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於《南方都市報》2016年6月8日評論版

[個論]昭楊專欄:瑞士人為什麼拒絕每月躺著領2500瑞士法郎?

著作權歸作者和《南方都市報》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或《南方都市報》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昭楊專欄

就在全世界關注美聯儲和英國公投的時候,瑞士人在6月5日用選票作出了一個不尋常的選擇。當天八成瑞士選民否決了一項惠及所有國民的「無條件基本收入」議案。如果這條議案通過,意味著瑞士人即使不工作,也可終身無條件享受每月2500瑞士法郎的收入。這筆錢足以在物價高昂的瑞士應對日常開支。

在其他歐洲國家工人因爭取福利而走上街頭的時候,瑞士人為何會主動放棄呢?我們先從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基本理念說起。無條件基本收入是近年來興起於西北歐的一種社會再分配構想,是對西歐發達國家後工業化時代經濟社會危機的回應。其支持者指出,今日的歐洲正在經歷全球化和去工業化進程,整體財富增加但貧富分化加劇,產業外移和智能設備的廣泛運用讓中下階層勞動者陷入了窘境。如果國家向每個人發放基本收入,首先有利於社會公平,緩和貧富分化,連長期被忽視的家務勞動價值也會得到承認和補償,提高家庭婦女的地位。其次有利於公共治理,根據在巴西、印度、納米比亞等地欠發達村莊的實踐,給每個人無條件提供少許基本收入即可明顯降低犯罪率和輟學率。最後,終身基本收入讓所有人的人生再無陷入貧窮之虞,每個人都可以從事自己發自內心喜歡的工作,其創造力也將得到激發。

儘管國民無條件基本收入議案的倡議遍布全歐,但一致認為瑞士首先實現的可能性最大。這不僅因為瑞士是歐洲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也和瑞士獨一無二的立法程序有關。瑞士從中世紀以來就保留了深厚的直接民主傳統,任何一項議案只要獲得十萬個公民聯署即可發動全民公投,如通過即可進入立法程序。也就是說,在瑞士,基本收入議案的命運掌握在有切身利益關聯的瑞士普通民眾手中而非政治精英手中,通過的希望更大。

既然如此,為何無條件基本議案在最有希望實現的國家觸礁擱淺了呢?這和議案可能帶來的財政赤字,和現行福利制度的矛盾以及議案後果的未知性都有關係。

首先是財政問題。據保守估計,議案的實施成本為2080億瑞士法郎,即使將所有社會福利支出取消,至少每年也會增加220億瑞士法郎的財政開支,而且這還不包括有些瑞士人停止工作或轉向無經濟效益工作所帶來的額外開支。這意味著瑞士必須降低開支或加稅,這無疑會削弱其競爭力。而瑞士人恰恰是一個憂患意識強烈的民族,近幾年已多次否決增加國民福利但削弱經濟競爭力的改革動議,比如2012年和2014年,瑞士人就先後公投否決了增加帶薪假期和大幅調高最低工資的議案。如此看來,基本收入議案在瑞士被否決並不令人意外。

其次是國民基本收入和現行社會福利制度的矛盾,按照倡議者的規劃,國民基本收入是要部分甚至完全取代現有社會福利的。但無論在理念還是在實踐中,一視同仁的國民基本收入都無法取代針對老弱病殘孕等弱勢群體的現有福利制度。如果兩者並行,又會出現政府開支過高的難題。而且瑞士由於社會保障體系發達,很多針對個人的補助已經高於國民基本收入數額。所以,即使是瑞士弱勢群體,也沒有多少改革現有制度的動力。國民基本收入對這個人群並沒有多少吸引力。

最後一個原因是該議案實施後的不確定性,畢竟基本收入制度從未在一個國家內部長期推行,其後果是難以預料的。有政客認為瑞士如果率先實施基本收入制度,會吸引來大量移民和難民,最終會讓瑞士財政系統崩潰。另一種觀點認為每個人都有最低收入後會讓市場對人力資源的配置功能失靈,比如一些重複性高且內容枯燥的工作將無人問津,其他一些工作的收入可能暴漲或減少,這會給經濟帶來無法預知的損害。瑞士人在這些不確定面前選擇了謹慎。

簡而言之,無條件的國民基本收入在目前看來還是一個略微奢侈的理想,然而瑞士人在面對福利時所表現出的理性、謹慎和剋制的品質也許更值得國人深思。

(作者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候選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