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皈依聖眾並非在自身之外,而是本然具足於自心。此即究竟的皈依。

皈依

前行修法之「內」加行,是以修法道之入門,也就是皈依的法教,來做開端。

我們皈依的對象是誰?是三寶,也就是藏人所稱的「三個難得且無上者」,分別為佛、法、僧三者。認識三寶之珍貴是重要的。

三寶第一為佛陀。佛陀的功德以三身來展現:法身①或究竟身,報身②或樂受身,化身③或示現身。法身以五智為表象: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覺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五智顯現為五方佛部④的報身佛,恆時為其佛土的圓滿菩薩眷眾來轉法輪。報身佛化現為凡夫俗子肉眼可見的外相,稱為化身佛。釋迦牟尼佛便是化身佛的首要例子。

①法身,或稱實相身,《唯識論》解釋為「諸如來真凈法界」、「是一切法平等實性」,為成佛的空性層面。請看辭彙解釋 Dharmakaya。

② 報身,或稱受用身、樂受身,《唯識論》解釋為「諸如來三無數劫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恆常自受用廣大法樂」,乃成佛境界的智慧或明性層面,唯有高度證悟的菩薩得以見之。請看辭彙解釋Sambhogakaya。

③ 化身,或稱變化身,《唯識論》解釋為「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為成佛境界的起用層面,緣於悲心而來度化眾生,乃三身(法身、報身、化身)中唯一凡人可見者。請看辭彙解釋Nirmanakaya。

④五方佛部為:中央佛部或稱法部、東方金剛部、南方寶部、西方蓮花部、北方事業部,各部主尊為:大日如來、不動佛、寶生佛、阿彌陀佛、不空成就佛,各尊的相應智慧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覺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所對峙的五毒為:痴毒、嗔毒、慢毒、貪毒、疑毒,其相應的眾生為:畜生道、地獄道、天道、人道和餓鬼道、阿修羅道,相對五大為空大、地大、水大、火大、風大,相應五蘊為:色、受、想、行、識。以上根據邱陽創巴仁波切的開示。

三寶之二為佛法,乃佛陀為利有情眾生的智慧展現,以使眾生離於他們所深陷的痛苦與無明。

三寶之三為僧伽,包括所有修持佛陀證悟道之修行者。

三寶有「內」層的意義,即「三根本」:上師,為加持之根本;本尊⑤,為成就之根本;空行⑥,為證悟事業之根本。雖然名稱不同,但這三者與三寶並無分別。上師為佛,本尊為法,空行與護法為僧。就最深層的意義來說,法身為佛,報身為法,化身為僧。

⑤ 本尊,行者修持所依的對象,可為佛陀或菩薩等。請看辭彙解釋 Yidam deity。

⑥空行,字義為「行於天空者」,指的是女性的智慧本質。一般用來稱呼女性的本尊或護法(依其證悟境界的高低),也有不同層次的意義。請看辭彙解釋。

修持皈依時,觀想面前有皈依眾。我們不應認為所處的外在環境為凡俗或「不凈」的世界,而應視其為具足一切圓滿的清凈佛土⑦,包含黃金地、如意樹、甘露海和眾寶山。那裡的所有聲音,即使是小鳥的歌聲與樹葉的窸窣作響,都是咒音與對佛陀的稱頌。僅是嘗到如甘露之水,就能生起禪修之深境。

⑦ 這段所敘述的便是金剛乘特有的凈觀修持。

觀想佛土中央有一株無可計量的如意樹盛開綻放,以各種珍貴的物質做成:枝幹為珠寶,樹葉為黃金,花果為不同種類的寶石。在樹枝中間垂吊以珊瑚、珍珠、琥珀、綠松石等做成之華鬟,飾有微小的鈴鐺,其發出的清脆聲響皆為法音。

這株如意樹有一個主幹與四個枝幹。主幹上端有一個多種珠寶製成的寶座,由八隻無畏獅子所託。寶座上有一朵彩色蓮花,其上為日輪與月輪。月輪之上坐著根本上師——亦即我們自然生起最強烈信心的上師——他顯現為珍貴的蓮花生大師,坐在虹彩的光耀廣空之中,燦爛微笑,充滿智慧與慈悲。

其上虛空之中,從本初佛普賢王如來開始,直至蓮師,三傳承⑧的所有祖師上下依序排列。在其身邊則為我們具足信心之偉大上師,包括寧瑪、噶舉、薩迦、格魯四派者。

四大枝幹的前枝有釋迦牟尼佛,周圍乃賢劫一千零二尊佛⑨。釋迦牟尼佛身著三法衣⑩,具足成佛者尊聖而耀眼的三十二大人相與八十隨形好⑾,例如頂髻、手掌與足心的法輪印等。

四大枝幹的右枝有佛陀八大心子,亦即八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金剛手菩薩等⑿——以及一切大乘的菩薩眾。他們身著報身佛的五絲衣⒀、八寶飾⒁為莊嚴,各自站立,面向前,隨時準備利益眾生。

四大枝幹的左枝有小乘僧眾的尊貴僧團,領眾者為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與目犍連,並有十六羅漢、八大老宿⒂與一切小乘的僧眾,分別以不同的禪定姿勢坐著,手持乞缽與乞杖。

⑧「三傳承」分別為諸如來的心意傳承、持明者的征示傳承、凡俗者的聽聞傳承。

⑨ 賢劫千佛,在我們這個稱為「賢」的「劫」中,共會有一千零二尊佛陀來世示現成佛、釋迦牟尼佛為第四位,下一尊則是彌勒佛,稱之為「未來佛」。

⑩ 三法衣,佛陀所制、亦即袈裟,共有三種,聚眾時衣、上衣、中著衣。

⑾ 三十二大人相與八十隨形好,指的都是證悟成佛時在身上所顯現的各種莊嚴寶相。

⑿ 依據《般若理趣經》,八大菩薩分別為金剛手菩薩、觀自在(觀世音)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纔發心轉法輪菩薩、虛空庫菩薩、摧一切魔菩薩。若依《大妙金剛經》,則稍有不同:金剛手菩薩、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虛空藏菩薩、慈氏(彌勒)菩薩、觀自在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普賢菩薩。

⒀「五絲衣」分別為寶冠的垂飾緞帶、長圍巾、上身衣、下身裙、腰帶。

⒁ 「八寶飾」(八莊嚴)分別為寶冠、耳環、三條項鏈、臂環、手鐲、足環。

⒂ 老宿、上座、大弟子,音譯為「體毘履」或「悉替耶」(Sthavira),指小乘的重要僧眾。

四大枝幹的後枝有三乘的⒃所有經典,善妙排列在寶鑲佛龕上,經名朝向我們。它們自然發出梵文母音與子音之聲,以及《般若波羅蜜多》⒄與一切大乘經典之法教。這些經典象徵「所傳之法」,即所撰寫之法教,與「所悟之法」,即所證悟之功德性質。

在虛空周圍與枝幹之間,六部密續的嘿魯嘎⒅眾,以及勇父⒆、空行與護法眾如雲聚。男眾護法如貢波曼寧(Gonpo Maning)、雷丹(Lekden)、四臂大黑天、六臂大黑天、桑耶寺的守護神多傑雷巴(Dorje Lekpa)、羅睺羅(Rahula)等,臉朝外以除去我們修法的障礙。女眾護法如一發母(Ekajati)、長壽王母(Tseringma)等,臉朝內以避免加持與成就外漏。

上述一切本尊與上師充滿虛空,猶如蜂窩剛被開啟時群蜂湧出般密集。我們的觀想應十分清楚,觀想他們透明而生動,猶如虹光,閃耀著智慧、慈悲與大力。

⒃「三乘」分別為聲聞乘和緣覺(辟支佛)乘(前兩者總稱為「小乘」);以及菩薩乘,亦即「大乘」。佛法有時也被分為顯教(經續、因地乘、經言乘)與密教(密續、果地乘、真言乘、金剛乘、藏傳佛教),事實上,密教乃是大乘的最高法門。另外,現在少稱「小乘」,而多以「南傳佛教」來與「大乘」區別,以免落入語帶批評之嫌;「辭彙解釋」一章也說明,目前「聲聞乘」(Shravakayana)也用於稱呼「小乘」。而在此,為了忠於英文版及文字的本意,Hinayana仍然翻譯為「小乘」,Shravakayana則翻譯為「聲聞乘」。

⒄ 《般若波羅蜜多》佛經集結了佛陀對於空性智慧的開示,著名的《心經》便是其中的節選。

⒅ Heruka 有時翻譯成「飲血尊」。之後所提到的桑耶寺,為西藏第一座佛教寺廟,於蓮師在此弘法時所建。

⒆ 勇父,與「空行」相對,為男性的本尊或護法(依其證悟境界的高低)。

觀想自己站在皈依眾前,面向皈依眾。在我們右方為我們這一生的父親,左方為母親。在我們後面與身旁為六道眾生,前方則為我們視為敵怨的眾生。想像自己為領眾之首。面對皈依聖眾,帶領他們以身為敬一起頂禮,以語而誦皈依願文,以意而生對皈依眾之完全信心。

我們必須以大乘之大願來皈依,亦即不是為了此生而皈依,而是直至證悟為止。同時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令一切有情眾生同登佛果。

行者實際念誦如下:

南無!

直至我等皆證悟,

至心皈依三根本。

行者念誦皈依文並同時頂禮十萬次(在實修時,猶如本續所開示,我們在此念誦四句文,其中包括兩句發菩提心之願文)。

在每座修法結束時,觀想全體皈依聖眾發出智慧的光耀,碰觸自身與一切有情,清凈一切痛苦與障蔽,並令智慧生起於自心。接著,我等眾生像是被丟擲的石頭所驚動的一群飛鳥般飛向皈依聖眾,融入蓮師。傳承上師、本尊、空行、護法一一化光融入蓮師。此時蓮師變得更加光耀地坐於虛空中,是為光彩奪目的諸佛總集尊。最後,猶如彩虹消失於空中,蓮師融人明空之虛空中。於此狀態安住片刻。

如是空明之廣大其實就是自心本性。於此究竟離戲狀態之中安住,將可令行者了悟自心空性之本性即為法身;其表象,光明或智慧,即是報身;其示現,遍入一切之慈悲,即為化身。行者將可了悟,三寶皈依聖眾並非在自身之外,而是本然具足於自心。此即究竟的皈依。

在修持皈依時,如同在修持其他任何法門或事業一般,必須運用「三善法」。首先,做為準備,我們應該生起為利有情眾生而修法之願;其次,我們必須完全專註於修法本身;最終,我們應該迴向功德以利眾生。

在此,我們首先要思維自己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皈依,以此做為預備。至於修法的主軸,則以完全的專註、全然的信心來皈依佛、法、僧及上師、本尊、空行。「信心」的意義是,即使受苦於熱、寒,受困於疾病、不順心或其他痛苦,時刻皆只仰賴三寶與三根本。在任何情況下,即使可能危及性命,也絕不離棄他們。做到這種程度,我們的皈依已經真誠了。

當我們皈依了究竟證悟之佛陀,就不要再在天界的眾生、財神或大力之神、各種自然元素的力量、精靈鬼怪、星辰、山神等身上尋找皈依,因為他們都未超越輪迴。由於佛的塑像或畫像是佛陀色身之代表,行者必須對其恭敬(即使是一塊破碎的塑像),並將之放置於乾淨、較高之處。

當我們皈依了佛法,因佛法之根本在於利益他人之願,就應當捨棄對有情眾生的一切形式之暴力行為。而經文為佛法之支柱、且能引領證悟之道,因此行者絕對不可跨過書籍,甚至避免踩在任何有文字書寫的東西之上——即使只是一個字母——因為它可以成為佛陀名號的一部分⒇。不應隨意處理寫有東西的物品,或放於骯髒之處,而應將之置於高處。如果必須丟棄,應在乾淨的地方燒毀之。

⒇ 關於這一點,西方學生通常很難理解。無論是否為經書,只要踩到或跨過,便違犯了皈依戒。甚至應該避免踏到地上任何一處印有文字的東西或地點上。

當我們皈依了僧眾,就應該避免和見地、生活方式與佛法完全抵觸的人相處。行者對小乘僧眾之僧師與尼師,以及大乘僧眾之菩薩等,應具有恭敬心與信心。

簡言之,皈依的精要在於,無論人生境遇是好或壞,都對三寶等皈依聖眾具足完全信心。如果遇到愉快或善緣的情境,我們應該思維,那全然是來自三寶的仁慈與加持。我們應感謝並迴向快樂予一切有情,希望他們也能享有如是快樂。如果碰到艱困的情境,生病、失去所有、被人批評、遭受嘲弄等,我們應思維,在無量過去世中所作的惡行,原本會令我們投生輪迴下三道,但由於上師與三寶之慈悲,以及我們對他們的信心力量,今日經由病痛與艱困的體驗,而有機會清凈可能投生下三道之業報。我們也應祈願:「經由我的痛苦,願我承擔一切正在承受相同艱困之眾生的痛苦。願此艱困能幫助我在證悟道上有所進展。」

在所有日常活動當中,你必須隨時持守對皈依聖眾之仰賴。例如,行走時,思惟皈依聖眾在右肩稍上之處,恭敬繞行之。飲食中,思維我們把食物的第一部分供養三寶,然後吃剩下的部分,彷彿它們已被三寶加持後還予我們。穿新衣時,先思維將之供養三寶。到了夜間,思惟皈依聖眾安住頭頂,光亮而清晰,然後入睡,心中充滿信心。

若有了全然的信心,三寶的加持就不難來到。若無信心,便是把自己與加持隔絕。陽光照耀世界所有人,但唯有將之集中於放大鏡,才能讓乾草生火。類似地,若有信心和虔誠的放大鏡,上師的加持便會燃燒於內。

信心有不同的層次。首先,當我們聽到三寶的功德及佛陀與大師的生平時,若心中充滿喜悅與清明,同時覺知有所改變,即所謂清楚的信心(clear faith,凈信)。當我們思惟佛陀與大師的生平時,若一心想要知道更多如是功德,並強烈渴望自身也能獲此功德,稱之為渴求的信心(longing faith,願信)。經由修行,我們獲得對法教真諦與佛陀證悟之全然信心,即俱信的信心(confidence faith,篤信)。最後,當信心全然成為我們的一部分、甚至生命受到威脅仍不捨棄時,表示已成為不退轉的信心(irreversible faith,不退轉信)。

信心是所有佛法修持的基礎。沒有任何法門不以對皈依聖眾之信心做基礎,即使是大手印或大圓滿亦然。皈依是基礎,也是修法的開端。若我們了解皈依的甚深意義,則皈依也是究竟的目的,亦即自心即佛的了悟。因此,從今直至證悟,皈依應為行者修法的必要部分。

選自《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

殊勝加持2017.4.10藏曆2月14日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