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意義上講,高加索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戰役,它們共同屬於德軍南方攻勢的一部分。但是說高加索戰役是屬於斯大林格勒戰役顯然是不合理,且不說兩場戰役分別從屬於不同的集團軍群序列,在地理上這兩場戰役幾乎可以說是在相反的方向上,而且兩支德軍並沒有形成連貫的戰線,存在著上百公里的缺口,這個缺口只由一個摩托化師執行警戒,所以從軍事上來看,這兩支德軍根本無法做任何的協同作戰,完全是各自為戰,並不存在從屬的關係。

如果硬要說兩場戰役存在從屬關係的話,那也應該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從屬於高加索戰役,因為德軍「藍色」行動最終的戰略目標就是佔領高加索的油田,所以高加索戰役是德軍進攻的主軸線,如果高加索戰役失敗,那麼德軍的「藍色」行動也就徹底宣告失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本質是為了深入高加索的德軍提供堅強的側翼掩護,避免進入高加索的德軍暴露的左翼遭到蘇軍威脅,是為了讓高加索戰役能夠順利的進行,而無後顧之憂。

之所以會出現高加索戰役從屬於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說法,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這兩場戰役規模的大小而引發的,事實上執行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德軍B集團軍群在規模上遠比在高加索作戰的德軍A集團軍群要龐大的多。1942年9月初,也就是德軍即將展開對斯大林格勒市區的進攻時,德軍B集團軍群的總兵力是6個集團軍,98萬人;而A集團軍群的總兵力只有3個集團軍,30萬人,並且在一個月後,又從A集團軍群中調走了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前往斯大林格勒區域,這樣A集團軍群的兵力將更少。B集團軍群之所以在規模上數倍於A集團軍群就是因為它需要掩護從沃羅涅日經頓河到斯大林格勒進而沿伏爾加河向南延伸的漫長側翼防線,實際參與斯大林格勒城市進攻的只有不到10萬德軍,其餘的都在執行防禦任務。

不過在戰役後期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隨著A集團軍群最後進攻的失敗,不得不被迫轉入防禦,除非能夠得新銳部隊的增援,而德軍已經沒有任何戰略預備隊了,所以成敗的關鍵壓在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負,德軍只有在結束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才能抽出兵力去增援高加索。但是德軍不僅未能取得勝利,而且遭遇了嚴重的失敗,以至於A集團軍群不得不抽調許多兵力去挽回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局勢,A集團軍群逐漸成為一個為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就近兵力儲備倉庫」,從這一點上來看,高加索方向的德軍在全面轉入防禦後就已經失去了其意義,他們不僅得不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德軍的增援,而且還要抽出兵力去幫助斯大林格勒的德軍,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時候高加索戰役確實已經算是從屬於斯大林格勒戰役了,但這已經是12月份以後的情況了,那時德軍的「藍色」行動已經步入尾聲。


小油瓶先糾正一個概念,高加索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是德國在1942年發動的「藍色行動」夏季攻勢中兩個不同的作戰目標,只能說高加索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雖然是兩場息息相關的戰役,但是並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說高加索戰役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一部分。

縱觀希特勒對蘇聯發動攻擊時的目標選擇,希特勒更多考慮的是政治方面和德國戰爭經濟需要方面,為了佔領生產石油的高加索油田和石油運輸中心斯大林格勒,從根源上掐斷蘇聯的戰爭資源-石油,所以希特勒在1942年夏季對蘇聯南部實施的戰略性進攻,代號藍色行動。

藍色行動計劃分為兩個戰役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的藍色行動,曼施坦因順利攻佔了刻赤半島和塞瓦斯托波爾要塞,蘇聯最高統帥部仍然認為德國是聲東擊西,仍然將50%的兵力部署在了莫斯科周圍,只將十分之一的兵力部署在了西南戰區

但是第二階段的德軍卻犯了兵家大忌,分兵,德國南方集團軍分別分為了A/B兩個集團軍群,A集團軍由威廉李斯特將軍指揮,下轄德國第11、17集團軍、德國第一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四集團軍,負責奪取高加索油田,

B集團軍由馬克西米連馮威克斯指揮,下轄德國第2、6集團軍、第四裝甲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三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目標是佔領斯大林格勒

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到高加索油田和斯大林格勒是兩個南北距離較遠的目標

A集團軍正面向南,位置在高加索的北部,夾在黑海和裏海之間

B集團軍扼守著一條面向東方和東北方的正面,起點為斯大林格勒以南的伏爾加河,折向該城北面,達到頓河中段

這兩個集團軍的作戰方向和作戰目標截然不同,並不存在協同作戰和相關關係。

此外由於希特勒對作戰的橫加干預和瞎指揮,從作戰初期比較順利的B集團軍群抽調了第四裝甲集團軍調往南線的A集團軍群,加入奪取高加索油田的作戰,隨後B集團軍群因為缺乏坦克支援遭到蘇軍頑強抵抗,原本勢如破竹的攻勢也陷入停滯,於是希特勒又被迫將剛剛到達A集團軍群的第四裝甲集團軍在此調回了B集團軍群

第四裝甲集團軍群重返戰鬥序列後,雖然B集團軍群幾乎攻佔了斯大林格勒的90%區域,但是蘇聯強大的增援部隊也源源不斷的趕來,最後反而包圍了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德國因此收穫了二戰中最大的慘敗。

而A集團軍群也由於佔線過長,供給困難,沒能完全奪取高加索油田,只能無功而返。

藍色行動的絕佳戰機就被希特勒葬送了。如果希特勒沒有將第四裝甲集團軍調往南線,B集團軍群利用蘇軍來不及支援早就拿下了斯大林格勒,石油也將無法運送到斯大林手裡,如果希特勒將第四裝甲集團軍調往南線A集團軍群,A集團軍群也有很有希望拿下高加索油田的,所以德國的藍色行動只要完成一個目標,就可以實現戰役目的。


對斯大林格勒的攻擊,只是為了掩護南下德軍側翼安全,德軍戰役的主要目的,是奪取高加索的石油,而不是斯大林格勒。蘇軍的首要目標也不是消滅斯大林格勒的德軍,而是整個南下的德軍集團,但還是被南下高加索的德軍逃出了包圍圈,只圍住了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六集團軍和坦克第四集團軍的部分兵力。因為斯大林格勒的戰鬥對戰役雙方最關鍵,便以斯大林格勒給整個戰役命名。


這是斯大林格勒戰役的一部分好吧,剛開始是打算佔領斯大林格勒的,後來希特勒有點飄,覺得光佔領斯大林格勒還不夠或者說石油有點緊張,想想順便把高加索的油田也拿了吧,所以說高加索戰役只是斯大林格勒的延伸罷了


斯大林格勒是希特勒的傷心地吆,是蘇聯紅軍的成功地,為領袖加分了,業績很好,假如德國人獲取勝利,有可能再打莫斯科。


巴巴羅莎計劃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