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當代盧梭」發現了在觀看一檔娛樂辯論網綜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第三期辯題: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正方獲勝;第四期辯題:婚前我讓伴侶在房本上加上我的名字有錯嗎?反方獲勝。

第九期辯題:情侶吵架 到底應該誰錯誰道歉,還是男生先道歉?男生先道歉獲勝。

在第三期的辯論過程中,令人嘆息的是,每個人的思維都如此定勢,全場嘉賓、觀眾、乃至辯手都默許了本題的前提假設:爸爸負責賺錢養家, 並且不對孩子教育負責,媽媽則是因為承擔了100%的教育任務而心生怨憤,在這樣的前提下,爸爸是不要拿出12小時陪孩子。

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低於12小時,就被取消爸爸稱號(並且還是在男性在外賺錢的前提下)。最終這項提案被通過,看看,我們社會的男性壓力多大啊,在外需要賺錢應付領導,在內需要在婚前讓伴侶在我的房本上加上我的名字,婚後又要每周繼續拿出時間陪孩子(按照第三期、第四期的投票結果看,作者認為這樣的結果無關乎辯手們的辯論邏輯和感染力,因為早在辯題呈現時,觀戰內心早已明確答案,這種選擇是日積月累,根深蒂固的,絕不會因眼淚和唾沫而動搖絲毫。)

這一辯題的通過,也一定程度反映了,全職媽媽或者那些喪偶式育兒的媽媽們,對「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範式化的厭惡。(參考閱讀:探究核心家庭中的男女分工), 支持方無非是圍繞在男性發揮家庭經濟支柱作用的同時,請同時承擔家庭的責任。反對方辯論則圍繞陪伴的質量、外出務工不易等打擂。設想一下,如果作者提出,認同正方,爸爸全職帶孩子(遠大於12小時,質量數量都指數上升),又到底有多少人能接受呢?

「吃軟飯」、」沒出息「顯然這些都是對全職爸爸可以預見的抨擊。因而,這道題背後的潛台詞是:男性應該同時承擔應該賺錢,並且帶孩子。這樣的高要求、高期待是不是對大多數青年男性不公平呢。既然我們反對100%的男主外女主內,為什麼不能爸爸和媽媽平起平坐,或者分工合作呢。今天給爸爸去掉30%的家庭經濟責任,媽媽拿出30%的家庭教育責任,兩者互換。這樣的家庭分工是不是才更加高效且和諧呢?這樣,爸爸的壓力小了,媽媽的煩惱少了,孩子的父母陪伴、汲取的性格更均衡了。
(圖片截圖和數據統計來自知乎2018.10.28,08:31 GMT+1,侵刪)

當然這裡作者需要區分出「全職爸爸」與「吃軟飯」兩個詞條。全職爸爸,是指那些100%投入自己的精力照顧家庭、教育孩子,維繫家庭秩序的男性。既然說全職,全部職業,必定是把家庭內部的實物當做了自己的工作,既是家庭發展規劃的CEO,也是家庭瑣事的執行者。而非指整日遊手好閒、躺著等另外一半按月發放生活費的人。請注意知乎上關於這兩個話題的關注度、瀏覽量的差異,作者這裡討論的是全職爸爸。

而作者在瑞士留學,輸配電系統的教授便是一位傑出的職業女性,她學術成績斐然,她的論文僅2018年8個月的引用量就超過了600次。通過與這位女教授的聊天,我們了解到她工作上的成就離不開她丈夫的家庭支持。她和丈夫感情非常融洽,他們共同撫育三個孩子,在她去密西根求學科研期間,她丈夫作為一個「全職爸爸」,承擔了大部分的家庭事務。顯然,這樣的家庭分工合作也是非常合理。 )
(圖片來源:愛奇藝,奇葩說第五季第三期,侵刪)

在傳統的社會形態里,男性應當發揮自己的工具性(比如賺錢),而女性也應該發揮自己的表達性(比如情感的表達、教育孩子)。但其實,不論男女,都具有這樣兩項功能,只是被社會的默認選擇壓抑了其中一項,為什麼不從這樣的範式化里解脫出來,做出一些嘗試和改變呢。男女的生理差異客觀存在,但男女的功能性則不受其影響,功能性認同絕不應該固化、單一化。

(連載中) 下一期,談第四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