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我就是6歲開始學素描的。

我的切身體驗告訴我:

兒童時期學這些不適合。

我曾在一篇回答里寫過我的繪畫經歷。

現在我再依據這個問題逐步分析我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希望能對這個問題有幫助:

我從六歲開始學畫畫。但是沒有接觸過正規的兒童畫訓練

上圖中,這些漂亮又美麗的兒童畫無緣於我。

我的童年畫室,現在已經被開發商拆掉修成商業街了

畫室的地面都是鉛筆灰

我在一個老舊的畫室里直接開始了石膏素描訓練。依稀記得我學的第一張畫就是正方體。

之後每個周末都去畫室學習。老師則在畫室里擺上今天要畫的東西。

但不做任何具體的講解。只是讓我們對著自己所看到的東西去畫。

長大後才知道,就在業內叫做放羊(只管不教,放任生長)

老師示範?不存在的。繪畫指導?聽不懂的。

放羊了一個學期之後,我畫了人生中的第一張石膏組合體,那時我剛剛學前班畢業。

六歲的第一張期末畢業作品

就這樣當了幾年「小羊」。每次都是畫石膏幾何體。

實在是厭倦了,所以三番五次的懇求老師能不能畫別的?

於是畫了人生中第一張石膏雕像——亞歷山大大帝的面相。

兒童繪畫的特徵就是沒有物我之分。

兒童能輕易的將情緒表現在自己觀察的對象之中。

這兩張亞歷山大的素描我現在是畫不出來的,我很喜歡這兩張,他們很可愛:

左邊機靈,右邊憂鬱~

左圖是亞歷山大的電視劇,右圖就是原版石膏

那個時候畫室里還有一個石膏,我也很想畫,我一直叫她老奶奶。

直到有一天,來了一個年輕的老師,他跟我說這是海盜。所以後面又把他畫成了海盜,給他配上了彎刀和雪茄。

但長大後才知道這個雕塑既不是老奶奶,也不是海盜,他是大名鼎鼎的哲學家伏爾泰先生。

上大學時聽老師講西方美術史才發現原來的雕塑這麼漂亮。

這才是哲學家的感覺嘛!中國市面上流通的大部分石膏像翻制的太簡陋了。

就這樣,我不知不覺的從6歲被放到了12歲,被放了6年的羊。

我不推薦兒童去學素描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目前中國絕大部分兒童美術教學的模式都是放羊模式。我們的孩子去學習繪畫極有可能是學不到什麼東西的。(近些年專業從事兒童美術教學的人也多了起來,各位家長要擦亮眼睛,不要盲目地送孩子去學。真正專業的兒童美術老師是不會推薦6歲的孩子學素描或者水彩的。)

那一年畫室搬遷,我來到了一個更大的環境跟著高中的考前班學生們一起學習。

我是那個畫室里年齡最小的學生。

我開始跟著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畫更加複雜的石膏。

這個時候的我不知不覺的好像畫得更好了一些。

石膏像畫的更加立體了,顏色畫得更加豐富了。

後來研究兒童繪畫心理學,我才明白:

兒童只有在十歲以後才有所謂的空間思維

那之前畫石膏體是學不會的。

與其說我是慢慢學出來了,倒不如說是經過了這麼多年之後,我的腦袋裡長出了立體感。

大家看一下,我8歲和13歲畫的同一張石膏的對比效果我們就可以明顯的感受到13歲畫的石膏立體感比8歲強很多,8歲的畫更加抽象。

左圖是8歲時畫的,右圖是13歲時畫的

這就是我不推薦兒童學習素描或者水彩的第二個原因:兒童的大腦發育不適合學習以寫實效果為目的的西方古典繪畫體系。

10歲以下的兒童,他的大腦里空間感是還沒有長出來的,腦袋裡還沒這種清楚地分辨立體感的能力,而素描教學裡的光影和透視教的都是這方面的東西。

所以這個階段去學習素描或者水彩根本就是浪費時間

接下來的階段就是我個人研究繪畫,自我突破的歷程了。

這段經歷看完之後,

我會總結對於學習西方古典繪畫體系而言,真正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如果您家的孩子想要學畫畫,應該什麼時候開始?

但是我的老師一直沒有教我到底該怎麼畫畫?

每一次我問他,我的畫面有什麼問題的時候,他會跟我說:

「你的畫面還不夠整體。」

「你的畫面有點飄。」

「你這個形體還不夠紮實。」

當我問他什麼是整體?什麼是漂?什麼是紮實?的時候,他又不解釋了。

還經常跟我們強調畫畫要悟性。要多去感受,多去體會。

我那時蠢,但不代表我傻。

我從小喜歡看書,每當我有不懂的地方,我都會去看書。

所以初一那一年。我天天流連於書店之中。終於有一天看到了一本書。

他的名字叫《素描的高度》,是一本非常厚的書。

那個時候的我得抱著它看。

這裡面有從文藝復興時期到21世紀以來歷代著名藝術家的素描手稿。

我在這裡面認識了達芬奇,拉菲爾,米開朗琪羅的優雅和精巧。

看到了丟勒,康勃夫,門采爾的嚴謹與豪放。

感受到了梵高,席勒的孤獨苦悶。

我好像對這本書著迷了。

從早看到晚,反反覆復的看。

如饑似渴地看著這些畫。

渴望從裡面得到一些啟示。

我開始從一個一個的看轉變成互相對比著看。

我把他們的畫剪下來,放在一起同時看。

我突然發現文藝復興三傑的線條和筆觸是如此的相似。

那個時候的我當然還不理解什麼是解剖,什麼是結構。

但是我從表面的現象里看到了相似點,就是他們對於線條的操縱方法是一模一樣的。

達芬奇手稿及其細節

拉斐爾手稿及其細節

米開朗琪羅手稿及其細節

他們都會非常整齊均勻的去排線。

其實我回過頭來看我自己的畫,我才發現我的線條和他們不一樣。

我的是如此的凌亂不堪。

13歲所畫石膏局部圖

於是我首先決定先把線條畫得和他們一樣。

我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天天練排線。

一個學期過去了,我的素描有了明顯的變化。

初一下學期臨摹的石膏作品

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時候的素描和以前的素描就不一樣了,我體會到了巨大的成就感。

這是自我發現,總結並實踐,然後獲得成果的一個過程。

這種快樂難以形容。

從那一刻開始,我更加的喜歡這本書了。

大師們的手稿

我開始更加系統的去總結他們,學習他們。

丟勒素描作品

我從丟勒的素描里學到了線條的包裹狀態,學會線條要順著物體的表面爬行。

康勃夫素描手稿

我從康勃夫的素描里學到了邊緣線的厚度是順著結構的起伏來變化的,而且意識到邊緣線的刻畫,對於繪畫效果的影響極其重大。

克勞迪奧的素描作品

克勞迪奧的素描作品

我還遇到了我繪畫中的初戀,當時小小的我看到了克勞迪奧的素描作品,驚為天人。

此前在畫室里沒有碰到任何一個人,能夠把素描畫到這種程度。

心裡驚羨,他得多麼冷靜,多麼細緻,才能把一個東西觀察到這般的細膩精確,又將它準確地展現出來。

而且他還不是單純的複製對象,他所畫出來的效果進行了微妙的處理,使得畫面中呈現了一種非常寧靜的氣氛。

完美的呈現了靜物的靜穆之美。

所以後來在我從事美術教學時,在素描基礎班教學的時候我把這張畫作為經典進行了講解,並且示範了這幅畫的繪畫過程。

我的臨摹示範過程圖

算是我對克勞迪奧的致敬。

感謝遇見了你,讓我知道什麼叫做安靜,什麼叫做耐心。」

在這段自我突破的過程里,現在回過頭來思考,我認為有三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第一:我已經初中了,基本上具備了良好的大腦結構。

第二:我很喜歡看書,而且我從小就開始學習奧數。

我認為數學和看書是可以非常好的塑造人的邏輯能力的:

「我開始從一個一個的看轉變成互相對比著看。

我把他們的畫剪下來,放在一起同時看。

我突然發現文藝復興三傑的線條和筆觸是如此的相似。

那個時候的我當然還不理解什麼是解剖,什麼是結構。

但是我從表面的現象里看到了相似點,就是他們對於線條的操縱方法是一模一樣的。」

我在那個時候就會,類比分析並總結相似點。

與其說是學畫畫,倒不如說更像是做實驗和分析。

所以,就我的經歷而言,我個人認為,兒童時期培養理性思維是收益終生的。

(在此非常感謝我的父母,我的家裡有專門的書房,擺滿了各種書,讓我從小在書房裡泡大。不論我想買什麼書都會支持我去看。在我數次不想學畫畫的時候,告訴我要堅持。)

第三:看到了大師的作品:

要學習好的東西,就應該跟最優秀的人學習。

大師就在眼前,我們卻視而不見。

所以我在此慎重地推薦各位家長,如果要帶孩子學素描,還是10歲以後性價比最好。在此之前,好好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和理性思維,性價比更高一些。

接下來的個人回憶都是我之後不斷突破繪畫境界,考上中央美院以後回來從事繪畫教育的事情。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關於這個問題,我個人的建議就是這些了。

「那麼什麼是經典?什麼是大師呢?

我個人的理解就是有些畫我們第一次看很驚艷,過了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兩年之後再來看,未必就有這種感覺了。

但是真正優秀的經典作品。第一次看是一個感覺,以後成長起來了,再看又是另外一種感覺。

每一次看你都覺得它好。這就是經典

那個時候還在這本書里看到費欣的作品。

費欣地素描作品

很驚艷。

但不知道它好在哪裡?

後面在央美學習繪畫,了解了更多關於西方古典繪畫技術之後。

才越發覺著他厲害。

他的作品不在於他思想的深刻性,

而在於他技術上的超人之處

他的素描不依賴光影,不依賴明暗,純粹的靠骨肉結構的精確刻畫來支撐他全部的體量

事實上,他的作畫過程是先看到了骨頭,然後才看到了人。

領悟到這一層之後,我就按照這個思路臨摹他的另外一幅畫。

這個過程就是從骨頭畫到肌肉再畫到毛髮。準確來說,我不是在畫人,而是在造人。

這些自我參悟的過程,極大培養了我的學習能力,也讓我從心底里更加的尊敬和認可這些古典主義大師。

到了16歲,上高一。我已經不再滿足於畫素描了。花光了零花錢託人從德國帶來了一盒色粉。

德國輝伯嘉色粉48色

因為我查閱資料,發現文藝復興三傑畫畫成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粉筆。

那個時候還沒有鉛筆。許多壁畫也是用粉筆畫的。

所以我打算用粉筆來畫我人生中的第一張色彩。體會他們作畫的感覺。

臨摹費欣的色彩作品

這個小女孩,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張色彩。

這畫跟我自己一樣大,畫了一個星期。每天就拿著粉筆細細的打磨。

完成後讓自己大受鼓舞,我開始明白「素描是繪畫的基礎。」

接下來又馬不停蹄的臨摹了希施金的一幅風景畫。

臨摹希施金的色彩作品

看到這裡,我相信大家會感覺到驚訝。

為什麼我第一次畫色彩可以畫到這個程度。

那個時候我完全不懂色彩理論,只是素描功底還可以。

其實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說過一句話:一張畫3/4的功力在素描。

我只是把那3/4畫好了,所以如果現在有人要問我到底什麼才是繪畫的基礎。

至少就西方古典繪畫而言,那一定是素描,也必須是素描。

畫完小女孩和風景之後,我就受到了一些人關注。

當時有一個土豪,買了房。他想讓我幫他畫一幅畫,掛在家裡,願意出兩千塊錢。

我一個高中生,哪裡見過兩千塊錢的巨款呢?

當然毫不猶豫就答應了,我想:

這可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單,我得全力以赴,我得畫一張超越自己極限的畫。

那位土豪擔心色粉畫會掉粉,於是我又買了油畫材料,練習了一張靜物之後。

開畫人生第一張風景油畫——臨摹希施金的另一幅經典作品,莫斯科郊外的響午。

臨摹莫斯科郊外的響午

我當時晚上不去上晚自習,白天也不去上課,從早畫到晚。

也慶幸我的班主任包容我逃課畫畫。

全力以赴沉浸其中,畫到最後捨不得了。

好像生了一個孩子一樣,突然要把它送給別人,心疼。

再三猶豫之後沒賣,把它放在學校里。因為太大搬不走。

之後我就去北京學習藝考。

半年後回來發現畫面上沾滿了死蚊子,結滿了蜘蛛網。

心痛啊!心裡想著當初還不如賣了。

高三在北京學習繪畫的日子,讓我認識到了什麼叫做考試。

我可以20分鐘默畫四個人打麻將的場景速寫。

也可以一個半小時默畫各個年齡的人像。但是有什麼用呢?

高考閱卷場景

他們千人一面,毫無區別。

藝考和藝術毫無關係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考試製度是對中國真正有藝術細胞的人的一場慘烈摧殘。

雖然最後我如願以償進了中央美術學院,但是我並不感謝我所接受的美術教育。

當年許多同學名落孫山,如果我不是有童子功護體,肯定就被淘汰了。

上大學後發現我都許多同學們不畫畫了。

他們千辛萬苦考進來卻已經喪失了繪畫的興趣。

所以陳丹青曾經在央美講座時說過,在不在央美讀書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一直還堅持在畫畫。

由於爸媽擔心搞純藝術會被餓死,我沒有選擇油畫系,改了設計。

一開始是不情願的,但是學習之後,我很感謝我的設計老師,讓我明白了整個藝術發展的脈絡。

設計是藝術的延伸。

一個真正優秀的設計師,得學會完全的站在客戶的角度上去想問題。

放下自我,站在客戶的角去表達自己的觀念。

我本來是一個很自閉的人,不喜歡說話。

在大學裡卻為了良好的表達自己的方案,天天改ppt到深夜兩三點。

現在設計理念起源於包豪斯

許多藝術家太注重於自我,沉浸在自己的藝術情緒之中,他們很少學著去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用口頭語言去表達。

而我們的社會好像也接受藝術家這種孤僻的形象特徵,包容這種假象。

因此我也能理解為什麼每次我小時候問老師怎麼畫的時候,他總是強調感覺。

因為他的確是靠感覺畫的。

但是作為一個教育者,怎麼能夠靠感覺呢?

我覺得一個好的教育者和一個好的設計師一樣,得真正的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表達觀念和知識。

我開始去帶考前班。

藝考是一條艱辛的道路

我想把自己的藝術見解分享給學生們。

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讓他們不至於再畫得不明不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畫畫。

但是我悲哀的發現,在那種環境裡面,

所有的學生就和當年的我一樣,

最關心的是考試技巧,

最關心的是兩個小時之內能不能畫完,

考官們喜不喜歡?這樣畫能拿多少分?

沒有人在乎為什麼這麼畫,也沒有人在乎這樣畫到底美不美。

還有許多學生是被自己的家長逼著來學畫畫的,

他們根本不喜歡畫畫,自然也就無所謂。

所以我又明白了一個道理,

教書育人是兩個人的事情,不是一個人的一廂情願。

知識要教授給想學習的人。

學生想學,老師想教,這才是最良好的氛圍。

我開始萌生出想教成年人學畫畫的想法。

因為他們絕大部分人是自發自願的,渴望畫畫的。

尤其是這個時候,我碰到了另外一個師兄。

他在美國教兒童畫彩鉛,他跟我說了一個美國鋼琴教育的現狀。

正在練習鋼琴的孩子

他說在美國,每一個鋼琴老師(不管他是從哪一個音樂學院畢業的)在剛開始教琴童們學習彈奏時,都會選擇貝多芬或者肖邦這些偉大的古典主義鋼琴家們的譜子。

左圖貝多芬,右圖肖邦

他們都會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學習。

這不就和我的自學之路是一樣的嗎?

可是我們的美術基礎教育沒有這樣子。

每個老師都有每個老師的想法,而且我們從來不學習大師的作品。

我很納悶,為什麼在我們最重要的基礎階段不向大師學習,而去畫一些不明所以的石膏幾何體呢?

畢業後,我了解到了線上美術教育。

發現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讓我實現自己的美術教學理想。

我想師法古典,重建體系

我想認認真真的做一個大師的搬運工。

將那些傳承千年的真正精髓的繪畫技巧和思想重新傳播出去。

這些學習過我的課的人就不會再讓他的孩子們去學一些無聊的東西了。

不會再被放羊了。

這也算是彌補了我童年的缺憾。

當我開始從事線上教學。

我急切的渴望,把我學習到的東西都分享出來。

但卻殘酷的面臨的一個現實,我這些知識都是從各個大師的作品裡拿來的。

很零碎。不成體系。

那時我在看哲學書,看到了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

亞里士多德雕像

我們小孩子總是愛問為什麼,但是為什麼問到最後總有一個沒法問為什麼的東西。

那個東西就是第一性原理。

是所有問題的開端。

其實每一門學科都有它的第一性原理。

牛頓的物理學就建立在「世界是運動的」這個基本原理之上。

我不由得開始想繪畫的第一性原理是什麼?

我還看到了芒格的多元思維模型。

醍醐灌頂,特別認同他的學習方法:一個成年人學東西一定是學思維模型,而不是學知識

在一個舊有的思維模式里,是無法接納新的知識的。

就像我外公出門前必燒香算命看黃曆一樣。

因為在他的思維模式里,不看這些,你就不能安排今天的行程。

想著想著,發現自己其實那些年從大師身上真正學到的是如何觀察世界的思維,而不是簡簡單單的技法。繪畫更重要的是把觀察思路講清楚,再根據思路配合嚴謹的技巧訓練。

於是我開始整理我腦海里所有的繪畫技巧,找到他們共同的思維模式。我想把我這些知識整合。只有形成的體系,才能夠更加方便教學。知識只有融會貫通了,才能夠產生1+1大於2的效果。

花了一年多時間,在不斷的教學和摸索中,終於整理出了四大基礎思維模式。

畫畫主要使用的就是這四種思維,圖形思維,空間思維,體塊思維,骨架思維。

圖形思維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簡化成有顏色的圖形。

它可以是黃色的三角形,黑色的正方形。

帶著這樣的目光去看,再複雜的東西。

不過是一堆有顏色的形狀拼湊出來的。

我們在ps裡面把圖片放大,會看到模糊的馬賽克。

其實在電腦的眼睛裡,所有的圖像都是一個個有顏色的正方形組成的。

這就是圖形思維。

從圖形的思維角度出發,我們這可以用宮格法剪影觀察法來畫畫定位。

文藝復興時期的丟勒,在早期教授自己的徒弟,畫畫時就是這麼乾的。

丟勒描繪了那個時候的學徒們畫畫的場景

但是這些都只是繪畫的四大思維中的一種。

它的目的就是為了複製圖片。

因為文藝復興時期畫一組壁畫不是一個畫家就可以完成的!

通常都是多人合力完成,所以如何讓自己的徒弟能夠快速地複製自己的手稿和人物設計是所有職業畫家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但是創作卻不能用這套思維,它需要剩下的三種繪畫思維,明白空間規律和生物架構規律,明白骨骼肌肉在繪畫中的作用,以此來創造莫須有的人物和場景。

限於篇幅,這三種思維,我就不累贅的講述了。

以後有時間把這些思維寫清楚了,我就把鏈接再更新在這裡。

這是我這一路以來的繪畫學習過程。

我現在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優秀的美術基礎教育者,建立並完善素描教學體系。我希望所有在我這裡學畫畫的人都不用再經歷我年幼時經歷的那種畫畫不知道為什麼這麼畫的痛苦。」

謝謝大家觀賞,你們點贊關注的話我會更加有動力持續更新繪畫乾貨哦~

我的個人繪畫經歷原回答出處鏈接在此:

你的繪畫之路是怎樣的??

www.zhihu.com圖標

沒想到這個回答這麼多人點贊。

如果想問我素描教學的事,可以私信我哦。

更多的繪畫信息可以關注我們的公眾號,

微信搜索「安德烈繪畫工作室」就可以找到啦。

分享一下我的繪畫專欄。這裡就有很多繪畫乾貨內容。

繪畫基礎教程?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再分享一些關於繪畫的回答,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哦。

唯偉老師: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繪畫的天賦??

zhuanlan.zhihu.com圖標素描頭髮怎麼畫??

www.zhihu.com圖標素描怎麼做出皮膚質感??

www.zhihu.com圖標怎樣打好素描的基礎??

www.zhihu.com圖標

謝邀!

我是鐵粉級藝術愛好者,在帝都從事少兒美術教育老師一職。在諸位大神面前拋磚引玉,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吧。

先放一張最喜歡的柴犬動圖,希望大家每天都能笑口常開!

我是5歲左右開始學國畫的。很煎熬,過程不再贅述。

曾在之前的兩篇回答里寫過我坎坷的學畫經歷--日夜備考--入學央美--北漂兩年--赴台工作--回到北京--從事少兒美術研發。感興趣的可以關注!

學美術出身的你們現在都在做什麼??

www.zhihu.com圖標幼兒繪畫時為什麼不宜提供范畫??

www.zhihu.com圖標

我用親身體驗告訴你:兒童時期不適合學這些。

先分別說下素材與水粉。

素描:

素描是使用單一顏色繪具在畫面上按照一定的繪製原則而有意塑造物體形態的美術活動。素描是繪畫的基礎,繪畫的骨骼,初學繪畫的人一定要先學素描。但素描畫得好,絕不代表畫畫技藝高,充其量只會油畫畫得好。

水彩:

水彩是用水調和透明顏料作畫的一種繪畫方法,簡稱水彩。由於色彩透明,一層顏色覆蓋另一層可以產生特殊的效果,但調和顏色過多或覆蓋過多會使色彩骯髒,水乾燥的快,所以水彩畫不適宜製作大幅作品,適合製作風景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畫作。水彩畫法通常分「干畫法」和「濕畫法」兩種。

如果你問,素材,水粉在繪畫體系中重不重要?

我一定回答:非常重要!但對於6歲孩子,絕對不重要。

上高中時,學校高一高二才轉來的零基礎美術生比比皆是,只要勤學多練,絕大多數都沒有問題。所以,學素描水彩,不在於年紀大小,也沒必要從6歲就開始學!

那麼,6歲孩子學什麼好呢?

權威數據表示,4-12歲是兒童的的繪畫敏感期。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藝術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

所以,我認為:

1、六歲的孩子不在於學什麼繪畫技巧,繪畫方式,而在於啟發,引導,提升,培養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豐富和拓展他們的綜合思維能力。幫助孩子建立快樂、活潑、自信、自由意識的能力,塑造良好平和的性格。

2、隨時隨地去激發孩子多方面的興趣,提升好奇心,吸引孩子探索發現,促進學習能力的提升。幫助孩子學會審美和表達美,形成正確的審美觀。3、這個年齡段,學美術不是為了掌握技巧,而是形成一種觀察和解讀世界的能力,觀看事情的角度。它是心的轉變,眼光的擴展。從內到外,從內心的感動到外在行為的改變。4、對於年齡段越小的孩子,我們越要越側重對美的感知、塗鴉和思維發散想像等綜合素質培養,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則需要在尊重孩子想像發散的基礎上側重方法技巧。正如《小王子》所言:「這是我的一個秘密,再簡單不過的秘密,一個人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實。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用什麼?要用心!!!

PS:最後,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育兒的小道具吧!

裝修的時候,在陽台一側做了一個推拉式的小黑板。

陽光很好的時候,我會帶孩子在小黑板上塗塗畫畫,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非常有意思。

孩子有什麼想法需要展示,都可以用文字或者圖形表現,同時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歡迎大家隨時指點~

我是小梵老師

一個會畫畫的職場「戲精「媽媽,歡迎關注,持續日更!


學啥子素描哦

畫啥子水彩哦

小小年紀整這些是做什麼喲

你有的想法學孩子年級太小也莫得地方教哦

有的地方教孩子年紀太小他也莫得心思學哦

好了 不扯皮

很多人覺得學畫畫這個東西就是把娃兒種在畫室里老師畫一幅娃兒在下面學著劃一幅過了幾日便大有所成

其實不然 繪畫是要有大量理論基礎的 透視 光源 色理 這都是需要記憶與理解的 不然只是學了個樣兒學不到精髓 六歲 還是虛歲的孩子真的不容易掌握理解這麼多(單不說六歲娃兒 很多藝考應屆生畫黃蘋果的時候吧唧給蘋果下面勾一筆春日青 你問他為什麼這樣畫 他說不知道 因為書上是這樣畫的 於是你把書拿走給他擺個西瓜 他又不會畫了 這樣的學習有什麼用呢)

即便孩子理解了 削鉛筆的美工刀它也不答應啊 小孩子動刀很危險的啊 啊啊 不過我小時候極端喜歡削鉛筆 我削了自己的鉛筆我還要削別人的鉛筆 最後整個畫室的鉛筆都是我削的 因為削鉛筆就可以不畫畫了 嘻嘻 一削一整天

水彩可以考慮但你需要不怕麻煩 因為小孩子很可能弄的滿頭滿身都是顏料 很難洗掉 曾經在畫室代課 有的小孩子抓著顏料就往臉上塗攔都攔不住 學前要三思 而且水彩需要一定的造型基礎 小孩子畫出來很可能四不像 也很難進步

如果你非要讓孩子學 最好還是讓他去學兒童畫或者畫蠟筆畫彩鉛畫 好收拾不危險 孩子也好掌握畫出來也好看

正統的素描色彩 最好到十二歲十四歲再去學 在這之前就好好培養孩子興趣 莫折磨了孩子也折磨自己

如果有條件的話 多熏陶熏陶 孩子雖然不能去上手畫 但他可以提前看 看大師的作品 看當代的經典藝術 提高審美 著對日後的學習也大有幫助

但你若是只想讓孩子學了這些以後可以在親戚朋友面前大肆炫耀那麼當我前面都沒說


自我介紹一下,從小畫畫,家庭有繪畫和書法的傳統,父親書法家,也有不少專業畫家的朋友。 自己大學本科是設計專業。 現在經營自主的家居品牌。

提問的人,大概是個家長, 我就站在啟蒙教育的立場上來作答:

素描,是繪畫形式的一種,初學者進行素描的訓練,就是訓練對光的關係,形體的關係, 黑白的關係, 主次的關係, 矛盾的關係的判斷, 對重點和本質的理解, 對細枝末節的排序和取捨能力。

素描可以作為繪畫藝術入門磚,在專業培養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你讓一個6歲小朋友學會抓住主要矛盾,培養他分析問題的,抓重點的能力么?

你讓一個6歲小孩坐在一個畫室里排線條,削鉛筆么。

素描不是兒童繪畫啟蒙得好方法,具體原因很多人都說了,我就不重複了,初中以後再學吧。

6歲,

帶他公園吧, 看看花鳥魚蟲,以後知道齊白石把蝦的腳趾頭都畫出來了

帶他去運動場把, 看看人體的健美, 告訴他古典雕塑連小弟弟都雕出來

帶他去海邊看看日落日出, 告訴他有個大師叫透納,透納這麼就這麼透明呢

帶他去麥田吧, 他會知道梵高最後在麥田裡放飛自我

帶他看雨聽風, 他會知道柯羅的樹多麼牛逼

帶他去看芭蕾,偷看舞者的後台, 德加喜歡美女,我們也喜歡。

畫畫, 從來不是一個可以系統培養的體系,

畫畫是講樂趣的, 為什麼很多女人喜歡和畫家在一起, 那是因為畫家大部分都會找樂子,例如畢加索。女畫家也會過的很爽,例如弗里達。。。。。

小孩6歲, 應當讓他去體驗生活的樂趣, 多看看美的東西。

如果6歲的生活都沒有了樂趣, 那畫畫有什麼樂趣?

如果畫畫都沒了樂趣, 那生活有什麼樂趣?

父母可以多陪伴他一些,讓他多晒晒太陽, 活得健康一點。長得高一點。見得更多一點。

別去學, 讓他玩。你就多買些畫冊平時讓他看看,給他講講藝術大師的故事吧。

常莎娜老師曾經在一本書的序言里寫過,法國的小學會帶著孩子在盧浮宮裡上藝術課,2005年我也見過在那裡席地而坐的小學生。

最後補充一句,我反對任何形式的兒童繪畫培訓班。真正畫畫好的藝術家沒有空教孩子。

也別學國畫去畫梅蘭竹菊,都是套路,培養對美的興趣真的非常重要。如果一定要開始早教,那就:引導和熏陶。父母就是最好的教師,親近自然,激發想像。


本人不才,在國內某大學教油畫,並且混到了副教授。並且現在國外某美院讀博中。(如果不讀博,今年我就能評上正教授了)。

並不是畫的多好,主要想說明我好歹是美術業內和美術教育業內人。

我的大女兒從小喜歡畫畫。現在上小學了。美術課表現優異。

但我從來不教她畫畫,不教她美術知識,一丁點都不教。從她三歲開始,就喜歡拿著筆亂畫,在紙上怎麼畫我都不管,在牆上怎麼畫我也不管。除了有一次她拿著迪奧的口紅在門上亂畫我才訓斥她。我不管的意思是不限制她怎麼畫。愛怎麼畫怎麼畫。她在國內外都上過幼兒園。我看她和其他小朋友們的畫貼在牆上。其他小朋友的畫大多規規矩矩,乾淨整潔。她的畫,亂七八糟,隨心所欲。我心裡暗笑,這樣才好。那些規規矩矩畫面乾淨的孩子,未來有絕大多數都不會畫畫了。

因為我年少的時候博覽群書,我從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一個原理,兒童不適合學習成年人那一套觀察世界和表現世界的繪畫方法。其它高贊答案已經說的透徹了。

我在成長過程中,見過兩個反面事例。我爸有兩個同學,都是中學美術老師,他們從自己兒子很小的時候就一路用心良苦地培養他們畫畫,並時常拿他們畫的畫跟親戚朋友炫耀。結果呢?這兩個小孩長大了都沒有走上美術道路,且找的工作都和美術毫無關係。畫的畫,也泯然眾人。你說,這有迪奧意思?

等我女兒大了,想走美術道路,我再教。不想走,就隨她。我老婆有時會問我:「你希望我們孩子以後幹什麼職業?」我說:「這不應該由我們決定。讓她做她喜歡的工作,最好也是她擅長的工作。而她擅長什麼,需要她隨著時間慢慢自己發現,自己培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