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楊棟樑在《日本學刊》2018年第6期發表的《皇權與明治維新》(全文約1.7萬字)。

學者介紹:

楊棟樑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

據中國正史記載,公元前1世紀漢武帝滅衛氏朝鮮設漢四郡後,已知“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爲百餘國”。公元5世紀倭五王統治時期,日本形成名爲“大和”的統一國家,當時的“倭王”即後來所稱的天皇,集政權和神權於一身的世襲天皇成爲國家最高統治者。至7世紀初,日本統治者已對外宣稱 “日出處天子”或 “東天皇”。公元8—12世紀,由於全盤引入中國唐代的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日本古代天皇制國家的發展進入全盛期。

豐臣秀吉

1182—1602年,日本處於鎌倉、室町幕府及織豐政權相繼掌權的武家時代,天皇和朝廷猶存,但已大權旁落。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羣雄爭霸再起,結果德川家康在1600年的關原決戰中率領東部聯軍打敗擁戴秀吉嗣子秀賴的西部聯軍,1603年受封 “徵夷大將軍”,在江戶開設幕府,開始在全國行使最高軍政統治權。

德川幕府是日本400餘年來武家政治的集大成者,其獨裁統治的成立,一方面依靠本身擁有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另一方面則是通過“法度”強制的制度安排。1615年剿滅豐臣氏反抗勢力後迅即頒佈的《武家諸法度》和《禁中及公家諸法度》,意味着幕府統治的制度框架已經形成。

江戶城

《武家諸法度》是一項規制地方政權行爲規範的法律制度,共13條,主要內容是:地方藩國須經文備武,治不忘亂;參覲交替,服飾出行嚴守規定;厲行節約,不可羣飲逸遊;不可藏匿不法之徒;不可介入其他藩國事務;不得與其他藩國結盟或聯姻。此後,《武家諸法度》屢經修改,1683年追加的一條規定是“萬事應江戶之法度”。以效忠將軍、嚴守幕府“法度”爲前提,藩國享有領內司法、財政、農業、軍事、教育等事務的自治權,藩主“在自己的藩國內行使着類似將軍的權力”,而“原則上太閣或將軍不能直接介入大名領地內的大名與領民事務”。由此,幕府與藩國相互認可權力和義務,形成了穩定的幕藩統治體制。

與以往的武家政權一樣,出於降低統治成本的考慮,德川幕府保留了天皇及其小朝廷,天皇表面上依然高坐神壇並掌握包括冊封幕府將軍的封官敘位權力,實際上既不能幹政,也不能對社會施加影響。幕府爲天皇及其小朝廷量身定製的《禁中及公家諸法度》共17條,第1條即規定天皇日常生活的“本業”爲“天子諸藝能之事,第一乃御學問,不學則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有之也”。其他條目則規定了皇族親王和朝廷大臣的位階、座次、禮服式樣,各級文武官員的任免資格和程序,以及其他下屬門人及僧官的任用、位次,朝廷官員的處罰等。除此之外,幕府於1600年關原之戰後便設立了京都所司代(幕府駐京都的代表),1603 年又在朝廷中設立了盟誓效忠幕府、朝廷之事無論大小均向幕府如實稟報並徵詢意見的“武家傳奏”官,將天皇爲首的朝廷置於嚴密的監控之下。

皇權旁落與幕府的專橫,可以從如下三起事件中窺知一斑。一是德川家康介入皇家事務。1598年8月,深得朝廷信賴的豐臣秀吉暴斃。10月,27歲的後陽成天皇以身體不佳爲由,欲將皇位禪讓給皇弟智仁親王,前關白九條兼孝等朝廷重臣持有異議,於是“垂詢”德川家康意見。當時家康已懷爭霸天下之心,遂以天皇正值當年且已立皇長子爲儲之由,阻止了親豐臣氏的智仁親王繼位,由是開啓了 “讓位、踐祚、立太子等朝廷大事舉凡諮詢幕府並待其奉答後決定之例”。二是幕府直接干預朝廷內部事務。1609年,朝廷官員與宮內女官淫亂事發,後陽成天皇盛怒之下欲將涉事人犯統統處死,德川家康接受“垂詢”後,爲彰顯幕府權威,竟將人犯一律流放了事,威嚴掃地的後陽成天皇“垂請”退位,而德川家康支吾搪塞,硬是拖了近兩年時間方纔“允准”。三是幕府“匡正”天皇“擅爲”的紫衣事件。佛教傳入日本後,寺院成爲不容小覷的社會勢力,而規定寺院級別及其僧侶等級的權力一直掌握在“太陽神之子”天皇的手裏。爲了掣肘天皇的神權壟斷,幕府於1613年頒佈《敕許紫衣法度》,規定天皇敕許大德寺、妙心寺等八家寺院住持紫衣前須向幕府通報。1615年頒佈的《禁中及公家諸法度》,再次規定禁止紫衣濫授。但是,朝廷爲獲得寺院的財政支持,未向幕府通報便敕許了大德寺等寺院的十餘位高僧紫色袈裟。1627年,三代將軍德川家光爲了讓世人明白世俗權力高於神權,宣佈1613年之後的敕許無效,隨後又將牴觸幕府決定的大德寺澤庵宗彭、玉室宗珀和妙心寺東源、單傳等高僧驅離寺院流放。面對專橫跋扈的幕府,不堪其辱的後水尾天皇除了以禪位宣泄不滿外,已然無計可施。

德川家光

這樣,表面看由天皇和朝廷爲一方、以將軍和幕府爲另一方構成的二元政治體制,實際運行常態卻是將軍獨大和皇權被架空。由於現實中朝廷和幕府間存在完全不對稱的實力差距,兩者的相互容忍和利用反而變得容易,這種狀態至少一直維持到19世紀中葉的日本開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有引用、轉載,請註明出處。圖片來自網絡。實習編輯王振濤、高常凱整理)

關注我們吧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