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日本人民赤軍在2005年時推出了新一代的05式頭盔,替代了服役已有半個世紀的55式鋼盔,也標誌著人民赤軍正式邁入凱夫拉頭盔時代,東日本成為東亞地區倒數第二個淘汰金屬頭盔的國家。(倒數第一是北朝鮮)

1948年7月15日,日本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宣告建國,日本共產黨在駐日蘇軍的支援下開始著手創建人民赤軍,剛開始組建的人民赤軍在被服用具方面極其混亂,基本上是蘇日混搭風,經常能看見赤軍軍官身穿改用了蘇式簡章的舊日本昭五式軍服再搭配一頂蘇聯大檐帽、士兵身穿蘇聯m35軍大衣,卻戴著舊日本的九零式鋼盔,甚至也有赤軍高級軍官穿著蘇聯的m43軍服,但戴著別了紅星的舊日本軍隊野戰帽。一直到日本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赤軍的軍服才開始逐步穩定下來,到了戰爭結束時已經基本確定了下來:常服以舊日本陸軍的九八式軍服為基礎,顏色改成棕綠色,改用蘇式領章:而禮服以蘇聯的m35軍服為基礎,沿用蘇式肩章,同時顏色有所加深;在正式場合戴蘇式大檐帽,一般情況下戴改良標上了紅星的舊日本陸軍野戰帽。

在鋼盔方面,赤軍自打建立時起,就一直使用舊日本軍隊遺留的九零式、九八式鋼盔(日本解放戰爭期間有一小部分赤軍士兵使用蘇聯ssh40鋼盔的記錄,但應該是向蘇聯志願者借的,戰鬥結束後又還給了蘇聯人)。說實話赤軍對這兩款鋼盔不怎麼滿意,像九零式鋼盔是碳素鋼製造的,防禦能力太差,內襯設計也不良;而九八式鋼盔的防禦力雖然跟同時期的歐美產品已在同一水平線上,但重量卻有3公斤之多,並且數量太少,舊日本軍隊只配發給機槍組或是部分炮兵、空軍防空單位等訓練成本較高的單位,流轉到赤軍手上並保存到戰爭結束後的已是非常稀少。 不過赤軍剛剛建立時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鋼盔的問題實在是不值一提,更何況還有相當多的士兵壓根就沒有鋼盔可用,所以直到戰爭結束,赤軍依舊是裝備九零、九八式這兩款鋼盔。

日本人自己都不大看得起九零式鋼盔

到了1954年,蘇聯顧問團建議赤軍統一鋼盔制式,由於九零式、九八式鋼盔系舊日本軍隊的制式鋼盔,且已經成為軍國主義的象徵,所以不應再使用;而為了減小東日本老百姓對蘇聯佔領軍的抵觸情緒,不讓赤軍看起來像是蘇聯的僕從軍隊,蘇聯顧問團也不建議赤軍採用蘇聯的ssh40鋼盔,所以蘇聯人希望赤軍自己研發一款具備「社會主義日本」特色的鋼盔。

蘇聯人不希望赤軍直接使用ssh40鋼盔,怕引起東日本老百姓的反感

東日本國防部將這一問題扔給了人民赤軍總後勤部,當時的總後勤部正忙於修復戰時受損裝備和轉業軍人的安置工作,光是跟地方黨委商量人員分配問題就已經讓很多幹部心力交瘁了,哪有什麼多餘的功夫去研發一款具備「社會主義日本」特色的鋼盔。但上頭的命令不得不執行,最後總後勤部委託一個計劃前往東歐各國進行友好訪問的代表團,看看東歐各國有沒有什麼好鋼盔,如果有的話就弄些樣品回來。

結果代表團到了東歐才發現東歐各國軍隊基本上都是佩戴蘇聯的ssh40鋼盔或者繳獲納粹德國的m35/40/42系列鋼盔,羅馬尼亞的m39鋼盔和波蘭的wz31鋼盔可謂別具一格,但代表團不喜歡它們的外型。保加利亞的m51鋼盔倒是引起了代表團的興趣,但照片發到國內後總後勤部的一些軍官認為太像義大利的m33鋼盔了,而m33鋼盔是義大利法西斯主義的象徵(亦有文章指出是時任赤軍副總參謀長的辻政信將軍說:「偉大的赤軍怎麼能佩戴義大利這種戰鬥力末流軍隊的鋼盔呢?」才否決了引進m51鋼盔的提案)直到訪問東德時代表團才看上一款比較鐘意的鋼盔,那就是東德的m54鋼盔。

波蘭和羅馬尼亞的鋼盔沒有引起東日本代表團的興趣

保加利亞的m51鋼盔跟義大利的m33鋼盔太像了,所以赤軍沒有引進

m54鋼盔的淵源可追溯到二戰期間,早在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之時,納粹德國的帝國研究院下屬鋼鐵特別研究分院便著手進行有關鋼盔防護性能的研究,該機構結合多種輕武器彈道分析結果小批量生產了一批新式鋼盔供納粹軍隊進行測試。這一小批新型鋼盔共有四種型號,分別命名為A、B、BⅡ和C型,但希特勒最終取消了新型鋼盔的生產計劃,只有少量B和BⅡ型鋼盔被秘密生產出來並參加了柏林戰役,值得一提的是後來B和BⅡ型鋼盔被東德人民軍所採用,被命名為m56鋼盔。

東德的m56鋼盔享譽全球

1950年,蘇聯著手組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家人民軍前身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人民警察部隊。人民警察部隊最開始裝備的是基於二戰中德國陸軍兵器部研製的A型鋼盔,形似納粹德軍裝備的M35/40/42系列鋼盔,東德將其命名為m54鋼盔。赤軍代表團很快就被m54鋼盔所吸引,加上相似的背景歷史,東德和東日頗有一種難兄難弟之感,所以這兩國人民在冥冥之中總有種特殊的感情(西德和西日亦是同樣的道理),東德方面慷慨地表示:「如果日本同志需要的話,我們願意出讓m54鋼盔的生產圖紙及相關資料並且不收取任何專利費,還願意免費生產一批供日本同志應急。」雙方一拍即合,代表團發電報將此事報告給國內,赤軍總後勤部在看來m54鋼盔的部分資料和照片後也同意的這樁送上門的好事。

由於m54鋼盔的外形還是有些類似於納粹德國的M35/40/42系列鋼盔,蘇聯顧問團開始的時候也有一些異議,但是赤軍總後勤部立馬指出二者的不同之處,並且說黃種人佩戴m54鋼盔絕對不會讓別人聯想到納粹,蘇聯顧問團最終也被說服。

東日本人民赤軍裝備的55式鋼盔

1955年4月,東德免費援助的m54鋼盔抵達東日本(500頂左右),很快便分發給部隊測試,基層士兵表示對這款有著日耳曼血統的鋼盔非常滿意,赤軍總後勤部立即著手仿製工作,在當年的9月,第一批東日版m54鋼盔下線,國產化後的m54鋼盔被命名為55式鋼盔(日語為「鐵帽」),這裡有一個插曲就是次年東德人民軍就改用了性能更好的m56鋼盔(也就是納粹德國鋼鐵特別研究分院設計的B和BⅡ型鋼盔),赤軍某些軍官建議向東德引進m56鋼盔,但55式鋼盔的生產剛剛才穩定下來,總後勤部不太想又大費一般周折仿製一款新鋼盔,這樣的話生產線又要進行調整,而部分出身舊日本軍隊的高級將領比較輕視鋼盔這一裝備,認為現有的55式鋼盔已經夠用了,軍工部門應該把精力放在仿製火炮、坦克這些重武器上,所以引進m56鋼盔的計劃就這麼被否決了。

此後55式鋼盔便成為人民赤軍的標準裝備,甚至成為人民赤軍的象徵,可笑的是55式鋼盔的原型——m54鋼盔在原產國東德僅僅服役了很短的時間就被m56鋼盔給替代了,生產量也極其有限,而55式鋼盔卻大行其道,在冷戰時期大量出口第三世界國家,導致一些人以為55式鋼盔是東日本自行設計生產的,甚至一度成為東日本設計的代名詞。不過自90年代後,世界各國紛紛研發了凱夫拉頭盔以替代鋼盔,東日本赤軍也未能免俗,最終在中國的援助下於2005年推出了自己的凱夫拉頭盔,雖然赤軍已經將05式頭盔列為了制式裝備,但因55式鋼盔的保有量巨大,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依然可以看見赤軍軍人佩戴這55式鋼盔出現在新聞報告當中。

55式鋼盔的原型——東德m54鋼盔,二者除了生產地點外幾乎沒什麼區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