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提問》(浥芝的讀書筆記)

  • (美)尼爾.布朗 斯圖爾特.基利 著
  • 前言

    • A、很多人不知道怎麼提關鍵問題。只有通過關鍵問題層層考驗後形成的決定和看法,才能讓我們覺得更加理直氣壯。B、我們遭遇到普遍的極度無數證據、語言草率、錯把聲高當有理的情況。滿足於似是而非,或者說對真相漠不關心的態度正變得越來越普遍。C、這本書的既定目標——傳授批判性的提問技能。
  • 第1章 學會提出好問題

    • 引言:一切從批判性思維開始

      • 1、你需要發展相關技能,樹立正確態度,這樣才能自行判斷出哪些觀點能為我所用,從而形成你自己的觀點。2、作為一個富有思想的人,對自己的所見所聞如何回應,你必須要做出選擇。3、另一種更為積極進取也更令人欽佩的方法是提一些較為有力度的問題,以便對自己所經歷的東西到底有多大價值自行做出評判。4、通往合理結論的道路往往從問題開始,並且一路都有問題相伴。
    • 激發你的批判性思維

      • 1、批判性思維:(1)有一套相互關聯、環環相扣的關鍵問題的意識;(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關鍵問題的能力;(3)積極主動地利用關鍵問題的強烈願望。2、本書的目的:激發你朝這三個方面全面發展。
    • 兩種思維方式:海綿式思維和淘金式思維

      • 海綿式思維:強調單純的知識獲取結果。他記住作者說理論證的全部過程,但不對其做任何評價。(1、兩個顯著優點:A、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越多,你就越能體會到這個世界的千頭萬緒,而你獲取的知識將會為以後進一步展開複雜的思考打下堅實的基礎。B、相對而言,這種思維方式是被動的,它並不需要你絞盡腦汁地去冥思苦想,因此來得輕鬆而有快捷,尤其當你看到的材料本身已是井井有條又生動有趣時,這種思維方式更顯成效。2、一個及嚴重、極致命的缺點:對各種紛至沓來的信息和觀點如何做出取捨,它提供不了任何方法。)
      • 淘金式思維:重視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與知識展開積極互動。要求讀者問自己一系列既定的問題,旨在找出最佳判斷或最合理的看法。(自己掌握主動權,選擇該相信什麼忽略什麼。做出決定和取捨,就得帶著一定的態度去讀書,即帶著問題去讀書。需要你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作者在向你細說原委,而你則隨時準備與之辯駁,雖然作者本人根本就不在場。)
      • 腦海里存一份淘金式思維的清單:1、我有沒有問「為什麼」別人要我相信他的觀點。2、在我想到別人的說法可能有問題時有沒有把它記下來。3、我對別人說過的話有沒有進行客觀評價。4、針對某一特定主題我有沒有在別人合理說法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結論。
    • 淘金式思維舉例:美國該禁槍嗎?

      • 1、只要提幾個適當的問題,你就會發現文中作者的論述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你可能對這幾點非常關心:(1)作者提到的「絕大多數人」或「典型的殺人犯」是個什麼概念?是否意味著剩下來的那「少數人」當中仍然有相當數量的殺人犯出於一時衝動而槍殺了自己的親人?(2)「槍支持有者」是什麼意思?是不是主張槍支管制的人竭力推動禁持某些特種槍支,而這一部分人持有的正是這些特種槍支?(3)文中引用的幾個研究到底有多大說服力?作者提供的研究樣本是不是很充分,是不是隨機抽取的,是不是涵蓋了不同人群?(4)有沒有什麼槍支管制的潛在好處文中沒有提及?有沒有和作者觀點向左的重要研究成果作者略過不提?(5)每年有多少人死於手槍之下,而實行手槍管制的話這些人可能根本就不會枉死? 2、批判性的提問時檢索信息和搜尋答案的最好方法。
    • 正確答案莫非只是神話

      • 1、物質世界的科學難題最有可能找到準確的解答,只要不鑽牛角尖,大家幾乎都可以接受。2、而問題一旦涉及人類的行為和這些行為的意義,情況就變得截然不同。3、面對社會問題的辯論,很難有一個觀點可以讓你一錘定音地宣布,「在這個問題上,只有這個觀點才完全正確」。4、本書就會重點圍繞這些社會問題的辯論而展開。
    • 最好先問一問」關我什麼事「

      • 一寸光陰一寸金,在決定花大把光陰去客觀評估一個問題之前,最好先問一下自己:「這個問題關我什麼事?」
    • 弱勢批判性思維和強勢批判性思維

      • 批判性思維可以用來:1、捍衛自己的觀點,2、評價和修正自己的初始觀點。【弱勢批判性思維(weak-sense):利用批判性思維來捍衛自己現有的立場和看法。強勢批判性思維(strong-sense):利用批判性思維來評估所有斷言和看法,尤其是自己的看法。(Richard Paul 理查德.保羅)】
    • 親自動手才更有樂趣

      • 1、學會批判性思考問題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該對一個思想或觀點說「不」,知道為什麼他的回答恰如其分,這樣做讓他覺得無比滿足。2、勤於練習的重要性
    • 也許我們根本就是問錯了問題

      • 關鍵問題一覽:(1)論題和結論是什麼。(2)理由是什麼。(3)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4)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5)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6)證據的效力如何。(7)有沒有替代原因(8)數據有沒有欺騙性。(9)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了。(10)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 價值觀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 1、批判性思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來取長補短。2、價值標準和別人。3、價值觀:人們認為較有價值而沒有明說出來的觀點。它們樹立了一定的行為準則,據此我們來衡量人類行為的品質高下。4、批判性思考的人擁有的主要價值觀:(1)自主性。(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形成自己的結論)。(2)好奇心。要想充分利用淘金式思維了立身處世,你需要兼聽博觀。,對自己遇到的一切不斷提問。(3)謙恭有禮。我們每個人能做會做的事都非常有限,當我們躬自反省時,會回想起蘇格拉底說過的話:「我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一無所知。」(4)以理服人者逢之必敬。5、不論怎樣,有理有據做事要信心百倍,下結論時不可猶豫,但一定要留有餘地,三思而行,最好捫心自問一下:我的結論有沒有可能是錯誤的呢?
    • 理智思考和感情用事

      • 1、寧可在理由充分、證據確鑿時反覆無常,也不要在缺乏論據、強詞奪理的結論上執迷不悟。2、更明智、更進步的做法是一旦思考,目的就是讓我們的思想更有深度,讓我們的思想更加精確。3、請記住:接受還是拒絕一個立場,感情上的依戀絕不應該成為最重要的基礎。
    • 讓對話一直進行下去

      • 1、最重要的一點,當你進行批判性思考的時候,一定要讓別人明白你好學上進。此外,要讓他們相信你的本意是好的,如果你同意他們存在分歧,不管這些分歧有多重要多嚴重,都不應該以口誅筆伐而收場。2、讓談話繼續下去的策略:(1)盡量闡明你對別人言論的理解,不妨問一問:」我好像聽你說過這個。「(2)問一下別人,有沒有證據能讓他改變他的觀點。(3)提議暫停一段時間,你們可以盡量找到支撐自己結論的最佳證據。(4)問一問別人,為什麼他認為你據以形成結論的那些證據顯得不堪一擊。(5)盡量彌合分歧。如果你接受對方的最好理由,並將這些理由和你的最好理由放到一起,有沒有發現一個你們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心結論呢?(6)尋找一些共同的價值觀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結論,以此為基礎,找出對話中分歧產生的原點。(7)好奇心再強,也要表現得體貼關心和不溫不火,一旦討論的語氣升溫,就要不斷提醒自己,你是來虛心學習的,不是來舌戰群英的。(8)確保你的表情和肢體動作都表現出謙恭的樣子,而不是擺出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勢。3、營造交流會話的友好氛圍
    • 一廂情願是批判性思維的最大勁敵

      • 有一種一廂情願的思考方式叫做奇蹟式思考(magical thinking)。有些事當科學還不能提供較能令人接受的解釋時,人們多喜歡依賴奇蹟作為結果解釋來理解這些事物,或者試圖用奇蹟來掌控科學無法掌控的那些事物。
  • 第2章 論題和結論是什麼

    • 」是什麼「問題和」應不應該「問題

      • 引發討論的問題或爭議分兩類問題:描述性、規定性。【1、描述性問題(descriptive issues):指對過去、現在或將來的各種描述的精確與否提出的問題。2、規定性問題(prescriptive issues):指對什麼該做不該做、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所提出的問題。】
    • 他到底在說什麼啊

      • 1、人們應該怎樣著手來確定基本問題或者論題呢?2、當問題並沒有直截了當地說出來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找准結論。我們只有找到結論才能進行客觀評價!3、結論:作者或演說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 他想讓我相信什麼結論

      • 1、純觀點(mere opinion)沒有證據支撐的斷言。請記住:你相信一個陳述(結論)是因為你認為它由其他看法所支撐,這就是在進行推理。2、找到結論後,使用這個關鍵問題:基於支撐這一論斷的所有材料,我該不該接受這個結論?
    • 找到結論有線索可循

      • 線索一:問問論題是什麼。(1、看文章標題,2、看開頭第一段,3、前兩條沒用,往下瀏覽幾段。)。線索二:尋找指示詞(indicator word)如:因此(consequently), 表明(suggests that), 由此可知(therefore), 由此得出(thus), 因此可以斷定(it follows that), 我要說的重點是(the point Im trying to make is), 顯示出(shows that), 證明(proves

        that), 告訴我們(indicates

        that), 問題的實質是(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線索三:在可能的位置查看一下。(如:文章開頭和結尾)。線索四:記住不可能作為結論的東西。(如:例句;數據;定義;背景資料,證據)。線索五:檢查一下交流的語境和作者的背景。線索六:問一問」所以呢?「(因為結論常常都是含蓄的)。
    •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 1、寫作之前先將論題的範圍盡量縮小2、引導讀者得出你的結論
  • 第3章 理由是什麼

    • 理由:即我們為什麼要相信某個結論的解釋說明或邏輯依據。請記住:只有當你找到支撐結論的理由時你才能判定一個結論的價值。(論證=理由+結論)
    • 他為什麼相信這個觀點

      • 1、在你確定一個人的推理結構時,你應該把每一個好像被作者拿來支撐其結論的觀點都當成理由,即使你根本不相信它實際上能為其結論提供多大的支撐。2、你想對做出這一論證的人盡量公平,你就需要利用施惠原則(principle of charity):首先假設這個論證是最無懈可擊的,理由很充分,然後再著手進行評價。
    • 找到理由有提示詞

      • 1、由於(as result of)。2、因為這個原因(for the reason that)。3、因為這個事實(because

        of the fact that)。4、鑒於(in

        view of)。5、由以下材料支撐(is supported by)。6、因為證據是(because the evidence is)。7、研究顯示(studies show)。8、第一,第二,第三(first...second...third)。
    • 理由是模具,結論據此成型

      • 1、自己摸索出一套規則來確定哪種類型的證據在特定場合下使用較為合適將特別管用。2、你經常要問:」哪一類證據可以用來證明這個斷言?「然後確定這樣的證據是不是可以找到3、當作者或演說者儘力證明一個描述性結論,對」為什麼「這個問題的回答通常就是證據。4、請記住:結論本身並不是證據,它是一個由證據或其他看法支撐起來的看法。5、讓理由和結論一目了然。6、找到一篇文章中的理由並有效組織它們的一些線索:(1)圈出指示詞。(2)用不同顏色的筆標出理由和結論,或者在理由下面劃線,用彩筆給結論做標記。(3)在頁邊給理由和結論編上序號。(4)讀完長篇大論後,在文章結尾處按順序列出所有理由。7、使用這個關鍵問題。8、先有理由,再有結論。
    •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 1、在做出結論前要探究可能存在的種種理由。2、找到涵蓋你的論題的主要刊物。3、幫助讀者確定你的理由。
  • 第4章 哪些詞語意思不明確

    • 【將論證結構圖放到更清晰的焦點之下仔細審視。準確辨認關鍵詞或短語的確切含義是決定你是否同意別人觀點的必要步驟。只有理解了關鍵術語和片語的意思(無論是直接的還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對一個論證進行評價。關鍵問題:哪些詞或短語意思不明確?】
    • 1、讓人捉摸不透的多義詞。(我們在讀書或聽講的時候,一定要強迫自己去尋找那些意思不明確的詞或短語,否則你就會抓不住要領。)
    • 2、找准關鍵詞。【找關鍵詞的線索:A、檢查論題看有沒有關鍵詞。B、在理由和結論中尋找關鍵詞或短語。C、留意抽象的詞或短語。D、通過反串(reverse role playing.採用與作者相反的立場)來判斷別人怎樣給特定的詞或短語下不同的定義。】
    • 3、檢查有沒有歧義。(1)(關注每個詞或短語,問一問自己:」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要回答這個重要問題要克服的障礙:A、你自認為和作者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你需要避免這種想法,而要養成不斷提問的習慣,不停地問」你這樣說是什麼意思「,而不是」我就知道你是這個意思「。B、認為術語只存在一個明顯的定義。很多術語都不是這樣。別忘了問一聲:」這些詞或短語中有沒有哪個會有不同的意思?「 (2)使用這個關鍵問題。
    • 4、判定歧義。步驟:想像詞語畫面—>無法顯示—>意思不明確—>重要歧義。(對於批判性思考的人而言,只有出現在分析推理過程中,意思不明確的詞才最為關鍵。)
    • 5、看看上下文,這才是他的真實含義。
    • 6、字典里的定義不一定適合文章里的情境。【字典里的意義通常表現為三種方式:同義替換、舉例說明、具體標準定義。(有用的定義會指明具體的使用規則,而且越具體越好)】
    • 7、小心那些包含感情色彩的詞語,它會讓你的思維短路。【A、你認為哪個對社會的威脅更大:全球變暖還是氣候改變?B、你更願意投票支持稅收寬免還是稅收減免?C、你是不是更願意投票支持消減死亡稅而不是遺產稅?)。(1)那些激發強烈情感反應的術語被稱為附加情感色彩的術語(loaded

      terms)。它們感動我們的能力大大超越了他們本身的描述性含義。這些術語給批判性思維帶來了極大的麻煩,因為他們暫時讓思維短路,通過直接連通情感線路來繞過描述性的意義通道,從而欺騙了人們的思想。(2)歧義並不都是偶發性的事件。任何一個像利用語言來激發我們情感共鳴的人都會利用這些可能藏在我們心中的情感。他們既可以使用激發我們心中對某些想法的正面情緒反應的語言,也可以使用抑制我們心中負面情緒反應的語言來達到目的。(3)一定要對術語引發你怎樣的感情保持高度警惕!

    • 8、誰想要說服你,誰就得負責解釋清楚。
    • 9、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A、(你一定要抵住誘惑,千萬不要以為這個詞的定義眾所周知。)要時刻留意歧義。從另一個人的視覺了探究你的論證。B、你一定要確保讀者和你面對的是同樣的結論和理由。如果你害怕自己的表達不明確,那就仔細界定你的術語。
  • 第5章 什麼是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沒有說明出來的想法稱之為假設assumptions.具有這些特徵:1、隱藏或沒有明說出來;2、作者認為是理所當然的;3、對判斷其結論有較大影響;4、可能有一定的欺騙性。)

    • 到哪兒去找假設(先檢查理由,然後檢查結論,尋找價值觀假設和描述性假設。)
    • 找出幕後遙控的價值觀假設(這些不同結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價值觀衝突的存在,或者說由不同參照衍生出來的不同價值觀。)(價值觀假設 value assumption,就是在特定情形下沒有明說出來的喜歡一種價值觀超過另一種價值觀的偏向。)
    • 兩種價值觀衝突時寧可要哪個
    • 典型的價值觀衝突(如:忠誠-誠實;該不該告訴父母姐姐有葯癮)
    • 對方的背景可以作為價值觀假設的一個線索(在尋找價值觀時,你應該盡量一直說明價值傾向。)
    • 可能發生的結果是價值觀假設的重要線索
    • 如果辯論的人採取相反的立場,他們會關心什麼(找出價值觀假設的其他線索:1、調查作者的背景。2、問一下「為什麼作者的立場產生的結果對他而言顯得那麼重要?」3、尋找類似的社會辯論,看看同類的價值觀假設。4、使用反串的方法,採用與作者相反的立場,看看哪些價值觀對這一相反立場顯得非常重要。5、找一找常見的價值觀衝突,例如個體責任和集體責任之間的衝突。)
    • 一個例子:關於競爭與合作的辯論
    • 價值觀及其相對性。
    • 找出沒說出來的描述性假設。(沒有說出來的關於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是怎麼樣的一種看法稱為描述性假設。)
    • 找到描述性假設的一些線索。1、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存在的鴻溝(不斷追問:「你怎麼從這個理論得出這個結論?」問一問:「理由成立,要得出這個結論還需要哪些東西成立才行?」為了幫助你回答這個問題,你會發現問一問「假設這些理由都成立,有沒有可能這個結論仍然是錯誤的呢?」將會很有幫助)。2、尋找沒有明說出來的支撐其理由的那些想法。3、將自己置於作者或演說者的立場。4、將自己置於反對的立場。5、將自己置於反對的立場。6、認識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方法來獲知理由中提到的好處。6、避免表述不完全成立的理由來當作假設。
    • 避免浪費時間分析無意義的假設。
    •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 第6章 推理過程中有沒有謬誤(所謂謬誤fallacies,就是在推理過程中的欺騙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這個欺騙手段來說服你採納其結論。批判性閱讀和聆聽的主要目標就在於判定結論的可接受程度或者價值大小。)

    • 不用死記硬背各種謬誤的名稱也能找到推理中的謬誤。【身攻擊謬誤 ad hominem fallacy(拉丁語ad hominem意思是「針對個人」),人身攻擊之所以屬於推理謬誤,是因為進行論證的個人品格或者興趣如何通常和其作出的論證的質量毫無關係。它是在攻擊送信的人,而不是在討論送來的信息。】
    • 有可能假設是明顯錯誤的。(找出結論和理由——>記住結論並思考你認為可能與其有關的理由,將你的理由與作者的理由作比較。——>如果結論支撐某個行為,那就判斷理由是否表明了某個特殊/具體的優點或不足,如果沒有,就要當心——>問一下自己:「如果理由成立,一個人要相信什麼才能從邏輯上支撐這個結論,他還得相信什麼才能讓理由成立?」從而找出任何可能存在的假設—>問一下自己:「這些假設有沒有道理?"如果是明顯錯誤的假設,那你就找出了推理中的一個謬誤,這個推理也就可以放到一邊不管了。——>看看有沒有一些強烈訴述你的情感的片語可能干擾或分散你的注意力,讓你沒有考慮到相關理由。)1、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 fallacy):假設採取提議的行動回去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實上卻有現成的程序了防止這類連鎖事件發生。2、追求完美解決方案謬誤(searching for perfect solutions fallacy):假設因為嘗試某種解決方案後還有遺留問題未解決,那麼這種解決方案根本就不應該採用。
    • 推理理由謬誤百出。【1、偷換概念謬誤( equivocation fallacy ):在論證中關鍵詞語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含義,一旦不同含義之間的轉換被人出來,這個論證就講不通了。2、訴諸公眾謬誤(appeal to popularity fallacy,Ad Populum):通過引述大部分人都持有這一觀點的說法來竭力證明某個論斷有道理,錯誤地假設大部分人喜歡的一切就是有道理的、可以接受的。3、訴諸可疑權威謬誤(appeal

      to questionable authority fallacy):引用某一權威的話來證明結論,但該權威對這一論題並沒有特別的專門知識。4、訴諸感情謬誤(appeal

      to emotion):詩樂帶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分散讀者或聽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視相關的理由和證據。常被用來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愛國主義、憐憫和同情。5、稻草人謬誤(straw-person fallacy):歪曲對方的觀點,使它容易受到攻擊,這樣我們攻擊的觀點事實上根本就不存在。6、虛假的兩難選擇謬誤(either-or false dilemma fallacy):當現實中存在兩種以上的選擇時卻假設只有兩種解決方案。7、亂扣帽子謬誤(expaining by naming fallacy):錯誤地假設因為你為特定事件或行為提供了一個名稱,你也就合情合理地解釋了這一事件。】
    •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擾。【1、光環效應謬誤:使用模糊、引發人們強烈感情認同的美德辭彙,使我們傾向於同情某件事而不去細緻檢查其理由。2、轉移話題謬誤(red herring fallacy):一個不相干的話題被插進來,將注意力從原來的論題上面轉移走,通過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論題上來幫助贏得一場論戰。這個例子中的謬誤順序如下:a、甲主題正被討論;b、乙主題被介紹進來,好像和甲主題有關,實際上並不相干;c、甲主題被置之不理。】
    • 愚弄人循環論證。【1、循環論證謬誤(begging the question fauacy):在推理過程中已然假設自己的結論成立的論證。】
    • 推理錯誤小匯總。(1、對人不對事。2、使用滑坡推理方式。3、表現出尋找完美解決方案的趨勢。4、用模凌兩可的話隱瞞真相。5、不恰當地訴諸公眾意見。6、訴諸可疑權威。7、訴諸情感。8、攻擊稻草人。9、呈現虛假的兩難情形。10、通過惡語中傷來解釋。11、將注意力從論題上轉移開。12、通過光環效應來讓讀者分神。13、循環論證。14、介紹另一個話題來轉移注意力。
    • 擴展你關於謬誤的知識。【推薦:戴默(Damer)的《抨擊錯誤推理》(Attacking Faulty Reasoning)】
    • 輪到你自己寫時
  • 第7章 證據的效力如何:直覺、個人經歷、典型案例、當事人證詞和專家意見

    • 我為什麼要相信它。(有些事實斷言比其他事實斷言顯得更加可靠。在我們判斷一次交流活動的說服力之前,我們要知道哪個事實論證最為可信。怎麼確定其可靠性呢?問這些問題:1、你的證明是什麼?2、你怎麼知道它是真的?3、證據在哪裡?4、你為什麼相信它?5、你確定它是真的嗎?6、你能證明嗎?
    • 事實斷言可靠嗎
    • 證據從哪兒來(在三種情況下我們最傾向於同意它是事實斷言:1、當這個斷言表現為無可置疑的常識,比如這樣的斷言:」舉重可以鍛鍊出身體中的肌肉。」2、當這個斷言在同一場交流中被很多過硬的證據合理地加以證實,或者由我們所知道的其他證據來證實。)本章所關心的是第三種情況。確定證據的適當與否需要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個證據的效力怎麼樣?」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問:「我們所說的證據到底是什麼意思?」
    • 直覺作為證據可靠嗎(直覺:我們相信自己對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卻不能有意識地說出理由的過程。)作為批判性思考的人,我們只是想查明那些依賴於直覺的斷言有沒有其他類型的證據來證明。
    • 個人經歷作為證據可靠嗎【以偏概全謬誤(hasty generalization fallacy):一個人僅根據群體中極小部分人的經歷就得出有關整個群體的結論。】
    • 典型案例作為證據可靠嗎9當心那些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被人用作證明!因為生動具體的案例訴諸我們的情感,它們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不再糾纏於它們作為證據的價值,不再搜尋其他更為相關的研究證據。別忘了問自己一聲:「這個例子有沒有代表性?」「有沒有強有力的相反的例子?」「這個例子被提及的方式中有沒有偏見存在?」
    • 當事人證詞作為證據可靠嗎【當事人證詞(personal

      testimonials):引用具體當事人的這些說法。】(用處不大,大多數情況我們對這類當事人證詞無須過多關注,直到我們找出它們背後更多相關的專門知識、興趣價值觀和偏見等。(特別小心的有關這類的問題:選擇性、個人興趣、省略信息、人為因素。)

    • 專家意見作為證詞可靠嗎(1、你應該記住的是專家也會常常犯錯誤。同樣,他們內部也常常意見不統一。2、也不能毅然拋棄一個斷言。採取的一個有效步驟:檢查一下那些持有不同觀點、不同預期、不同價值觀和利益的各路專家是不是同意他的斷言。問一下:「這個專家是不是因經常做出可靠的斷言而名聲在外?」
    • 引用套引用的問題。(這些引證給人一種支撐證據的幻想但是繞過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那個原始專家的斷言到底有多大可信度?如果你遇到訴諸專家意見的情況讓人很難確定原始斷言的要點,這時候你要加倍提防。)
    •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1、期待批判性的讀者;2、判定你要不要更多的證據;3、你的學術寫作和證據。)
  • 第8章 證據的效力如何:個人觀察、研究報告和類比

    • 個人觀察作為證據可靠嗎(判斷有沒有過硬的理由來信賴。最可信的報道往往是基於最近得來的觀察,而且是幾個人處在最佳環境里同時得出來的觀察,他們沒有和觀察的事件有關的明顯而又強烈的期望值,同時也不帶有任何偏見。)
    • 研究報告作為證據可靠嗎(科學方法有什麼特別之處?1、它追求的信息是以可公開驗證的數據的形式出現的。2、可控性(可使用特別的程序來減少觀察和研究成果詮釋中的犯錯率)。3、語言的精確性(力圖在語言運用上做到精確和前後一致)。科學研究,如果進行得比較理想的話,是我們獲得證據的一個最好的來源,因為科學研究強調可實驗性、可控性和精確性。)
    • 研究結果能採用嗎(科學研究作為證據:贊成:1、科學研究能接受公開驗證;2、研究可使用控制來讓外部影響因素最小化;3、科學研究使用語言方面能做到精確和前後一致。反對:1、研究的質量和人為因素變化非常大;2、研究結果常常相互矛盾,事實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發生改變。3、研究結果只能支持結論;4、科學研究室人類活動,它會受到歪曲,而且主觀因素在所難免。)。強求性謬誤(impossible certainty fallacy):認為一個研究結論如果不是百分百確定的話就應該被拋棄。(評價科學研究的一些線索:1、報告的資料來源的質量怎麼樣?2、除了資料來源的質量外,交流中有沒有其他的線索顯示這項研究完成得很出色?3、研究進行的時間離現在有多久,有沒有理由讓人相信研究結果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發生改變?4、這項研究的結果有沒有被其他的研究重複過?5、持論者在選擇研究的時候是怎樣精挑細選的?比如,有沒有得出相反論證的相關研究被他忽略不計?研究人員是不是只選擇那些支持他的觀點的研究?6、有沒有什麼強勢批判性思維的論證?作者或演說家對於先前那些支持他的觀點的研究有沒有表現出一種批判的態度?持論者有沒有表現出要進一步加以證明的意願?7、有沒有理由讓人蓄意要歪曲這項研究?8、研究的條件是不是人為製造的並因此遭到扭曲變形?9、根據研究樣本,我們概括的範圍到底有多大?10、研究人員所使用的調查報告、問卷調查、等級評定或其他測量結果有沒有偏見或歪曲的現象存在?)
    • 樣本能夠代表整體嗎(有幾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必須要銘記在心。1、樣本的覆蓋率必須要大到足以產生概括或得出結論的程度。2、對研究者將要從中得出結論的所有事件的類型,樣本必須覆蓋足夠的範圍或者說包含足夠的多樣性。3、樣本的隨機性越大越好。)
    • 調查和問卷的回答真實嗎(要使其變得有意義:1、必須是實話實說。2、有很多調查問題的措辭顯得含糊不清,這樣的問題可以做出多重解讀。3、調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見讓它們變得更加可疑。)小心查看問題的遣詞用字!哪怕是片面的調查也可能會承載大量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知道偏見之所在,以防止自己過分被調查結果所說服。
    • 一個例子:對取消終身教職的批判性評價。(有沒有什麼過度概括的證據?有些地區、有些職業、有些年齡段的人是否比其他人群抽取得更多?調查的問題本身有沒有存在偏見? 「讓教師有了鐵飯碗很難失業」這樣的句子突出了教師長俸制消極的一面,顯示出所提的這個問題時一個暗含反對教師長俸制的問題。
    • 類比作為證據可靠嗎(類比既能激發深刻的見解同時又能蒙蔽我們。)錯誤類比謬誤(faulty analogy):有人提出一個類比,其中卻存在重要而又相關的不同點。
    •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 第9章 有沒有替代原因(rival causes)

    • 有果必有因
    • 可能的原因不止一個(得到的教訓:1、很多類型的事件都可以通過各種相互替代的原因來加以解釋;2、專家可以檢查同一個證據而發現不同的原因對其加以解釋;3、大部分持論者只給你那些他們喜歡的原因,獨立思考的讀者或聽眾必須自己找出替代原因;4、想出替代原因是個創造性的過程,通常情況下,這類證據不會是一目了然的;5、最後,特定因果斷言的確定性和言之成理的替代原因的數量正好成反比。因此,找到多個替代原因可以讓批判性思考的人真正變得理智而謙虛。)
    • 找到更多的替代原因(1、我能不能找到其他的方法來解讀這個證據?2、還有什麼別的可能會引發這個行動或者導致這些發現?3、如果我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哪些東西我可能會當成重要的原因?4、如果這個解釋是不正確的,還有什麼別的解釋可以說的通?)
    • 唯一的原因,還是原因之一。【過度簡化因果關係謬誤(causal oversimplication fallacy):依賴並不足以解釋整個事件的具有因果關係的因素來解釋一個事件,或者過分強調這些因素中的一個或多個因素的作用。】
    • 組間差異的替代原因(記住:很多種因素可能引起研究組之間的差異!)
    • 相關不能證明原因關係(記住:有相關並不能證明存在因果關係!當你發現一個作者指出兩者的特徵之間有聯繫來支持他的一種假設,記住問他一句:」有沒有其他原因也可以解釋這種聯繫呢?「)。因果混淆謬誤(confusion of cause and effect fallacy):將事件的起因和結果相混淆或是認不出兩件事之間可能是相互影響的關係。
    • 「在這之後」不等於「因為這個」【事後歸因謬誤(post hoc,ergo propter hoc fallacy):假設某件事乙是由另一件事甲所造成的,僅僅因為乙在時間上緊隨在甲之後。】記住:一件事緊接在另一件事後面發生的這一發現本身並不能證明兩者之間有因果關係,這可能只是一個巧合。
    • 很多事件並非只有一種解釋(千萬不要貿然接受你所遇到的事件的第一個解釋)。
    • 哪個原因更合理(比較理由時使用的標準:1、邏輯上的合理性;2、和你所學其他知識之間的一致性;3、以前解釋或預測事件的成功率)。
    •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

      • 發掘潛在的原因。(一旦你選定了一個論題,下一步就是竭力思考這個問題可能存在的答案。)
      • 逐步縮小潛在原因的範圍。(應該特別準備吸收到論證當中的文章是不是真的展現了一種因果關係。)
  • 第10章 數據有沒有欺騙性

    • 不知來歷的和帶有偏見的數據(記住:在對這樣的數據做出反應之前,我們先要問一聲它們是怎麼得來的。
    • 令人困惑的平均值【1、平均數(mean):把所有數值相加然後用總數除以相加的數值個數。2、中位數(median):將所有數值從高到低排列,然後找到位於最中間的數值。3、眾數(mode):將所有數值排列好,計算每個不同數值出現的次數或每個不同數值範圍出現的次數,出現頻率最高的數值。】當你見到平均值時,一定要記得問一下:」是平均數、中位數還是眾數,選擇的平均值不同會不會產生什麼影響?「
    • 把一個結論改頭換面包裝成另一個結論(策略:對持論者提供的數據視而不見,然後問自己:」什麼樣的統計數據作為證據在證明他的結論方面會有幫助?「然後,將」所需「的數據和所給出的數據進行比較。如果兩者之間難以吻合,你可能就發現了一個數據上的欺騙。)
    • 省略數據也是欺騙(在你判斷數據的影響力之前還需要哪些進一步的信息? 當你遇到聽起來讓人動心的數字或百分比,一定要當心!你可能需要其他信息來判定這些數字到底有多讓人動心!當只有絕對數值擺在眼前時,問一問百分比是不是有可能幫你做出更好的判斷;當只有百分比出現在眼前時,問一問是不是絕對數值會豐富它們的含義。)當你遇到數據的時候,一定要問一句:「有什麼相關的信息缺失了?」
    • 表達方式不同效果更加動人
    •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以吸取教訓。(要想小心對待帶有數據的論證,你可能要從論證中專門拿出點時間來解釋這些數據是怎樣產生的,數據的含義,以及數據存在的局限。
  • 第11章 有什麼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 接受說服之前,先打個問號(你應該記住幾乎任何一個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個目的的。重要的省略信息就是那些影響到推理過程的信息。)
    • 不完整的推理在所難免(1、時空的限制。2、我們大部分人的注意力持續的時間都很有限,如果信息長得沒完沒了我們就會覺得厭倦。因此,持論者有必要讓他們的信息儘快傳達給目標受眾。3、進行論證的人所擁有的知識總是不完全的。4、省略某些信息的原因是作者直接了當地想要欺騙你。5、為什麼省略信息變的這樣肆無忌憚?因為那些盡量給你提建議或想要說服你的人的價值觀、信仰和態度常常和你的並不相同。)
    • 識別省略信息的線索(遇到常見類型的重要信息的一些提示:1、常見的反駁論證。a、反對的人會提供什麼樣的理由?b、有沒有研究和所說的研究相衝突?從、有沒有備受尊重的權威人士提供的例子、證詞和觀點被省略掉,或者支持論證的對立面的類比被省略? 2、遺漏掉的定義。如果關鍵詞用另一種方式定義,這個論證會有怎樣的不同?3、遺漏的價值觀偏向或者視覺。a、不同的價值觀會不會產生處理這一論題的不同方法?b、從與說話者或作者不同的價值觀出發會產生怎樣的論證?4、論證中所指的「事實」的來源。a、這些「事實」的來源是什麼?b、事實斷言是不是由出色的研究或者可靠的來源支撐?5、用來獲得事實的程序細節。a、有多少人完成這個問卷調查?b、調查的問題是怎樣措辭的?c、調查對象有沒有大量的機會來提供與問卷選項不同的答案?6、收集或組織證據的其他技巧。a、訪談研究得來的結果和書面問卷查得到的結果可能有怎樣的不同?b、實驗室實驗會不會產生更可靠更豐富的結果?7、遺漏掉的或者不完整的數字、圖表、表格或者數據。a、如果數據包含早期或者後來的證據看起來會不會不一樣?b、作者有沒有故意「拉長」數字讓差距顯得更大一些?8、省略的結果,不管是正面反面結果,短期長期結果,還是提倡和反對的結果。a、論證有沒有遺漏了提議的行動所帶來的重要的正面或反面結果?代價是什麼?好處又是什麼?b、我們需不需要知道行動對下列任何一個領域的影響: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生物的、精神的、健康的或環境的?9、當為特殊的預測技巧進行辯護時省略掉預測的失敗,或者預測的失誤。a、當「通靈巫師」或者「直覺主義者」推銷他們的特異能力時,我們需要追問他們的預測被證明不真實的概論有多少。b、我們需要知道經濟學家、理財顧問、體育運動賭博人士和政治權威人士預測失敗的概率,如何要知道他們成功的概率一樣,然後我們才能得出結論說他們擁有特殊的才幹。)
    • 考慮是否有負面效果(被提倡的行動的潛在負面效果。)(在考慮省略掉的信息時要記住問一句:「這個行動潛在的、長期的負面效果是什麼?)
    • 面對信息缺失的現實(你必須在找不到缺失信息時確定你是否還有可能得出一個結論。推理的過程從來都是不完整的。這樣,自動聲名只要信息仍然找不到你就不能做出決斷,那就會阻止你形成任何觀點。)
    • 輪到你自己寫時,可得吸取教訓(你必須問自己:」如果我的讀者知道這個信息,這會怎樣影響他們對我的論證的反應?從另一個角度,假設那個人在評價你的論證之前想獲得什麼樣的信息,他們能不能再你的作品中找到這些信息呢?)
  • 第12章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結論

    • 各種假設和多個結論(結論只有在某人對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或者假設之後才能得出來。
    • 二分式思維方式:妨礙我們考慮多種可能性【二分式思維方法(dichotomous thinking):將一個可能存在多種答案的問題假設成只有兩個可能的答案。】
    • 兩面還是多面
    • 尋找多個結論
    • 某個條件下才合理的結論
    • 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可能結論(辨認備選結論的一些提示1、努力找出從理由當中可以推導出的儘可能多的結論。2、使用條件句來限定備選的結論。3、重新將論題表述為「我們該怎樣來處理乙問題」。)
    • 讓思維更加靈活
    • 不是所有的結論都生來平等
    • 更多可能的結論,更多可能的自由選擇
  • 最後的話
  • 以上筆記始於2018年1月6日,成於2018年1月10日。
  • 說明:書本很多例證非常到位,本筆記只記錄書本框架及記錄人認為的主要論述。所以你真的想了解更多,請看這本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