功所迷惑,誤入了歧途,導致一時間把武功看的過重,忽略了佛法的意義。當他被段譽吸干內力以後,他內心佛法的魅力又開始勝過武功,所以他就徹底大徹大悟。最終成為一代名僧!

而金輪法王雖然名字中有「法」,可是他的內心卻沒有「佛法」。他內心更痴心武功,一心想通過武功幫助蒙古擊敗襄陽,其居心叵測。因為他內心完全沒有慈悲,沒有眾生皆苦,這樣的佛門高僧完全丟失了佛門的理念,他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再說,金輪法王在終南山被楊過擊敗以後就應該大徹大悟,可是他沒想過研究佛法,反而是一心想修鍊武功,擊敗楊過以報當年之仇。可見,他的心中放不下仇恨,放不下過去,沒有佛門高僧的風範。

可見鳩摩智和金輪法王的本性是不一樣的,鳩摩智可以大徹大悟,但是金輪法王是死性不改,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上天已經給了金輪法王改過自新的機會,可是金輪法王並沒有意識到,最終沉溺的越來越深,變成一個無恥小人。這樣的金輪法王,必然走向不歸路。

*忠肝義膽岳老三聊武俠第209期*

堅持原創,我是忠肝義膽岳老三,歡迎關注!


珍別江湖,金老千古,書魂還在,俠義永存!

大輪明王和金輪國師都是師出密宗,先輩的鳩摩智稱得上是後輩金輪的師祖,而且兩人都是經歷了兩次中原之行,不過一人最終得返吐蕃,一人命喪中原。由於時代關係,明王鳩摩智是吐蕃王國的國師,而金輪卻是蒙古帝國的國師,輪權力金輪在鳩摩智之上,論佛門地位,則金輪遠不及鳩摩智。正是這種成就上的差異,才造成了兩人結局的不同。

鳩摩智的結局是他修行之路的因果

鳩摩智不是個傳統意義上的反派,嚴格意義上也稱不上壞人,他從沒殺過一人,他的戾氣源自武功的修鍊,他的所做所為,只有一個出發點,就是希望自己的武功修為再進一步,然後將世間最高深的武功絕學都帶回吐蕃,光大自己寧瑪教派的門楣。

羽菱君一直認為,金庸先生在寫鳩摩智的時候,實際上不但是讓他給段譽的高手之路作嫁衣,也是給鳩摩智的修行安排了一場考驗,他離開吐蕃就是為了歷劫。因為他本是有高深佛法修為的僧人,在中原的種種作為,稱得上是他得道之路的諸多魔障和劫難,只有經歷劫難,才能真正的大徹大悟,方得正果,成為一代得道高僧。鳩摩智的中原之行,就相當於是唐三藏的西行取經路。

鳩摩智的兩次中原之行,第一次為他的修行歷劫種因,第二次為他的修行歷劫正果。

第一次他奉師命來到中土少林,以交流佛法為名,實際上是覬覦少林武學。在機緣之下結交了在藏經閣盜經的慕容博,得到了他相贈的三十多門少林絕技,不過卻中了慕容博意在挑起吐蕃和大理紛爭的奸計,為二十年後意圖奪取大理絕學「六脈神劍」埋下禍根,也是為他二十年後的修行考驗種下因緣。

這次返回吐蕃之後的鳩摩智,潛心修行佛法,勤練武功,武功精進,佛法有成。每隔五年,開壇講經說法,西域天竺各地的高僧大德,雲集大雪山大輪寺,執經問難,研討內典,聞法既畢,無不歡喜讚歎而去。不過他想貫通少林絕技,卻又次序顛倒,雖然精研佛法,典籍淹通,妙辯無礙,卻始終沒能參透「武學障」,修鍊絕技之時,不存慈悲布施、普渡眾生之念,因而不能消解修習這些上乘武功時所中的戾氣,反倒內傷已積,危險潛伏。戾氣便是鳩摩智修行之路的魔障,身擁高深佛法的他,需要突破魔障的機緣。

二十年後,在他聽聞慕容博已經去世之後,為了踐行與故人的承諾,鳩摩智開啟了第二次中原之行,不過卻是從大理奪取劍譜而始。這一次再踏中原,實際上就是鳩摩智修行路上突破魔障的機緣之行,鳩摩智不但造化了自己,也造化了段譽。他造就了段譽得到修鍊「六脈神劍」的機緣,將他帶到中原,成就了段譽武學愛情的雙豐收。而他自己則經歷了一番考驗,最終在西夏雖被段譽吸盡一身內力,但卻因此化去了因練武而生成的戾氣,成就了莫大的機緣。戾氣一化,阻礙他佛法修行的魔障便破,自此大徹大悟,成了一代高僧。

鳩摩智是有原型的,這個原型便是吐蕃「九大譯經師」之一的般若鳩摩羅。小說中的鳩摩智在大徹大悟返回吐蕃之後,廣譯天竺佛家經論而為藏文,弘揚佛法,度人無數。其後天竺佛教衰微,經律論三藏俱散失湮沒,在西藏卻仍保全甚多,密教自此大興,三藏典籍輾轉傳入中土甚多,其間鳩摩智實有大功。鳩摩智的佛門之功,成就了他的佛門地位,其實也造就了他在小說中的結局,因此,羽菱君才說鳩摩智的中原之行就是他佛法修行的一場考驗。

金輪的結局是他角色屬性使然

相比於鳩摩智的身具高深佛法,擁有大賢為原型,金輪則相對簡單一點。金輪這個人物,純屬是金庸先生為與郭靖為首的大宋武人為敵的蒙古,塑造的一個必要高手,他的屬性跟「蒙古三傑」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幫助蒙古入侵大宋。也就是說,即使沒有金輪,也會出現一個「銀輪」和「銅輪」的高手,因此金老乾脆將「五輪」合歸為金輪,將這個必要的高手取名為「金輪法王」。

因此,金輪在小說中的角色意義就簡單多了,小說中賦予他的任務就是與中原武林為敵,剷除異己,幫助蒙古的入侵大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將一統中原武林,成為武林盟主為目標,而且為了能有與武林盟主的地位相匹配的資格,金庸先生將他的身份提升為蒙古帝國的國師,也稱「金輪國師」。

帶著這個目標,金輪國師帶著兩個弟子開啟了他的第一次中原之旅。在大勝關陸家莊的英雄大會上,前來攪局的金輪差點就讓中原武林顏面無存,但最終卻遭到「主角光環」加持的楊過用計所敗。此後在中原武林多生事端,積極為蒙古軍隊的入侵所驅,以作先鋒,後來主動請纓連同蒙古軍中其他各路武林好手率領大軍進攻終南山與全真教一戰,卻因自己舍長用短而不敵「主角光環」再次閃耀的楊過,被他的」玄鐵劍法「所敗,在差點被楊過殺死時因弟子達爾巴的拚死護師,才得以保住自身性命,結束了第一次中原之行。

金輪這個人,心裡素質是奇差的,而且生性多疑,這兩點讓他的戰績與他的實力極不相稱。他與人交鋒,工於算計,但卻疑東疑西,易受環境的影響和對手的迷惑,實力上原本在他之下的楊過正是看中了金輪的這一點,才在與他的交手中屢戰屢勝。金輪法王,可以說得上是一個不合格的反派高手。

結束第一次中原之行,返回蒙古之後的金輪,苦練武功,經十六年潛修,衝破」龍象般若功「第九層難關,達到第十層的境界,堪稱練武奇才。隨即重回中原,重新為了他的目標而奮鬥。

此時金輪的武學修為經已齊肩中原的後五絕,可以與前五絕爭鋒的的裘千仞就是死在他的掌下,後五絕中的黃藥師、一燈和周伯通跟他對陣,完全占不到一絲便宜。最終在襄陽大戰中,敗在楊過之手,則完全是受交手時環境的影響,他當時顧及著郭襄的安危。(註:顧及郭襄安危,是金老在新修版中對金輪這個人物形象的修改,也是為了讓他敗在楊過之手,給人產生他武功高低飄忽不定的錯覺做一個解釋。)

作為敵派第一高手的金輪,他的結局是必須要死的,不然體現不了主角楊過的實力。更重要的是作為佛門中人,他以權念為先,不阻殺戮,罔顧天下蒼生,不但給天下蒼生帶來無窮災難,更為自己帶來諸多惡名,這一點枉為佛門中人。在「射鵰三部曲」中,推崇民族大義為主題,作為蒙古國師的他,必定會成為烘托這一主題的炮灰。雖然金老在新修版中試圖在改變他的形象,但他本身這個人物在小說中的出場意義已經決定了他的角色定位。

鳩摩智與金輪雖同是密宗佛門高手,但因兩人所具備的佛法修為不同,追求目標不同,成就不同,小說中出場的角色意義不同,造就了兩人結局上的差異。這也造成了,同是反派,鳩摩智卻在讀者當中相對受歡迎得多,他是個可愛的反派。

【堅持原創,杜絕抄襲】

歡迎關注羽菱君扯金庸武俠前後傳系列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是羽菱君,專註於「天龍時代」前、「射鵰時代」前、「倚天時代」前,金庸武俠「三前」空位期前傳的解讀,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謝邀@悟空問答

小哥出品,必屬精品!

金輪法王和鳩摩智,這兩個人物出自金庸先生武俠小說,同為反派人物,都是西域高僧,但是結局卻不大相同,金輪法王為了救郭襄,力竭而亡,鳩摩智最後武功盡失,恍然大悟,立地成佛!

為何兩人的結局差距如此巨大呢?小哥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鳩摩智佛學修為更高一籌!

鳩摩智去天龍寺挑戰,先來文的,後來武的,文的當然是探討佛法,鳩摩智不愧為密宗佛學大成者,和眾僧論法,眾僧也是佩服的很!

在天龍寺,枯榮大師曾說他「他原是個大智大慧之人,佛學修為亦是十分睿深,只因練了武功,好勝之心日重,向佛之心日淡,至有今日之事」!

並且在少林寺,掃地僧也評價鳩摩智「以鳩摩智今時今日的佛學修為,已不會再執著於武功上了」,可見鳩摩智這位密宗大師,名不虛傳!

而金輪法王雖然也是密宗高手,武功高強,但是其佛學修為在小說中表現的比較少,應該沒有鳩摩智高!

第二:鳩摩智對於武功的痴迷要高於金輪法王!

我們看看兩個人的武學發展!

鳩摩智在密宗,不僅僅學會了本門的功夫,還學會了道家絕學《小無相神功》,因為聽慕容博說大理段氏《六脈神劍》精妙無比,後來就心心念念,要學到手,同時,還覬覦少林寺藏經閣的各種武功秘籍,派自己的師弟潛入少林寺盜書,他的發明創造能力也很強,比如用「小無相功催發少林七十二絕技」,自創火焰刀等等!

而金輪法王也是一位好武之人,初次來中原,被郭靖壓制,連楊過小龍女的《玉女心經劍法》也把他逼的手忙腳亂,其他五絕更不必說,所以他鎩羽而歸,回去之後,下大決心大毅力,修鍊非常難練的密宗神功《波若龍象功》!

相比較而言,鳩摩智對於武功的追求更加狂熱!

第三:人生追求不一樣!

鳩摩智雖然貴為吐蕃國師,但是縱觀全書,我們很少看到他能現在國家的立場,為國事而奔波謀劃,就這一點,金輪法王可就盡職盡責的多了,他經常出入王帳,為蒙古可汗出謀劃策,更是出入江湖,一方面為蒙古網羅人才,一方面從江湖入手,瓦解大宋國的政權,可謂是為國事操碎了心!

鳩摩智的追求很簡單,「當天下第一,揚名立萬」,而金輪法王不一樣,當天下第一併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幫助蒙古統一中原!

第四:作者用意不同!

咋一看,金輪法王死的確實凄慘,鳩摩智最終會成為一代高僧,流芳百世,但是,金輪法王真的死的很慘很不值嗎?其實未必!

可以說,兩位高僧都成佛了!

鳩摩智武功全失,頓悟成佛,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小哥不再多費唇舌,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金輪法王!

金輪法王為了要挾郭靖,把郭襄綁在柱子上,揚言要燒死郭襄,其實也就嚇唬郭靖罷了,他的內心是非常非常非常喜歡郭襄這個女孩子的,希望她做自己的徒弟,繼承自己的衣缽!

後來,著火的柱子倒了下來,郭襄眼看就要被砸到了,這個時候金輪法王迅速趕來,施展波若龍象功,用盡全身功力,將柱子扔開,郭襄活了下來,金輪法王大口吐血,可是他是笑的,因為他救下了郭襄,郭襄被感動了,在金輪法王的最後時刻,流著淚喊了一聲「師傅」,金輪法王安然離去!

在這一刻,金輪法王做到了佛教的「大道」,就是犧牲自我,拯救(度化)他人,和地藏王菩薩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有異曲同工之妙,金龍法王坦然赴死,體現了一個人更多的人性,所以說,此刻的金輪法王,也算是成佛了!

謝謝大家!

歡迎大家多多點贊支持小哥原創!

喜歡的記得點關注哦!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鳩摩智和金輪法王兩個人便不難發現兩個人結局為何不同。

鳩摩智和金輪法王同屬西藏(古稱吐蕃)的密宗番僧。鳩摩智為寧瑪派,金輪法王為金剛宗。鳩摩智為吐蕃國師,金輪法王為蒙古國師。二人都是絕對的武痴,一生追求武學的最高境界。鳩摩智看家本領為密宗火焰刀(類似於六脈神劍),另有逍遙派小無相功,山寨版少林七十二絕技,易筋經,大理段氏六脈神劍之少澤劍等。金輪法王看家本領為五輪大轉和龍象般若功第十層的功力。二人可以說在武學上各有造詣,平分秋色,但最終結果卻大相徑庭,其原因大概有兩點。

一,個人的佛學修為是最重要的一點,二,他們的對手不同。

一,鳩摩智除了痴迷武學,追求武學最高境界之外,而且聰慧過人,過目不忘。尤其是於佛法上造詣極深,五年在大雪山大輪寺五年開壇講經一次。可以證明鳩摩智佛法高深還有一個例子,鳩摩智挑戰大理天龍寺之時,一眼便看穿枯榮禪師所參枯禪的來歷,就連枯榮禪師也對這位素未謀面的大輪明王敬佩不已。金輪法王的佛學則根本不值一提,而且此人心胸狹窄,狂妄自大,心理素質又奇極差,讓楊過小龍女多次玩弄。

二,鳩摩智對手多是段譽,段譽也是一心向佛,心地善良,很多時候會以怨報德,對風波惡如是,對鳩摩智亦如是。鳩摩智對段譽多次實施威脅甚至多次想將段譽置於死地,但是段譽還是原諒了他,甚至還救他。金輪法王的對手是郭靖、楊過等,這裡並不是說郭靖楊過不好,這裡涉及的更多的是民族大義,尤其是金輪法王之死,就是在蒙古進攻襄陽之時。二人對手的不同也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原因。


鳩摩智一心只想修鍊武學,靠武功搏個天下第一的威名,只是求個名又急功近利,所以偷學少林武功,又學了道家小無相功,又逼著段譽寫「六脈神劍」,段譽錯亂順序寫的鳩摩智竟然練成了兩指,鳩摩智武功博而不純,最後自身功力反噬,被段譽吸幹了功力後大徹大悟苦修佛法最終成一代高僧,也算得了名。而金輪法王不同,此人要名又要利,是真正的大反派,要讓自己武學蓋過中原武學名揚天下,又要當蒙古國師得到蒙古王朝賞識,幫助蒙古入侵中原,金輪法王隨為大反派,但是智慧過人,練到10層的「龍象般若功」已經是媲美五絕,奈何野心太大,最後敗亡於楊過的「黯然銷魂掌」


鳩摩智武功博而不純,但是這樣也是一流高手的存在,他一心只想揚名天下,而且精通佛法,最後更是差點走火入魔,被段譽吸走了功力大徹大悟,不再執迷。 金輪法王不一樣,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稱霸中原武林,為蒙古侵略中原開路,功名心太重。不允許別人挑戰他第一國師的位置,跟鳩摩智不一樣,他始終是個大反派!


因為一個有音響,一個窮的買不起音響

所以鳩摩智是金輪他爸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