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可以很政治。單是標題如果寫「普通話」或者「國語」,已經可以被人批評。我當然有我自己的政治立場,但是教小孩語文,還是可以比較純粹地看成是一種語言教育。所以我也選擇使用政治味道沒有那種濃的「華語」為題。下文使用不同的稱呼,是為了方便大家知道那是來自內地/香港還是台灣地區的華語,沒有任何褒眨之意。

 

香港1997年回歸以後,普通話就變成了非常重要的語言。在我成長的年代,學校不一定提供普通話課程。雖然我中學的時候有普通話課,但是一週不過三四十分鐘,老師的普通話也能聽得出香港口音。我的普通話主要還是在大學時候學的,因為主修中文系,普通話是必修課。當然,我比較愛台灣文化、台灣美食、台灣歌曲、台灣節目等等,所以到後來,我的所謂普通話,基本上就是台灣腔調的國語。至於新一代,現在香港最遲在小學階段就開始教普通話,甚至用普通話來教中文,小孩不愁學不會普通話。倒是像沃沃這樣,還沒進幼稚園就離開香港,脫離香港制度,來到美國唸書,反而沒了學習普通話的校園環境。

 

在海外學習中文並不容易,尤其是聲韻變化多變複雜的粵語,非常難學,加上香港人數目始終不及內地和台灣地區的移民那麼多,有些家庭完全放棄中文,也有些選擇只教華語,放棄粵語,在家會講華語,不講粵語。這樣的做法也不難理解,一則找華人朋友比較容易;二則語音系統較易學習;三則能夠我手寫我口,學習認讀更快更簡單;四則學習資源較多較豐富。這四大優點,我都很認同,所以,也早就決定了要讓小孩學習華語。由於我居住的地區有很多台灣人,加上自己一些個人的喜好和取態,所以我也選擇讓小孩學習以台灣腔調為主的國語。

 

我曾經想過送小孩到附近一家非常有名的中文學校,而且是用粵語來教的,口碑很好,朋友都很推薦。非常可惜的是,它是逢週五晚上7點到9點上課的,沒有別的時間選擇。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完全無法接受的時間,因為我家老大吃飯又慢胃口又小,要他下午5:30開始吃飯以準備上課,只會辛苦我和他,母子感情必定大受影響。再者,老大雖然從小就精力旺盛,但是那也只限於白天而已,晚飯過後,帶著倦意的他通常只能應付一些輕鬆的靜態活動,要費神學習新知識嗎?總覺得事倍功半,他要是坐在課室裡發呆做夢,豈不浪費了所有的時間金錢?何況,我們家還有還不到兩歲大的老二,如果等到哥哥放學回家才替他們洗澡送他們睡覺,那實在太晚了,半獸人弟弟也一定會哭鬧不停,因為他現在是九點不到就關燈關門要睡覺啊...

 

然後,用粵語來學中文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欠缺橋樑書的輔助,海外小孩學中文到達一定的程度以後,就很容易碰到瓶頸,學不下去。台灣有所謂橋樑書,就是介乎繪本與純文字書本之間的過渡讀本,它們會有一些挿圖吸引小孩,中文字的字體通常不會太小,而且全部附上注音,萬一小孩認不出是什麼字,也可以利用注音來拼讀出那個字,再根據上文下理推測字詞的意思。但是,只有在台灣人才懂得注音,台灣地區以外的人,即使手上有橋樑書也是得物無所用。如果是找有拼音的書呢,不是沒有,但是選擇絕對不多,當中又大多是用簡體字來印刷,不適合學習繁體字的人。香港小孩因為身處高壓學習環境,幼兒園階段已經大量抄寫和認讀的功課作業,未上小學,已經有很厲害的認讀程度,根本不需要所謂的橋樑書,所以香港基本上就沒有橋樑書這個概念,很難會找到適合海外小孩中階程度使用的中文讀本。

 

當然還別忘了,如果小孩將來到高中的時候想要修讀AP Chinese這類大學認可的課,也就需要懂得國語,據我目前所看,AP中文的聽講讀寫都是以華語為基礎,繁簡體考卷可以選擇,但是語言就一定是華語。即使是我前面講到的粵語中文學校,小學三四年級左右,也會教國語和拼音。

 

總結下來,香港小孩不論是在本土成長還是搬到海外居住,除非打算完全放棄中文,否則的話,學習華語看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下一次再寫的時候,就可以談談我怎樣教小孩國語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