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很苦是人盡皆知,但是卻是一味很好的葯,相傳,在四川的石柱縣有一座山,叫鳳凰山,山上有位醫生種了很多草藥,請了一個姓黃的小工打理他們家的草藥園,這位醫生的名聲傳到村外,經常有人請他看病。

有一天醫生又出門給人看病了,但是他女兒得了一種怪病,又拉又吐,身體都快瘦成皮包骨了,但是她父親久久沒有回來,請村裡的醫生也沒用,家裡快急死了,這個姓黃的小工想起上次喉嚨疼拿一片綠色小花的葉子嚼了一下就好了,小工看著家裡的寶貝女兒難受,就偷偷煮了一碗這個植物根的湯汁,竟然好了。

醫生回來知道後,說我女兒得的是腸胃濕熱,要清熱燥濕的草藥才行,所以這綠色小花的植物有清熱燥濕的功效。為了感激這個小工,醫生就把這小植物命名為黃連了。

在《蜀本草》中記載黃連和牛膝不能同用,在《本草綱目》關於黃連的記載是:它大苦大寒,可以降火燥濕,吃到病好一半為止,不可久服,藥性有些猛。《神農本草經》中說黃連味苦性寒,主要治眼睛痛,對抗體內熱氣,有明目的功效,肚子痛有拉肚子的情況也行,或者婦女陰中有腫痛,也有比較好的效果。

《名醫別錄》中也有關於黃連的記載,主治長時間拉肚子,可以止渴,調理腸胃,有益於膽,還能治療口瘡。《藥性論》中說黃連不可以和白僵蠶、豬肉、冷水一起,有殺小兒體內疳蟲的功效,治眼痛,去熱毒。

有一方劑效果綜合,可以治三焦積熱,叫三黃丸,三黃就是指黃連黃芩和大黃,將這三黃研磨成末,加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30丸用溫水服下,如果臟腑壅實,則多加幾丸。


1.清熱燥濕:本品體陰質燥,至苦極寒,為清熱燥濕之要葯。能除濕熱,消壅滯,厚腸胃,瀉濕火,除鬱蒸。用於:①濕熱證:濕熱內阻,氣機不舒,而見脘腹痞悶,煩悶惡吐者,用本品燥濕清熱,運脾和中,常與溫中益氣,運脾燥濕之乾薑、半夏、人蔘、白朮配伍。若心下痞,按之濡,便燥者,與大黃合用,如《傷寒論》大黃黃連瀉心湯。若暑濕偏盛而身熱汗出,腹滿欲吐者,伍半夏、厚朴、石菖蒲,共奏寬中行氣,燥濕祛暑,滌痰寧心之功。②暑溫:暑濕內郁而致心煩口渴、身熱無汗者,用此清熱祛暑、燥濕和中,常與厚朴、香薷、扁豆、甘草合用,如《類證活人書》黃連香薷飲。③痢疾:濕熱壅滯、消化失常、里急後重、下痢者,用此燥濕勝熱,常與辛香行氣的木香合用,如《兵部手集》香連丸;若見惡寒發熱者,與發表解肌的葛根配伍,如《傷寒論》葛根芩連湯。若脾受濕氣,下痢不止者,與吳萸、白芍合用,如《局方》戊已丸。④嘔吐:熱結胃中而致嘔吐噁心者,用之清熱降逆、和中止嘔,常與乾薑、半夏合用,若脾胃虛寒而嘔吐酸水者,與益氣健脾之人蔘、白朮、甘草合用。⑤痞證:濕熱蘊結而胸悶痞滿者,用之清熱導滯,消痞除濕,常與半夏、生薑、黃芩伍用。⑥結胸證:痰火互結而心下痞鞭,按之痛者,與半夏、瓜蔞合用,如《傷寒論》小陷胸湯。2.清熱瀉火:本品苦以降陽,寒以勝熱,氣味俱厚,清上瀉下,直折火勢,能清肺熱,瀉心火,滌血熱,除濕火。用於:①不寐:心火亢盛所致煩燥不眠,用之清心瀉火,與重墜安神的硃砂同用,若餘熱未盡,心煩不眠,與雞子黃、阿膠配伍。若心腎不交,怔忡無寐者,與肉桂合用,如《四科簡教方》交泰丸。②牙痛:胃有積熱而致上下牙痛者,常與升麻、石膏、丹皮、生地合用。③吐血、衄血:火熱內熾,血越經竅上溢者,用此清熱涼血,與清熱瀉火之黃芩、大黃合用,上清亢盛之火、下抽釜底之薪,共奏涼血止血之功。④目赤:肝火上炎所致目赤澀痛,用之清肝明目。⑤消渴證:胃熱熾盛所致大渴引飲,借其清熱瀉火之力治渴。3.解毒療瘡:本品性寒苦勝,入心脾、走血分,能瀉心脾之火,解一切瘡癤火毒,燥脾濕、消膚腫,以療陽證瘡癰,內服外用,皆可取效。如用黃連、檳榔為末,以雞子清調擦治癰疽腫毒;用本品煎酒,時含呷之,治口舌生瘡;以此同蘆薈為末,蜜湯服,治小兒口疳;用此與冬桑葉煎湯薰洗,再用黃連浸雞子白,滴眼,治目赤腫痛。用法、用量:生用清心火和大腸火,薑汁炒瀉胃火,拌吳萸炒或豬膽汁炒,清泄肝膽實火,酒炒治上焦火。內服:6~10克,大劑量可用至15克。外用:研末調敷,煎水洗或浸汁滴眼。使用注意:1.陰虛煩燥,脾虛泄瀉,五更腎瀉,產後血虛,痘疹氣虛作泄,當慎用或忌用。2.本品稟性純陰,大苦大寒,服用過多,偏性為害。若清泄為用,反而心火偏盛,虛火妄投,反傷中氣,燥濕久用,胃陰耗損,生氣漸滅。


謝請回答,黃連大苦大寒,有清熱燥濕,瀉心和肝解毒,用於多種濕熱證。用於熱病,高熱煩躁,神昏譫語等。用於熱毒癰腫,濕熱瘡瘸等。


小心配伍,單味傷脾敗血耗氣。


少食有益人體,久服傷脾胃,損正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