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小丑回魂》2017版,說不上是恐怖片,我倒是認為它是一種稍顯」勵志「的驚悚片。

小丑是很多美國孩子的噩夢,原本他是馬戲團的一個形象,負責給觀眾帶去笑聲,形象誇張。滿臉的油彩,蒼白的臉。2017版本的小丑回魂並不算是一部純粹的恐怖片,她一驚一乍的恐怖戲份,對於現在的觀眾來說,早已不再新鮮,片中出現的那些恐怖形象,都是小孩自己內心恐懼的投射。

影片中,一群孩子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弱勢群體,有口吃的男主角,被女生排擠的女主,因為肥胖被嫌棄的胖子被過於保護的馬寶,他們都是孩子,那都沒有天真爛漫的童年,廢柴兄弟是電影里他們小團體的名字,就是這樣一群小孩,還碰上了每個27年就會出現的虐童殺手。很多人認為一群弱不禁風的孩童面對恐怖又殘忍的惡魔,肯定會嚇得屁滾尿流,但令我們驚訝的是,這些孩童比我們比我勇敢。剛開始他們也會被嚇到,會放棄,但最後他們很快領悟到逃避恐懼,只會加重恐懼,當朋友被抓住時,他們一同主動來到鬼屋,步伐沒有那麼堅定,心裡還是在那戰戰兢兢,可是卻從未退縮。影片最後當他們用刀槍棍棒,把惡魔小丑打得節節後退,恐怖本身也有恐懼。

這部稍微勵志的恐怖片導演輕描淡寫的一句,chapter one。剛好詮釋了影片所要表達的意思。人成長一生會遇到很多自己畏懼的事情,有些害怕不如勇敢去面對,躲過一件恐懼的事,下次再來不還是得面對。

我是王謙豫,一個影視創作小白,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幫我點贊,關注!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我一直都不敢看這種類型的電影,但是好奇心的驅使,還是會去嘗試一下,看完《小丑回魂》後,真的從此以後對小丑產生陰影,我真的特別害怕那種一驚一乍的畫面,嚇得我一哆嗦,雖然我沒看過小說原著,但是,裡面的細節還是很有看頭的,很好的塑造了孩子之間的團結情誼,電影對人物的塑造很成功,就比如邁克和艾迪,他們兩人的單人劇情刻畫遠遠低於比利和貝弗莉,但是卻屬於更讓觀眾能夠參與其中的互動性刻畫,導演沒有在兩人的性格和遭遇上著墨太多,卻通過隻言片語讓觀眾驚覺他們的遭遇,了解到邁克一直無法忘記父母被大火吞沒的那一刻,艾迪一直再被動的當一個媽寶並被錯誤的灌輸了萬物皆有有害細菌的理論。這樣的處理讓人能主動的去猜想出他們的性格,潛移默化的把他們的性格刻入觀眾心中。可惜他們的性格在影片中也沒有像比利和貝弗莉那樣在後期決戰時派上用場。漂浮著的小丑,輕飄飄的小丑,帶來歡樂的小丑,笑容越來越大,張開了一口獠牙。最後,少年們擊退了小丑。只要我們不害怕,它就無法傷害我們。如果一定要如此,那就別害怕,你總會戰勝它的。因為時間會過去,每個人都漸漸明白,對於討厭的東西也不是一定要趕盡殺絕,每個人也都會更加的隱蔽起來,假裝成一個和其他人沒什麼不同的人,然後在更多不受入侵的空間里,舒展與人迥異的那個部分。


看完《小丑回魂》有種使不上勁的感覺,首先直觀上來說,並不算太恐怖,也很少有那種瞬間讓人驚嚇的鏡頭,而且在心理恐懼方面,好像只有劇情中暗示孩子們要直面恐懼,但是對觀影者來說,卻有點食之無味了。


說起來挺有意思的,恐怖片的主旨是讓你覺得害怕,但是這部《小丑回魂》說卻的是讓你不要害怕,一部優秀的恐怖片,就是讓你帶入劇情,成為劇中人物,雖然這部影片達不到我理想的恐怖效果,但是在劇情線索方面,還是值得肯定的。


我對於恐怖片的慣性思維是,恐怖片一定要營造氣氛,鋪墊氛圍,但是《小丑回魂》完全不在這條線上,這部影片直接在幽默、戲劇和嚇人中跳躍,劇中的惡魔小丑在搞笑和驚嚇中切換,完全不給你營造恐怖的氛圍,這一點來說,我個人是不太能接受的。


或許這也是恐怖片類型中的異類,小丑本是孩子心中快樂的一種形象,而劇中卻成了恐怖之源,這種反差的戲劇效果或許正是史蒂芬金想要的效果吧。

總的來說,《小丑回魂》還是要比《安娜貝爾》要差上一個檔次。


超級好看。不要把歐美的恐怖片當恐怖片來看,光片子本身很不錯。


一般般,比不上國產鬼片


我感覺老版小丑回魂比較恐怖,2017版本感覺不到恐怖的氛圍。


電影並不恐怖,但是還是有看點的。經典的角色,經典的故事。小時候陰影記憶一般的經典。


劇情雖恐怖,但是不夠驚魂!


雖然這部影片確實很驚悚,但是不可否認的絕對是部佳作了,而且對於原著還原很大的,值得一看!


期望過高,有點失望。其實恐怖片很難拍,只要稍微故事情節出偏差,很可能變成搞笑片和驚悚片。小丑回魂算是中等。其次歐美的恐怖風格不太符合亞洲人觀影感受。沒辦法深刻帶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