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管理部到底應該做什麼?做了幾年質量管理工作的同仁應該多多少少都有此疑惑,甚至許多公司也有如此的困惑。要想知道質量管理人員應該做什麼?首先得說說咱們目前都在做什麼。一般來說如下這些事務目前都是質量部的人員所做的:

1、質量管理體系——包括 ISO(有些公司將環境、健康、安全體系設在總務或公司事務部門),TS, IRIS,VDA等

其主要作用是建立質量管理的系統性架構,劃/區分過程,鑒別過程與過程的介面,推動建立流程和過程的運行程序。對系統運行進行監控、測量和報告。

其主要職責是標準體系的引入,推動體系文件的建立,內審的組織、規劃、實施和報告,迎接和管理外部審核,推動不符合報告的關閉,協助管理評審,有些公司還有客戶滿意度調查。

目前這種職能設置的缺點如下:

缺點1:在體系前加上質量兩字,我想其原意是想強調管理體系對質量的重要性。但實際情況是適得其反——大大的削弱了體系的功效。現實狀態是體系人員親自/推動建立各部門的流程,編製過程運行程序文件,然後要求各部門基於此去編製工作指導、過程/活動記錄等文件。編製完了後去實施,並且還要定期的進行審核。弄得各部門都對質量部怨聲載道,都認為做這些事情就是質量部要求的,並非覺得這是公司正常運行所必須要建立的架構。因此,往往遭到強烈的抵觸,造成「二層皮」現象很嚴重。如果沒有證書的限制,好多公司可能就會廢棄不用了,因此就連基本的流程都沒有標準的了。這樣倒好,大伙兒做事可以隨心所欲了。缺點2:任命管理者代表來代表最高管理者對體系負責,本意多好啊!質量沒有最高管理者的重視就得不到保證,但考慮到公司最高管理者太忙,怕關注不過來,就折衷了一下,任命一管理者代表吧。哪想到管理者代表除了有一紙任命書外其他什麼都沒有,公司內各部門根本就沒想拿這張紙當回事,只要涉及到質量、體系的事能拖就拖,實在拖不過去(老闆過問了)就應付了事(往往是將這種任務下放,再下放),管代根本就推不動。建議措施:將質量管理體系上升為管理體系,去掉質量兩字。取消管代設置,公司可由一副總以上職位的人員進行推行和監控。優點:建立體系架構、流程和流程運行程序是公司正常運行所必須的,而不是只是為了質量。

2、質量報告——公司級別的KPI,車間和供應商月度/年度總體質量表現,月度/年度不符合質量成本,產品退貨/返修率等

其主要作用是為了報告格式的統一,報告出處的統一,報告管理的統一。

其主要職責就是每個月分不同的時間段從各個車間/部門收集原始或經過初步整理的數據,利用相關的統計方法對這些數據進行統計。統計完後和部門負責人一起確認---修改---再確認。部門負責人再和他的老闆一起閱覽一遍,然後發布/張貼。缺點:收集到的數據和信息並非第一手,是經過加工和處理過的。哪個部門也不會將其最真實的數據發給你,即使嘴上說得多冠冕堂皇。做過管理的都知道這過,所謂「家醜」不外揚。再說,為什麼各部門的KPI、質量表現不是由各部門的負責人去和老闆報告,非得通過質量經理去和老闆報告。有點扯!建議措施:公司統一制定規則——統計時間、發布時間、存儲介質和存儲方式等(可以由質量部制定),各部門自己負責數據的收集、統計、確認、發布和管理。

優點:數據和信息傳輸路徑短,失真小,數據有效性責任明確,便於各部門負責人直接關注。

3、質量工程師——客戶、過程、新品、項目、供應商等

· 客戶質量工程師

負責客戶要求的澄清和確認,將客戶要求轉換為公司的文件和語言進行實施,對客戶要求在公司內的實施情況和客戶進行溝通,對不能完全滿足的要求和客戶一起進行解決。接收和處理客戶投訴和問題反饋。· 過程質量工程師建立新品的質量計劃、控制計劃、檢驗計劃、檢驗用檢查表,負責APQP的建立,有些還要提交PPAP,負責監控工藝文件、工作指導的有效性和適宜性,對產線的偏移進行糾正,對不合格品進行判斷和處置,負責客訴措施的提交,對產線問題進行改進推動,對重大問題成立改進項目,組織生產質量會議,負責定期/非定期的生產過程審核,等等工作。· 新品質量工程師職責包括客戶、過程、供應商質量工程師的職責(或稍有不同),但只限在新品試製和小批試製階段,轉批量生產階段即將相應工作轉移給相應的質量工程師。· 項目質量工程師

職責同樣包括客戶、過程、供應商質量工程師的職責(或稍有不同),但只對所屬的項目負責,項目結束即接手新的項目

· 供應商質量工程師參與新供應商的選擇和放行,負責推動供應商提交PPAP(或類似文件/信息),負責新材料的放行,負責供應商的過程審核和監控,負責來料不良的投訴及推動供應商進行整改,負責供應商質量能力的評估,對重大問題(材料或供應商)成立項目團隊進行整改,對來料不良進行判斷和處置。缺點1:人為的將一個產品形成/使用的全過程劃分到不同的人來關注,每個關注的人對產品的整體要求都不清楚,各段有各段的要求,有些要求往往高於實際要求(如公司內部對供應商的要求),有些要求低於實際要求(如公司內部對生產過程的要求)。產品質量的改進也是分段進行,而不是系統的進行。往往造成某形成階段的質量過剩或不足。內部衝突不斷。缺點2:客戶、項目、過程質量工程師過多的承擔了責任部門的責任和義務。如質量工程師去查找不合格的根本原因並推動責任部門整改。這樣的設置使人很難理解,到底是質量去幫責任部門的忙呢,或是質量/公司不相信責任部門。其結果是好多問題往往找不多根本原因,不信的話去查一下你們公司的質量報告(最原始的那份),看看報告上的原因欄面有多少項是填著「其他」、「原因不明」、「偶發性問題,繼續觀察」、「未檢驗出來」、「操作人員能力問題/粗心」等類似原因。查不出根本原因的原因我想有三個:- 績效/獎金和質量掛鉤,查出問題就要扣錢;- 一旦查出問題,責任部門負責人要被追究責任;- 查出問題來,責任在問題所屬部門,查不出問題來,責任在質量部門。因此,對於問題所屬部門來說,問題發生後盡量想辦法去蓋住問題就不難理解了。建議措施:一種產品的全程質量由一名質量工程師來負責關注,質量工程師的職責只是對過程進行控制(計劃和改進由責任部門去完成)和提供統計和改進工具和方法方面的諮詢和培訓。控制的手段就是不斷的對過程符合性進行審核(做的和寫的是不是一樣?記下來的和做的是不是一樣?報告的和記下來的是不是一樣?)

優點:自己做的事情自己負責,更利於問題的預防、糾正和改進。減少衝突和內耗。減少或杜絕管理體系「二層皮」的問題。

3、檢驗——出貨、入庫、過程、來料、精密測量/實驗室

不管是設置在哪個環節的檢驗職能,其職責都是按照檢驗工作指導或檢查表對別人做過的事再做一遍。精密測量/實驗室如果是設在質量部,這真是大錯而特錯,但也有不少公司在這樣做。

缺點:重複勞動,佔用資源,被動混淆問題真相,衝突發生處。建議措施:取消專職檢驗,責任和權利回歸責任部門,責任部門可以在各過程的輸入和輸出環節設置關鍵特性的檢查。通過質量工程師的不斷審核來確保責任部門切實的實施。優點:問題責任明確,節約資源,縮短生產周期,減少衝突。

來源:網路,感謝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