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的演繹為的是重溫經典,那是一種致敬,而不是為了超越。

不知道題主知不知道有一個詞叫「捧殺」,吳京的《戰狼2》火了之後立馬有一些人問,吳京會超越成龍嗎?會超越李連杰嗎?甚至還有人問會超過李小龍嗎?

現在又是張涵予會不會超過高倉健。我告訴你,不會,因為根本沒有可比性,當年的《追捕》是文革之後第一部走入國門的日本電影,高倉健本人也成為中國大陸第一代人的偶像。

也許會有人就是覺得張涵予比四十年前的高倉健演得好,但是高倉健的表演就是經典,只能被模仿無法被超越。

現在的電影有著各種各樣先進的技術,四十年前沒有,但是我們卻永遠記住了那個立領風衣冷酷的杜丘。

在出演的《追捕》的時候正值高倉健的事業巔峰時期,他的所有表演都要帶有濃重的個人氣息,這個時期更甚。

而張涵予擁有著與高倉健一樣堅毅的面龐,飾演這個角色時對於角色的融入其實是更好的,但是講點之所以會被稱為經典就是因為高倉健的表演讓觀眾覺得他才是對的。

張涵予的演技是得到觀眾的認可的,《集結號》里的穀子地就讓觀眾對這個演員印象深刻,在他後來的作品裡,我們也能看出他對表演的認真執著,和對電影的熱忱。

這樣優秀的演員,拿他跟高倉健這一國寶級的演員相比對張涵予來說著實不公平。高倉健共出演過204部影片,一生獲獎無數,在日本演藝界是里程碑式的存在。

最重要的是,現在的《追捕》也不是當年的追捕,現在的吳宇森也不是當年的佐藤純彌。現在的戚薇確實有幾分真優美的樣子,但是看到馬背上的中野良子或者說真由美大喊著「我喜歡你」,那是一種不論經過多少年都會被狠狠擊中的感覺吧。

最後,《追捕》不會被超越,高倉健更加不會。


首先致敬之作,無所謂「超越『之說,也不實際。要知道,高倉健是影響了一個時代審美的國際巨星,而張涵予目前也還只是國內一線男神。

1978年的第一屆日本電影展在中國舉辦,當時展映了三部電影,其中便有這部讓整個中國為之瘋狂的《追捕》。瘋狂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呢,光北京的觀影人次就達到了恐怖的2700萬,高曉松在《曉說》上說全國的票房換算成現在的利潤鐵定超過100億。後來國產電影《戴手銬的旅客》與《405謀殺案》也都是對這部日本電影的模仿。而其中的經典台詞,如「你看,多麼藍的天啊!走過去,你就可以融化在藍天里」,成為當時全國年輕人的口頭禪。其中便包括了張涵予,他說自己曾看了不下50遍,就為了模仿配音演員的聲音。後來,他將自己模仿《追捕》台詞的聲音錄成了磁帶寄給了央視譯制組,結果被破格錄取,從此也就走上了演藝之路。

電影的風格還是其次,最重要的還是高倉健的銀幕形象與個人魅力征服了全中國。他在電影中的造型,風衣與墨鏡,幾乎成了80年代中國型男的標配,據說當年一家服裝廠生產的同款風衣半個月就賣了10萬件。張涵予回憶說:「滿大街所有的男人,都留著板寸,這都是在學杜丘。沒有風衣的人,都穿起各種大衣,把領子立起來。」不僅張涵予當年一臉崇拜,身在香港的吳宇森也是高倉健的正宗迷弟。他自己都說《英雄本色》里的小馬哥就是照著高倉健在《追捕》里的樣子打造的,他一生最大的心愿便是能與高倉健合作一次,無奈機會難求。所以,老爺子此次重拍《追捕》多少也是在致敬自己的偶像。張涵予與吳宇森,一老一少兩個迷弟的機緣之作,何談超越呢?


高倉健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在影迷心目中的地位獨一無二的。

高倉健其人本名叫小田剛一,但是由於藝名如雷貫耳,影響力巨大,本名反而沒什麼人叫了。

高倉健1931年2月16日出生在日本福岡縣中間市的一個殷實的家庭。中間市這個地方有很多礦山,老爹做石材生意,老媽是老師。小時候一直體弱多病,上初中的時候日本戰敗,美國人來了。於是高倉健開始接觸到美國的文化,對拳擊和英語特別感興趣。後來居然和美國人的孩子混成了好朋友,每到周末就去找美國小孩玩,一來二去英語也學得不錯。

高倉健打算讀個商科,畢業後當個貿易商,來到東京在明治大學商學院讀了幾年書。哪知道畢業後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無奈回了老家。老爹的意思是要高倉健在自己的石材店裡鍛煉鍛煉,過些年正式接班。可是高倉健一點也不感興趣。1955年,又跑回東京,找自己大學同學幫忙想找一份和演藝圈沾邊的工作。真是運氣來了擋也擋不住,一個電影製片人一眼就看中了高倉健,讓他進了當時日本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公司「東映」,就類似美國的二十一世紀福克斯、米高梅這個級別。

就這樣,一不是科班出身,毫無表演經驗,二沒有演藝圈人脈的高倉健居然在一個半月之後主演了他的第一部電影。而且別人給他起好了藝名:你就叫高倉健吧!

一位偉大的演員就此登上了歷史舞台。這一時期,他演的片子五花八門,什麼動作片、戰爭片、文藝片、喜劇片等等,也不管什麼類型、主角還是配角,高倉健絲毫不挑剔,也沒有挑剔的資本。為了保持身材,他嚴格自律,滴酒不沾,堅持鍛煉身體,所以才有了英俊無比的熒幕形象。

初出茅廬的高倉健

轉眼到了60年代,那時武俠片流行。東映公司當然也順應形勢,讓高倉健出演了一系列武俠片。前面我們說了,高倉健的老家有很多礦工,礦工都是什麼人?身強體壯,大字不識幾個的大老粗。這些人在一起,一言不合就打打殺殺那是家常便飯。從小耳濡目染的高倉健演這種類型的片子真是信手拈來,他憑藉電影《網走番外地》當中的出色表演圈粉無數,成為引領一個時代的大眾偶像。

但是這種類型的電影演多了,嚴重限制了高倉健的發展,就好象當年的皮爾斯?布魯斯南不管演啥角色都看著像007。高倉健對公司派給他演出的角色越來越不滿意了,時間也轉到了70年代。作為轉型之作,高倉健主演了一部驚悚片——《新幹線大爆破》。一改匡扶正義、除暴安良的武俠形象,高倉健在這部片子里飾演了一名犯罪分子,大獲成功。尼爾斯看這部片子的時候已經是90年前後了。隨後的1976年,他下定決心,退出了東映公司,自立門戶。

轉型之作

高倉健在獨立之後,馬上出演了電影《涉過憤怒的河》,在中國有個家喻戶曉的名稱叫——《追捕》!979年,改革開放之初,引進中國的第一部外國電影。憑藉著主角杜丘冬人深入人心的硬漢形象,高倉健一舉確立了在中國影迷當中無以倫比的地位。據說當時有一半的中國人都看過這部片子,真可謂電影史上的奇蹟!

圈粉無數的《追捕》

隨後,高倉健又陸續拍攝了一系列佳作,比如:《幸福的黃手帕》、《遠山的呼喚》、《車站》、《鐵道員》等等,並多次獲得日本的奧斯卡獎:學院獎最佳男主角。

遠山的呼喚

2005年還與張藝謀導演合作出演了電影《千里走單騎》。

2012年,高倉健出演了他的最後一部電影《致親愛的你》,這是他的第205部電影作品。2013年獲得了日本文化界的最高榮譽——文化勳章,這一獎項的獲獎者很多都是頒發給日本的諾貝爾獎得主,演員當中獲獎的僅有高倉健一人。


剛剛看完追捕,說實在的,走齣電影院第一句話就是浪費錢,這個片子拍得實在是從情節到節奏到懸疑,緊張感一點都不連貫,故事情節非常的鬆散,沒有那種引人入勝的感覺,而高倉健的追捕從一開始到結尾,一直充滿的那種對主人公命運的不確定,引人入勝。而現在張涵予的這一版追捕就是英雄本色的翻版雖然動作煙火槍戰眼花繚亂,但人物內心的刻畫非常蒼白,就拿那「戰狼二」從開始第一個鏡頭就能把人的觀看的慾望勾起來,一直到結束,整個故事很流暢。因此這一版的追捕我個人感覺的非常失敗。


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對於高倉健,我想提點不同的觀點。首先,像高倉健飾演的人物,在現實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他只能存在於銀幕上。再者,中國的文化也不可能產生高倉健這樣的人物,因為中國的先哲教誨我們柔能克剛,而高倉健是過於剛猛。從高倉健的出現也可看出中日兩國文化的區別。

同日本人打交道久了的麥克阿瑟曾說過:如果說我們是四十五歲的成熟男子,那麼日本人就是十二歲的兒童。從高倉健的出世可看出麥克阿瑟的說法是有道理的。把高倉健當成電腦遊戲中虛擬的英雄,娛樂娛樂也罷了。如果到現實去尋找高倉健這樣的人物,必定會碰個頭破血流。看看高倉健的故鄉日本在二戰的結果吧,剛猛只能橫行一時,久之必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