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悅讀

漳州作家作品專號

在你耳邊

我與蒼茫的宇宙交會

在你身邊

我與衆人的智慧同行

無論多忙

去閱讀 去聆聽

都能讓靈魂得以休憩

駐足文川裏

文 / 青禾

那天,騎着自行車到處轉悠,不知不覺就轉到文川裏。

我小時候就住在文川裏,住在文川裏的可園“吟香樓”(俗稱“小姐樓”)樓上。

陽光魔術師一般地,把我和我的破自行車的影子扯來扯去,有點滑稽。

文川裏也叫石路頭,有一個丁字型的路口,路口的樹下有一間王爺廟,據說,這座小廟始建於明末清初,已有400多年曆史了。從王爺廟向左,通往解放路,右轉不遠,走過一座威惠廟,便是新橋頭——那是兒時的新橋頭,很熱鬧,有間賣“鼎邊滖”的小店,一碗三百(當時人民幣一分叫一百,一元叫一萬),參半根油條,如果要參一片滷三層肉,加二百,放上蒜丁撒上胡辣粉,那個香,那個可口,至今難忘。

文川裏有一座二層的“番仔樓”。我沒想到十年之後,我和“番仔樓”主人的孩子成了同學。我對“番仔僂”的最深印象,是樓上客廳茶几上的一塊石頭。我平生第一次知道,石頭可以擺在桌上當風景。

當然,文川裏最讓我難忘的是可園,是吟香樓。

可園原來的主人叫鄭開禧,是一位成功人士。從1814考中進士,到1844年回鄉寫《可園記》的30年間,從內閣中書(從七品)到吏部員外郎、文選司郎中(正五品),再到廣東糧儲道、代理廣東鹽運使。最後因工作表現好,而被提拔爲山東省鹽運使(“擢山東都轉鹽運使”)。鹽運使從三品,用當下流行的說法,大約是副省級領導幹部了。鄭開禧還和中國兩個名人有關聯:生前,他爲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寫過再版序,史稱“鄭序”;死後,林則徐爲他寫了墓誌銘。漳州圖書館存有“賜進士出身誥授中議大夫山東都轉鹽運使司鹽運使雲麓鄭府君暨元配江淑人墓誌銘”的拓片,拓片顯示,鄭開禧的墓誌銘上,清晰地刻着這樣的文字:“誥授榮祿大夫兵部尚書兩江總督賜紫禁城騎馬現廣東欽差大臣同裏愚弟林則徐頓首拜譔”。

在爲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再版寫序之後3年,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鄭開禧從廣東回鄉,買得鄰人廢圃,並開始設計建造私家園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園林造成,樓臺亭閣,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古樸典雅。鄭開禧取名“可園”,並揮筆寫下一篇優美的《可園記》。爲什麼叫可園?“既成,名之曰,‘可’。蘇子有言曰:‘夫人苟心無所累,則可憂者少,可樂者多,又何適而不可哉!’”

後來,鄭家把可園賣給了楊家。再後來,我隨外祖母和舅媽住進“吟香樓”——大約是1950年到1953年間,在那裏度過幼兒園時光——良斌幼兒園,彷彿設在鄭家大院內。

當年,我到文川裏,從修文西路往東,穿過新華南路,經過一座宰豬場,向南拐,沿一條小道走——左邊是田野,右邊是濠溝。到了南太武廟,往東,走巷子,先到洪厝,再到可園。如今,田野消失了,成了住宅區,我的記憶在高樓中迷失。

路找不着了,城市發展了,社會進步了——好!

作者青禾,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發表長篇小說1部,中篇小說46部,短篇小說100篇,隨筆、詩歌、報告文學、評論等400多篇(首);在海內外出版、再版長篇歷史小說8部、長篇小說1部,長篇傳記文學2部,小說集6部。

朗讀者:楊森

FM92.7 96.6 /交通廣播主持人

主持節目:《楊森的音樂博客》(每天6:00-7:00播出)、《楊森講故事》(每天11:00-12:00播出)、《戲精來了》(每天20:00-21:00播出)

歡迎收聽

來源:漳州人民廣播電臺

編輯 :易芳芳

監製 :黃伊君、韓曉雷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