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SpaceX官方推特首次公開一段「測試整流罩回收」視頻,原本這些都是保密信息。

視頻封面

這段視頻來自——2018下半年SpaceX頻繁派出的測試任務:在太平洋海域多次進行了整流罩回收測試。

直升機、整流罩、網捕船,構成追逐遊戲:一架黑鷹直升機在4500米空中拋出半個整流罩,網捕船高速追逐,試圖網捕整流罩。

結果一步之遙,只差一點點。但就是差那麼一點點,也是回收失敗。遺憾是吧。

  • 問題來了,為啥SpaceX要拚命嘗試回收整流罩?

要知道,半個整流罩造價就是300萬美元!SpaceX目前使用的獵鷹9號火箭2.0版整流罩,總成本高達600萬美元,差不多相當於整個發射成本的1/10。

所謂整流罩,就是運載火箭最前端的那部分,因為需要穿過大氣層,為了保護衛星/航天器免受高溫和電磁強輻射,所以在外層套上一種保護罩。你可以理解為火箭頭盔。

而全球航天界歷來都把整流罩當成一次性消耗品——當它在太空展開,露出太空巴士和航天器,隨後會墜入大氣層,多半沒燒毀的殘骸,幸運的就墜入海洋里,不幸的就砸到花花草草,甚至房屋人畜。

各國也不是沒腦子不想安全回收,只是回收技術太高難,各種成本太高昂,遠比砸到房屋人畜,花花草草賠的錢要多得多。所以呢,最簡單粗暴地處理:把整流罩變成一次性太空垃圾和危險品,也就見怪不怪了。

直到馬斯克和SpaceX表示不服。就像火箭回收那樣,非要闖出一條路不可。

於是就有了一套全球首創的整流罩回收系統——

自帶輔助推進器、降落傘的整流罩從天而降,與此同時,在降落海域部署一艘裝備超大網、高速行駛的網捕船(昵稱史蒂文先生),試圖做到上下呼應,同步到位,恰到好處,一網兜住昂貴的整流罩,哪怕就是半個也好。

但事實很殘酷。

整流罩從天而降,最高降速高達8倍音速,即使有降落傘減速和小型推進器調整方向,最大限度地降低墜落速度以及儘可能調整飛行方向,但還會受到高空複雜氣流的影響。

與此同時,還得讓網捕船跑得快,「史蒂文先生」最高時速可達30節(55.56公里/小時),對於大型運輸船來說,已經相當快了。

網還要足夠大,升級後的大網已經超過2000平方米,比此前擴大了4倍,但在茫茫大海中,要想網到從天而降的半個整流罩,就像大海撈針。

這種天地大配合的回收模式,只有兩種結果:

最佳回收方式——就像打棒球那樣,精準網捕回收。

次級回收方式——錯過網捕,受控海上濺落,再打撈整流罩。這需要整流罩具備超強的抗壓、防水能力,尤其海水浸泡也無害。但難上加難。

實際情況是,2018上半年最好成績:5月發射銥星任務時,網捕船僅距從天而降的整流罩50米。

2018下半年進行多次測試回收和發射回收,結果無一例外沒有兜住。去年2月,馬斯克曾樂觀估計,需要半年時間才能搞定,事實證明還是太樂觀了。

今天,SpaceX首次公開了原本都是保密的視頻,是啥心態,這是為啥?

就像當初火箭著陸時刻不停爆炸、不斷失敗的視頻一樣,後來混剪精彩片段,SpaceX拿出來公佈於眾,自黑模式下流露好心態。

只有敢於正視失敗,才能不斷創新,笑到最後。

所以呢,很可能是這樣——要麼SpaceX已經掌握「次級回收方式」,攻克了整流罩抗擠壓、防海水的技術難關;要麼不再搞這套回收模式了,轉而主攻摒棄整流罩的迷你版BFR。

不管怎樣,保持好心態,微笑曲線讓SpaceX變得更強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