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唐明皇少時見韋氏亂朝,三思專權,遂起兵謀之,即皇帝位,把五個兄弟皆封爲王,傳到民間,把五王又稱五帝。

有一日,唐玄宗坐朝問事,有大臣奏報:東南蠻荒之地,人稱“無諸國”,有閩人邦鍾,乘黃巢造反之期,率閩地“十八洞”(福清有“宋仔洞、蝙蝠洞”)蠻兵五萬餘衆,向天朝侵犯。明皇大怒,親率大軍30萬向無諸進攻。一路上,“五帝”同乘一大車,共商攻敵良策,用30匹駿馬拉動行程。

唐玄宗

閩人聞警,於各險要地段,遍設烽火臺,點孔明燈,傳遞呼應。後來演變成在福州地區每到八月十五,均以瓦片砌成小塔,塔內燃燒柴草,火花濃煙飛向天空。同時,放鞭炮,燃放孔明燈。

燃放孔明燈

閩地百姓多信奉觀音菩薩,因此閩地遍佈觀音堂,而大兵所到,勢爲破竹,所到之處,官兵們爲奉承“五王”,便大拆觀音堂,利用那些材料,建成了“五王廟”,後人把他改爲“五帝廟”。所以福清民間有句俗話:“拆觀音堂建五帝廟。”意思是同是廟宇,何必興此敗彼?

經過大規模征戰,無諸兵全數犧牲,而官兵則捷報頻頻。他們全面征服之後,五王怕無諸東山再起,又行叛亂,便在凱旋之時,留下大量兵卒,就地駐防。此時無諸的男丁幾乎覆歿,剩下的全是婦女幼兒,而駐防官兵又全是男人,所見的均是孤男寡女。將領們爲了給當地駐兵一個犒勞,便下令官兵可以與當地女人配成夫妻。可是當地婦女想到自己的丈夫因這場戰爭被官兵毀滅,以致家徒四壁,骨肉分離,怎麼願意與官兵成親,她們把他恨之入骨,根本不肯就範。官兵們遂想一計策,把十八至四十歲的婦女全部抓起,並把她們綁上,用一塊花布矇住頭上,遮住兩眼,每人用一線繩子結在腳下。讓所有兵丁各執一繩,上山對號配對,不管老少,只要繩子牽上,就要拉回家中成親。任何人不得更換。後來,她們都把男人稱爲“唐部人”,因爲他們是唐朝部隊的人。把女人稱爲“諸娘人”,因爲她們是無諸國的女人。在牽繩配對時,因爲女人頭上都用花布蓋住,大家都互不看見面容,有的男女牽到的是老婦女,他便稱“老婆”,相反,有的女人被老兵牽出,便稱“老公”。後來把蒙在頭上的花布改爲紅布,結婚時,女的仍傳統蓋上,稱爲“蓋頭羅”,把腳下的繩子,改稱爲“紅線系腳”,故有了“五百年前天註定,月老仙師系紅繩”的說法。

據說在這次活動中,全部官兵配對,哪有那麼多的房子做新房?所以,當男兵們在混亂的繩子中找到女人,不管是老是幼,抱起就跑,跑到附近的山洞裏去親熱,後來人們把新房便稱爲“洞房”。

由於他們的配對是強硬的,所以突然被陌生人抱去便大打大罵,甚至拳打腳踢,男人得到新歡,當然不會還手,後來對婚姻中的男女挑逗性打鬧,人們都說“打是親,罵是愛。”

當時準備配對成親的女人不服,均被用腳鐐手銬。到今天演變成,女人結婚時都戴上金鍊、手鐲或腳鐲,還有帶響鈴的,她們戴上後走出一步,都能叮噹作響,人們都稱“環佩叮噹”或叫“響噹噹”,意思是“很利索”或“很有本事”的人。

時間很快地過去,他們都有了後代,至今我們福清還是把他們的孩子叫“唐部仔”,把女孩叫“諸娘仔”。這個故事是林光樞先生聽他清代秀才的父親說的。他還說,你若不信,可以問“古早”的老人,他們都知道閩人的祖宗都是中原河洛人。這個故事也證實了我們福建人多數是原於中原的。

(來源:微信公衆號“玉融逸聞”·鄭兆福)

發現更多精彩

關注公衆號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