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倡給孩子們教授國學,弘揚傳統文化,古詩詞的誦讀成了重要內容。但一般家長和教育機構,都把讀古詩詞集中在唐詩宋詞上,尤其是《唐詩三百首》,更成了必選。但實際上,中國的詩歌雖以唐為勝,但自唐以前,也有不少名篇佳作,有些甚至是唐詩的源頭和老師。因此,一笑在給孩子講詩歌的時候,雖然也是以背誦《唐詩三百首》為啟蒙,但囿於市面上對唐以前的詩歌不甚重視,尤其是在給孩子的入門讀物中,唐以前的古詩少之又少,大部分著重於注釋翻譯,忽略了賞析和相關知識的介紹,所以乾脆自己動手,多方收集資料,編寫了《一笑聊知·詩經》和《一笑聊知·楚辭》兩份PPT。

一笑不敢把自己的學識與大學教授、專家相比,但二十餘年的廣告文案生涯卻給了我化晦澀為通俗的經驗,所以僅僅是給孩子做入門讀物,基本還是夠了的——這一點可以從我家孩子的反映上看出,連《天問》、《離騷》這樣公認難懂的楚辭,在小學階段也都能夠看明白、理解。為了得到更多的意見,我把兩份PPT裡面的內容還拆成了一篇篇的文章,發在個人的宮中號和今日頭條上——你翻翻我以前發表文章的記錄便可以看到了。

返回正題,《楚辭》講完我該講什麼了呢?

沒錯,今天要講的,就是——

上承《詩經》下啟隋唐,民歌升華為《樂府》

秦統一六國後,以嚴刑厲法治國,在文化上也進行了嚴格管制,並有「焚書坑儒」之舉,加之秦二世而亡,除了一首《易水歌》,秦朝幾乎沒有出現什麼出名的詩歌。

反倒是秦朝末年,楚漢爭霸,作為爭霸的雙方主角——劉邦、項羽,分別貢獻了《垓下歌》、《大風歌》等名篇。

漢朝建立後,沿秦制設樂府令,掌宗廟祭祀之樂。公元前112年,漢武帝正式設立樂府,用來訓練樂工、制定樂譜和採集歌詞。「於是有趙,代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書 藝文志》)。

魏晉時, 樂府的概念由政府機關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這種繼承了《詩經》傳統,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就叫做「樂府」。

漢魏南北朝樂府是中國文學史上一支奇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直接影響了我國詩壇的面貌。它不僅開拓出了五言詩的新領域,而且對七言詩、歌行體以至律絕,都起了橋樑的作用。

甚至於到了唐代,這些樂府詩歌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這種形式卻相沿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於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李白、白居易、杜甫等都寫過樂府體裁的詩。

宋元以後,由於詞、曲也是配著音樂來唱的,所以也叫作樂府,但文學界一般不會把它們和漢樂府看作一類。

接下來一笑要講的,就主要是這個漢樂府了,考慮到時間的延續性,還兼顧了魏晉南北朝的詩歌名篇。

雖然漢晉均有政府組織收集詩歌,但集大成者還是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把漢至唐的樂府詩搜集在一起,並細分為12類:

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

其中,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郊廟歌辭、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歌謠辭中,而以相和歌辭數量最多。

也就是說,如同《詩經》一樣,在漢樂府中,既有文人詩歌,又有民間歌詩,其中民間歌詩是精華所在,並且文人歌詩還是在民間歌詩的甘露滋潤下萌發並壯大起來的。

漢樂府裡面的民歌內容極其豐富,作者涵蓋了從帝王到平民各階層,有的作於廟堂,有的采自民間,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

在藝術上,漢樂府剛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雜言的詩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詩歌的先聲,更是中國詩歌史上寶貴的財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