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應當是一首描寫歸鄉畫面的詩,詩人騎在馬上,幻想自己回到家鄉,回到從前。

一揮鞭

用「揮鞭」這個動作描寫,渲染出一個成語「歸心似箭」,因為心急,所以「揮鞭」,所以這一句其實寫得想快點回家快點見到親人的急迫心情。

蹄聲便成為永不回頭的山色

重要的「永不回頭」四字,彷彿是指無怨無悔地放下一切,或是名利羈絆,或是世事紛雜,或是絢彩生活, 「蹄聲」把美麗的「山色」都拋在後面,而且「永不回頭」,是的,與回家相比,與親人相比,所有山色美景都不值一提。

與千山並轡而行

這一句說的是路途遙遠,前面景色壯闊,如詩詞中的「萬水千山」、「千山暮雪」、「月冷千山」,如果說前一句指的是身後,那麼這一句指的是眼前,襯托出遊子的暢然豪情。

我的馬兒,邊走邊嚼著風景

「嚼」字很美,美到讓所有風景都是家鄉的前綴,我覽過風景輪廓,馬兒將其嚼碎,風景是碎的,是漸漸消失的,而回家的路是真實的,完整的,確切地說,作者眼裡沒有風景,只有回家。

且將路旁三朵茱萸 踢成五朵

茱萸,詩詞中常見,暗指季節為秋天,更是指思鄉情懷。偶爾也指閑居生活。三五也是詩詞常用語,在這首詩里借用其數量不多之意,作者將其分開而寫,更更顯得倍有創意,同時也是詩意盎然。

賓士呵,速力在蹄下咆哮

速力一詞我沒有查到,不過應當指的是馬兒飛奔的速度和力量,咆哮一詞原本就是形容聲音,在此處借代為馬蹄之聲。一是勾勒馬兒疾速奔跑,二也是襯托周圍環境的寂靜,三也可能是襯托自己耳邊只能聽到馬蹄聲聲。因為馬蹄盡處是故鄉。

我仰望自己於天涯

結構極其曼妙,先用仰詞一詞來確定回鄉的正確,然後轉為望向天空,後面筆鋒一轉,其真實意思就是我從「天涯」趕回故鄉。真正的結構是,我從天涯而回,望向天空。但這一句顯然沒有原句更富有「詩家語」

管它五朵或三朵

這裡的五朵或三朵,不是茱萸,而是白雲。但作者偏偏省略了白雲二字,讓此句和前面那一句交錯開來,營造出虛實迷離的氛圍,更妙的是,哪怕理解成茱萸也可以。而所謂的「管它」,不還是在說,相比回家而言,藍天白雲又有什麼好流連的。

我僅是敲過的鐘聲,實在懶得回首去探問

小可認為,這個鐘指的並不是暮鼓晨鐘的鐘,因為裡面的禪意與本詩不符,應當是普通的鐘聲,近於寒山寺里的夜半鐘聲。僅僅是表示時間,其實這一句還是急切心情,賴得停下腳步去問現在何年何月,幾日幾時。

誰是那眼中的落塵

落塵就是歸心

眼中落塵,不就是眼淚么?偏要說得如此含蓄,真真讓人心傷。

正所謂

眼底落塵誰問,落塵只是歸心。


誠邀!

一揮鞭

蹄聲便成為永不回頭的山色

與千山並轡而行

我的馬兒

邊走邊嚼著風景

且將路旁三朵茱萸

踢成五朵

賓士呵

速力在蹄下咆哮

我仰望自己於天涯

管它五朵或三朵

我僅是敲過的鐘聲

實在懶得回首去探問

誰是那眼中的落塵

落塵就是歸心

這首就是洛夫的《鞭之外》,是描寫的對故鄉的深沉思念。俗話說,知人論世。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一定要先弄清楚作者的基本情況,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詩歌。

在中國當代詩歌史上,洛夫的貢獻是巨大的。他是當代用漢語寫作的詩人中最具代表性的詩人之一,在台灣,他和余光中齊名,是代表最高水平的詩人。同時,他也是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人,曾被詩壇譽為「詩魔」。

洛夫的詩由繁複趨於簡潔,由激動趨於靜觀,師承古典而落實生活,成熟之藝術已臻虛實相生,動靜皆宜之境地。他的詩直探萬物之本質,窮究生命之意義,他的代表作《石室之死亡》《漂木》已成為中國詩歌具有標誌性意義的作品。

而這首《鞭之外》其實直指一個客居他鄉的遊子對故鄉深刻的愛:鞭也好,馬也罷,管它路邊的茱萸。只要能夠回到自己的故鄉,三朵五朵,又怎樣?

抒發了一種遊子渴望回到故鄉的羈旅之愁,和對故鄉深沉而又熱烈的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