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鏈接:2018年華中區TOP10城市:華中豫鄂湘,伯仲之間,短兵相接

山川網:近來廣東進入雨季,大雨中雨小雨陣雨循環往替,瞬時雨量更是驚人。以至於我突然有一種感覺:跟廣東的大雨相比,我之前人生經歷的大雨,似乎都和小朋友過家家差不多。

我在露台上種了頗多植物,每每大雨來襲,我站在屋檐之下,看著室外風雨中的植物時,總會生出些感慨來:雷霆雨露,陰晴風雪,俱是天恩。挺得過疾風暴雨,才看得到和煦陽光,植株方能健壯,花色方能奪目。花草如此,人更如此。

事實上伴隨著日前已經公布各市經濟數據的省份專篇推送結束,於我個人而言2018年區域復盤系列可以暫時告一段落。但是很多朋友很喜歡這個系列,希望能夠看到更多關於中國各地2018年年度的相關分享。所以我才臨時又添加了大區系列,並於昨天推送了華東篇,權當是酬知己。

所以今天,我們繼續來推送華中篇。

中國華中地區,簡稱華中,中國七大地理分區之一,包括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按照自北向南排序),華中國土總面積約56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國土總面積的5.9%。

2018年華中地區經濟體量及人口數據

華中地區位於中國中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游地區,涵蓋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四大水系,地處華北、華東、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之間,眾多國家交通幹線通達全國,具有全國東西、南北四境的戰略要衝和水陸交通樞紐的優勢,起著承東啟西、連南望北的作用。

華中地區的地形地貌以崗地、平原、丘陵、盆地、山地為主,主要山脈有嵩山、桐柏山、武當山、衡山等。其中平原和盆地、山區丘嶺面積分別占河南省總面積的55.7%、44.3%;山地、丘陵和崗地、平原湖區分別占湖北省總面積的56%、24%、20%;山地、丘陵和崗地、平原、水面面積分別占湖南省總面積的51.2%、29.3%、13.1%、6.4%。氣候環境為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

截至2017年底,華中地區常住人口約2.23億人,生產總值約11.61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約5.20萬元。

一年後的2018年底,常住人口上華中變化並不顯,生產總值上升為12.39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進一步上升至5.5.萬元。

華中三省在產業結構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三產佔比方面,截至2017年,河南為9.6:47.7:42.7,湖北為10.3:44.5:45.2,湖南為10.7:40.9:48.4。

我們會發現,一直被認為「農業大省」的河南,反倒是華中三省中首個第一產業經濟佔比低於10%的省份。而幫助河南成功降低第一產業佔比的,自然就是第二產業。在三省之中,工業佔比數值河南目前排在第一。

而一向被認為是「娛樂大省」的湖南則是名副其實,第三產業佔比明顯高於河南、湖北兩省。但是與此同時,湖南又是三省中農業佔比最高的省份。而在工業上,也處於三省中相對較弱的位置。事實上,這也是造成目前三省經濟總量差異人口因素之外的最重要因素。

華中地區作為承擔中國「承東啟西、連南望北」責任的地區,在交通建設上成績突出,擁有多個交通樞紐城市。

鐵路方面,根據之前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交通運輸體系規劃顯示:華中地區擁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2個,鄭州和武漢;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6個,洛陽、商丘、宜昌、襄陽、岳陽、懷化。

除此之外,華中地區還擁有多個國家級公路運輸樞紐,包括:鄭州、洛陽、商丘、南陽、新鄉、信陽、開封、漯河、周口、武漢、襄陽、宜昌、荊州、黃石、十堰、恩施、長沙、株洲、湘潭、衡陽、岳陽、常德、邵陽、郴州、懷化。

2018年華中地區經濟體量十強城市

事實上每次提到華中時,我首先想到的並不是三省在經濟上的表現,而是三省同為歷史文化大省,擁有歷史文化名城數量的突出。

一直以來,我個人認為中國區域經濟格局中最為遺憾的事情,就是那些曾經在歷史上無比輝煌的古代城市,因為種種原因,在近現代逐漸走向沒落,讓人唏噓不已。那些既擁有厚重歷史,又能夠與時俱進,在當下煥發全新生機的城市,無疑是令人十分欣慰的。

1982年2月,為了保護那些曾經是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運動和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壞,「歷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截至2018年5月2日,國務院已將134座城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對這些城市的文化遺迹進行了重點保護。如今的華中十強城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就佔到了七席。

為了更好的幫助大家了解向來低調的華中三省,我覺得不妨向讓大家從十強城市的璀璨歷史開始,更好地了解這片華夏熱土。

武漢: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12月08日公布)。武漢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明清時期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天下四聚」之一。

長沙: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08日公布)。長沙歷經三千年城名、城址不變,有「屈賈之鄉」、「楚漢名城」、「瀟湘洙泗」之稱。自秦設長沙郡,為秦初全國三十六郡之一,長沙即列入中原政權的行政區劃。現存有馬王堆漢墓、四羊方尊、三國吳簡、嶽麓書院、銅官窯等歷史遺迹。

鄭州: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04日公布)。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鄭州歷史上曾五次為都,為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故里。擁有不可移動文物近萬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4處80項。

洛陽: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08日公布)。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洛陽繁衍生息,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後有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坐擁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遺址。

襄陽: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12月08日公布)。襄陽市的發展肇始於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於此,從荊州牧劉表徙治襄陽始襄陽曆來為府、道、州、路、縣治所。有隆中風景名勝區、襄陽城等著名景點,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宜昌:宜昌歷史悠久,在宜昌境內的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的活動。宜昌遠古屬西陵部落,三國時,吳黃武元年(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改置為夷陵縣。東晉分夷陵西境(在長江南岸的黃牛岩至黑岩之間)另置一縣時命名「宜昌」,寓意在於祈福分境置縣宜於國運昌盛,「宜昌」之名便始見於史。

南陽: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12月08日公布)。南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2000多年的建城歷史,為楚漢文化的發源地。夏朝初,禹把今南陽境內鄧州作為都城。商朝、周朝時,現南陽境內有申、鄧、謝等諸侯國。春秋時楚設宛邑,楚國屬地,全國冶鐵中心,屈原扣馬諫王地,秦楚丹陽之戰發生地,秦設南陽郡治宛城,西漢時為全國六大都會之一,曾孕育出科聖張衡、醫聖張仲景、商聖」范蠡、智聖諸葛亮、謀聖姜子牙、名相百里溪等歷史名人。三國時期,南陽是諸葛亮躬耕之地、劉備「三顧茅廬」發源地。

岳陽: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04日公布)。岳陽地區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人居住。夏商為荊州之域、三苗之地。春秋屬楚,亦為麋、羅二國地,戰國時仍為楚地。周敬王時期在此修筑西糜城,為岳陽境內築城之始。秦滅六國,推行郡縣制,岳陽大部分地區隸屬長沙郡羅縣。擁有岳陽樓、靈霧山、君山島、張谷英村、屈子祠、汨羅江等多個歷史遺迹。

常德:常德,古稱武陵、朗州,別名「柳城」。常德城名源自《老子》「為天下溪,常德不離」;歷史故事「劉海砍樵」、「孟姜女哭長城」以及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等浪漫主義情結貫穿常德城二千多年的歷史,開創了常德獨有的「善德文化」。

衡陽: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建酃縣(今珠暉區酃湖鄉,西漢至隋朝酃縣治現衡陽市珠暉區酃湖,後遷現炎陵縣治)。西漢末年,酃縣西部設鍾武侯國。三國時期衡陽分屬於衡陽郡和湘東郡,出現二郡分立,分別隸屬於荊州湘東郡和衡陽郡,耒陽、常寧屬桂陽郡。

介紹完了以上十座城市的歷史與人文,我們接下來再來看看他們目前的經濟與人口情況。

由於接下來還會有相關介紹,所以這裡我們暫且一筆帶過。

華中三省,伯仲之間

在2018年的全國省級行政區中,華中三省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全國排名,都非常相近。

河南,2018年GDP總量48055.9億元,全國第五位;湖北,2018年GDP總量39366.6億元,全國第七位;湖南,2018年GDP總量36425.98億元,全國第八位。唯一排名穿插在華中三省之間的,是全國第六位的四川。

看上去總量上河南大於湖北大於湖南,但是這也恰恰和三省目前的人口體量大致匹配。河南9559.13萬人,湖北5902萬人,湖南6860.2人。

由於湖北省總人口明顯低於河南和湖南兩省,所以在人均數據上,湖北自然更為突出。河南、湖南兩省人均GDP都位於5~5.5萬元區間,而湖北則位於6.5~7萬元區間。

但是本章節我之所以說三省是在「伯仲之間」,自然不僅僅是在經濟體量上,更多還是指區域經濟格局上的高度相似。

仔細查看華中地區的十強城市,我們就會發現三省情況的相似。首先是上榜城市數量的均衡性:十強城市中,河南上榜3席,排名依次為3/4/7;湖北上榜3席,排名依次為1/5/6;湖南上榜4席,排名依次為2/8/9/10。

從上榜城市數量上看,湖南的4席似乎比河南和湖北的3席略有些優勢,但是由於湖南4席中有3席位於十強中的最後三位,所以正好中和了上榜城市數量上的優勢。

而河南和湖北兩省各自上榜的3座城市,排名上則是交織在一起。不過由於南北向湖北正好位於華中三省中的中間位置,東西向又兼具長江水道之優勢,所以武漢也就自然而然成為華中地區的第一城。

雖然目前華中三城均已突破萬億GDP大關,但是截至2018年,武漢市經濟體量已經逼近1.5萬億。如果我們默認萬億GDP是目前新一線城市的門檻,那麼1.5萬億事實上就是新一線城市真正向一線城市全面邁進的衝擊線。

萬億級新一線城市如果影響力一般局限在省內的話,1.5萬億級新一線城市往往已經可以超越省份,在大行政區內對相鄰省份人口起到吸引力。

關於這點,我們從百度地圖的人口流向數據資料中也可以看出端倪。比如蘇州除對江蘇本省人口吸引力突出外,還對安徽人口具有吸引力;成都除對四川本省人口吸引力突出外,對對重慶人口具有吸引力。

華中三省省會之外,誰更能打

在之前的2018年區域經濟復盤系列分省篇中,我們曾經提到在區域城市格局上,中部省份相比西部省份有一點非常突出,且至關重要的優勢。

就是中部省份雖然目前也在走省會獨大型路線的,但是在省會獨大之外,各自省內排名第二、三位的省份,與省會之間的經濟體量差要明顯小於西部省份。

之所以特彆強調這一點,是因為目前中西部省份普遍選擇省會獨大路線,根本目的無非是先將全省資源彙集於省會一市,做大省會城市後再輻射和帶動省內其他小城市發展。這一點,其實和改革開放之後,一直強調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十分相似。

但是目前的中西部經濟體量較大的省份,普遍都是面積和人口大市。在這些省份中,如果單憑省會一城一地,想要帶動整個省份所有城市的經濟發展,顯然是力不從心的。

那麼,同樣是經過過去這些年東部省份驗證,可以實現的成功經驗,就在於在區域中心城市外,再培養區域副中心城市,從而實現區域城市階梯狀迭代和延續發展。一般省域副中心城市都會選擇和既有中心城市距離適中,能夠幫助省份實現雙核驅動發展前景的城市。

那麼從華中TOP10城市中,我們也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河南和湖北兩省,在省域副中心城市選擇上的優勢所在。洛陽和襄陽,分別排在華中區域內第4位和第5位的排名,僅次於華中三省省會。

而目前二城的經濟總量,也都處於4000億元+的體量。按照目前中西部地區平均經濟發展水平來看,經濟體量能夠超過5000億元的城市,便具備足夠的資格競爭省域副中心城市。

而湖南這邊,長沙之外的省內城市,均衡性更為突出,這一方面幫助湖南在華中十強城市排名上獲得了上榜4城的好成績,但另一方面也使得湖南經濟第二城岳陽目前的經濟體量,距離河南、湖北二省第二城之間差出了近千億的體量。

但河南和湖南不同於湖北的另一方面,就是湖北武漢之外的襄陽、宜昌二城,地理區位與武漢非常適中,且分工明確,很好的站在了湖北地圖的三個角上,格局清晰明了。

而洛陽和岳陽的地理位置,距離各自省份省會城市過近,一定程度上如果設為區域副中心城市,與既有中心省會城市之間必然會形成相互影響。而豫南和湘南兩個最需要區域副中心城市帶動發展的地區,則沒辦法很好地獲得相關支持。

從這個層面說,河南和湖南兩省,還要充分在豫南和湘南地域內通過行政的手段,進行扶持和培養合適的候選對象。例如南陽和衡陽的位置,就非常利於進行未來省域城市格局的延續和發展。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華東篇 丨 廣東篇 丨 江蘇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東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陝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雲南篇 丨 山西篇 丨 貴州篇 丨 甘肅篇 丨 海南篇 丨 寧夏篇 丨 西藏篇

2018上半年:部分城市GDP 丨 27省GDP 丨 15省GDP 丨 東中西東北四大板塊 丨 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 丨 社消增速大數據 丨 國民消費大數據 丨 IPO數據 丨 土地成交數據

新一線城市圈:濟南都市圈 丨 青島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瀋陽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鄭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漢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返鄉置業 丨 空氣質量排行榜 丨 2018年快遞業務量 丨 2018年GDP數據 丨 廣州軌道交通 丨 吞併萊蕪 丨 中國超級樓盤 丨 宜居指數 丨 經營成本最高30城 丨 最佳商業城市榜 丨 中國縣域指南 丨 各省龍頭行業

人文:動漫中的重慶 丨 水滸故里菏澤 丨 日本窮忙族 丨 蒼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晉冀魯豫 丨 擇城法則 丨 八次北人南遷 丨 東北企業家 丨 又沒有山西 丨 這幾班公交車 丨 城市書店數量 丨 文創第三城 丨 中國景區門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