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基礎知識:常見問題(一)Q:什麼是數碼「單反」相機?A:「單反」相機是單鏡頭反光鏡相機的簡稱,指攝影者可以從取景器中直接看到通過鏡頭的影像的相機結構。在單反相機的感光元件和鏡頭之間有一個反光鏡,它將光線反射到光學取景器中,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反光鏡彈起,使鏡頭傳來的光線到達感光元件。反光鏡的運動速度非常快,即使是1/4000秒或1/8000秒的高度快門,取景器被遮擋也只是瞬間而已。Q:尼康相機和鏡頭中出現的「DX格式」是什麼?A:除了部分專業相機,大部分數碼單反相機目前仍在使用APS-C畫幅的感光元件,也就是所謂的「APS-C」畫幅。這種畫幅的感光元件的尺寸與過去的「APS-C膠片」幾乎完全相同,面積約為23.5毫米×15.6毫米,所以就籠統地稱之為「APS-C畫幅」。尼康將此規格稱之為「DX格式」。Q:「全畫幅」數碼單反相機是什麼?A:大部分數碼單反相機都以35毫米相機的鏡頭為基礎。因此,為了與APS-C畫幅的數碼單反相機相區別,一般將感光元件和35毫米膠片大小相同的照相機稱為「全畫幅相機」,尼康將之稱為「FX格式」。由於全畫幅數碼單反相機與一般的APS-C畫幅相比,感光元件面積是其2.21倍,因此能拍攝出畫質較好的照片。Q:取景器旁邊的小撥盤是幹什麼用的?A:取景器旁邊的小撥盤是用於調節取景器的屈光度的,相當於取景器的眼鏡,讓有近視、遠視、老花等視力問題的攝影愛好者也能正常使用取景器。在有些相機上,該撥盤可能被取景器護罩(安裝在取景器接目鏡上的護罩)所遮掩。如果找不到該撥盤,可以嘗試去除取景器護罩。近視時可將撥盤負向調整,遠視則往正向調整。邊觀察取景器邊調節,直到取景框內物體顯示最清晰。Q:機身防抖和鏡頭防抖,兩者中哪個效果更好?A:一般來說,鏡頭防抖和機身防抖的補正效果是相同的。防抖組件裝載在機身內時,補正作業的位置位於光學系統的後端。而裝載在鏡頭內時,則位於光學系統的中央。雖然位置略有差異,但對於防抖來說,更重要的是進行補正作業時的調整方法,所以儘管位置不同,效果差異不大。但是,從使用的方便性來說,鏡內搭載的「鏡頭防抖」更有優勢。這是因為在取景器取景時,可從取景器內實時觀察到補正效果,可以對被攝體進行仔細觀察後等待拍攝時機。這種優勢尤其在焦距超過400毫米的超長焦攝影及拍攝高速運動的動物或賽車時表現明顯。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裝載在機身內的「機身防抖」對任何鏡頭均有效,可以使所有鏡頭具有防抖效果,可以說既方便性價比又高。Q:「景深預覽」按鈕有什麼作用?A:拍攝時在光學取景器中看到的畫面是鏡頭光圈全開狀態下的畫面。因此,如果將光圈收縮時,在取景器中預覽的畫面與實際拍攝出的照片相比較,其背景虛化等狀況是不同的。為了在取景器中確認景深,可以一邊注視取景器一邊按下「景深預覽」按鈕。如果拍攝者在這時收縮光圈,取景器里的畫面會變暗,但可以預覽當前光圈下拍攝時的虛化情況和合焦範圍。Q:為什麼連拍數張之後會無法按下快門?A:數碼單反相機拍攝的照片需要經過相機內部的影像處理器的處理後才能存儲到存儲卡上。最近,隨著影像處理器性能的不斷提高,相機的連拍速度也在提高,連拍張數也增加了。但是,另一方面,由於感光元件的有效像素數也在增大,每張照片的數據量也隨之增大,如果連拍的話,有時影像處理器的數據處理速度就會跟不上。相機說明書在「最大連拍張數」中會說明影像處理器的數據處理能力。如果超出了它的處理能力,拍攝者就不能按下快門,無法再繼續拍攝,所以需要預先確認影像處理器的數據處理能力。而且,存儲卡也有數據傳輸速度,如果速度慢,那麼數據存儲速度就慢,兩次拍攝之間的間隔時間就更長。因此,我們建議使用傳輸速度較快的存儲卡。Q:為什麼照片中出現了光學取景器里沒有見到的景物?A:如果仔細觀察數碼單反相機拍出的照片,就會發現照片的實際範圍比透過取景器所見的範圍要大。這是由於透過取景器所見的範圍比感光元件的成像範圍小而造成的。如果將感光元件的成像範圍看做為100%,那麼透過取景器所見的範圍與感光元件的成像範圍之間的比值就叫做「取景器視野率」。如果想使取景器視野率達到100%,那麼對技術水平和零件精度的要求很高,一般很難實現。因此,只有部分專業級高端相機的取景器視野率為100%,普通數碼相機的標準視野率一般為95%。Q:為什麼照片的四角會變暗?如何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A:照片四角變暗的原因之一是鏡頭的「周邊光亮不足」。鏡頭是由好幾個凹凸鏡組成的,所以有時候會出現畫面中心部分亮,四周暗的現象,這一現象在變焦鏡頭中最為常見。四角變暗的另一個原因在於濾光鏡和遮光罩。比如說裝了好幾個濾光鏡或者遮光罩沒裝正、鏡頭和遮光罩沒有很好地咬合在一起等等都會造成畫面「缺角」。焦距在廣角端到標準之間的鏡頭多出現這種現象,在裝濾光鏡和遮光罩時一定要注意。Q:寒冷的地方拍攝時,電池的使用時間會減少,這是真的嗎?A:在寒冷的地方使用數碼單反相機,最大拍攝張數有時會變得非常少。這是由於電池溫度下降所引起的暫時現象,並不是相機的故障。在寒冷地區不僅可充電式鋰電池的性能會大大降低,所有的電池都會出現這個問題。如果電池的溫度升高,性能就可以恢復,所以可以準備幾個備用電池。將備用電池放在口袋中,拍攝時經常更換電池,可使電池保持一定的溫度,不至於對拍攝造成太大影響。在寒冷地區拍攝,除了電池之外還必須注意另一個問題,即濕氣凝結問題。當把相機從溫度低的地方拿到溫度高的地方時,不僅是鏡頭表面,相機內部也可能出現濕氣凝結。要避免這種現象,最好先將相機放入相機包內,不要直接接觸溫暖的空氣。Q:在更換鏡頭時,需要關閉相機的電源嗎?A:在更換鏡頭時關閉相機電源是基本常識。一般的數碼單反相機在打開電源時,相機和鏡頭都處於連接狀態(通信狀態)。而且,電源的開關還有複位功能,不僅能夠檢查鏡頭和存儲卡的狀態,還能夠進行防抖補償功能的初始化。當然,即使是在電源打開時卸下鏡頭,相機也會檢查鏡頭卡口的狀態,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任何問題。但是,如果由於錯誤的操作造成相機系統的混亂,可能會錯過某些寶貴的拍攝時機。因此,如果時間有富餘,更換鏡頭還是應該遵守正確的「操作守則」,防止出現某些意外事故。此外,與更換鏡頭一樣,更換存儲卡最好也要在關閉電源的狀態下進行。我們還是需要慎重對待,以防發生意外,造成數據的丟失。Q:鏡頭上面的「NORMAL」和「ACTIVE」兩種防抖模式有什麼區別?A:「NORMAL」模式是最常用的防抖模式,上下左右四個方向上的抖動全都會進行補正。而「ACTIVE」則只對上下或左右兩個方向進行補正,適合於追拍賽車等運動場景。器材基礎知識:常見問題(二)Q:「RAW」格式是什麼?能比JPEG格式的照片更清楚嗎?A:「RAW」格式能夠把數碼單反相機拍攝到的數據在不經過圖像處理的條件下存儲下來。這相當於膠片相機中只是拍攝但還沒有顯影的膠片。順便提一下,RAW就是「生」、「未加工」的意思。RAW格式的數據和JPEG數據不同,RAW是數碼相機專用的圖像格式,各廠商機型無法相互兼容。因此,必須使用相機自帶的軟體或者是專業圖像處理軟體才能進行顯影處理。雖然要經過RAW處理這道比較麻煩的工序,但RAW數據原封不動地保存了感光元件記錄的豐富的圖像信息,能夠在後期對圖片進行更大範圍的處理。但是,比起JPEG來說,文件要大很多。RAW處理後的數據,可以將其保存為JPEG或TIFF格式的文件列印出來或進行圖像編輯。Q:綠色標誌的「AUTO」和「P」模式有什麼不同?A:「P」模式也就是程序曝光模式,是相機自動控制光圈和快門速度的模式。也就是說,這種模式雖然是由相機自動設定曝光,但白平衡、ISO感光度、閃光燈、曝光補償等都由拍攝者自由設定。而「AUTO」模式則不僅光圈和快門速度,連相機的其他參數也都由相機全自動控制的攝影模式。這是為不熟悉攝影的初學者而設置的簡單模式。了解更多關於P,A,S,M 模式Q:什麼是「動態範圍」?A:「動態範圍」是表示照片拍攝信息的「灰階」從最小亮度(最暗的部分)到最大亮度(最明亮的部分)的範圍。如果動態範圍很大,即使有一定程度的曝光過度或不足,也能夠表現出豐富的灰階。相反的,如果動態範圍很小,僅有些許的曝光過度或不足也會使圖像信息丟失。因此,我們可以把這個詞看作是表示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拍攝出避免死白和死黑的照片的性能用語。動態範圍的差異直接關係到照片能夠表現的亮度範圍。比如,在拍攝反差強烈的對象時,如果動態範圍大,就能夠拍攝出明暗平衡較好、灰階表現豐富的照片;如果動態範圍小,就會拍攝出對比度過強、灰階表現單調的照片。Q:什麼是「景深」?A:對焦後在焦點前後能夠清晰成像的範圍叫做「景深」。如果收縮鏡頭光圈(增大F值),對焦後清晰成像的範圍就大,照片就不容易虛化,這種狀態叫做「大景深」。反之,如果開放鏡頭光圈(減少F值),對焦範圍就狹窄,背景就容易出現虛化,這種狀態叫做「淺景深」。因為景深對於拍攝的影響很大,所以在拍攝時一定要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景深根據鏡頭焦距及相機與被攝體之間距離的變化而變化。廣角鏡頭的景深大,長焦鏡頭的景深淺。而且,相機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越遠,景深就越大;距離越近,景深就越淺。了解更多關於光圈快門感光度Q:使用直方圖就能夠得到正確的曝光嗎?A:直方圖將圖像從亮部到暗部的曝光量(亮度分布)以圖形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拍攝時可以成為拍攝者判斷照片亮度的依據。但是,拍攝的對象不同,照片的亮度也千差萬別,到底哪個狀態最正確、哪種曝光最適當,這無法斷言。比如,如果直方圖從中央部分到左右兩端都有流暢的山形圖案,一般認為照片的灰階層次表現豐富。但是,根據拍攝對象的情況和拍攝者的意圖,有時可能照片偏暗會更好些。直方圖只是給拍攝時是否需要曝光補償提供一個參考,但它無法根據拍攝意圖判斷曝光是否合適。Q:「手抖」和「拍攝對象晃動」 有什麼不同?A:「手抖」是指由於拍攝者拿相機的手抖動而造成的相機晃動。在曝光時,如果相機晃動,整個畫面就會模糊。如果使用三腳架,就無須擔心手抖了。拍攝對象晃動是由於在曝光期間拍攝對象的移動而造成的晃動。由於感光元件在曝光期間會記錄下拍攝對象所有的動作,因此如果在此期間拍攝對象移動,照片上的拍攝對象就會有流動的感覺,會顯得模糊,但靜態背景是清晰的。因此,只要看到照片就很容易判斷失敗的原因是手抖還是拍攝對象在晃動了。要降低拍攝對象晃動帶來的影響,可以使用能夠將運動著的拍攝對象「定格」的高速快門。我們還建議同時將ISO設定為高感光度。而防抖功能和三腳架對於拍攝對象晃動是沒有效果的。了解更多關於焦點Q:測光模式怎麼選?A:相機的測光模式一般分為三種,即矩陣測光、中央重點測光以及點測光。矩陣測光是把拍攝區域分割成多個區域,分別計算各個區域的曝光值,再經由相機處理運算,得最適合的曝光值。這種測光手段自動程度最高,適合絕大多數場景使用。中央重點測光:中央重點測光就是以畫面中央一小塊區域的測光結果為主要基準,再部分考慮畫面其他的部分的曝光值平均計算。中央重點測光的運用要領本模式提供進階的拍攝者使用。使用中央重點測光模式,適合紀實攝影,如在順光中的街頭小景、角落的靜物等。 點測光是對畫面中心或拍攝者選擇的對焦點周圍很小一塊區域進行測光的一種方式。點測光主要適用於逆光拍攝或者是現場光線極複雜的時候。基礎技巧Q:怎樣才能拍攝出背景虛化的很漂亮的照片?A:虛化背景的方法有若干種,其中最簡單的就是拍攝時將鏡頭的光圈開到最大。光圈的功能是調節鏡頭的通光量,光圈越收縮,合焦範圍就越大,就越不容易出現虛化。反之,當光圈全開(F值最小)時合焦範圍最小,就容易虛化背景。另外,鏡頭的焦距越長就越容易虛化背景。廣角鏡頭就不容易虛化背景。此外,背景的虛化程度還和被攝體與相機之間的距離有關。被攝體與相機之間的距離越近,被攝體和背景之間的距離越遠,就越容易虛化。在拍照時,可以將這些方法組合使用,以提高虛化的效果。了解更多關於光圈快門感光度Q:打開閃光燈後還是有抖動,這時該怎麼辦?A:在使用數碼單反相機的「P」模式或「A」模式進行拍攝時,有時即使使用了閃光燈,還是會出現抖動。這通常是由於相機自動啟動了 「慢速同步」拍攝模式。慢速同步拍攝和場景模式中的「夜景人像」模式幾乎相同,都是利用閃光燈的閃光照到前方的被攝體,並通過慢速快門讓閃光燈有效範圍之外的區域避免曝光不足的技術。這種情況下要避免抖動並不困難。我們只要將拍攝模式設置為「M」或「S」,使快門速度提高,就能夠拍攝出不抖的照片。但是,如果提高快門速度,閃光燈的有效範圍之外的背景部分容易因曝光不足而發暗。Q:想以自己希望的亮度進行拍攝時,應該怎樣設置曝光補償?A:如果完全由相機來控制曝光的話,它會將較白的物體拍得暗一些,較黑的物體拍得亮一些,有時拍出的照片會與肉眼看到的不同。而且,有時我們也會希望畫面比肉眼看到的更暗(或更亮),這時就需要曝光補償。在想要暗一些時使用負補償,想要亮一些時使用正補償。只利用取景器來判斷是否有必要進行曝光補償需要相當的攝影經驗,所以在經驗不夠豐富時要通過液晶顯示屏來確認畫面的亮度。如果亮度與自己的希望不符,就需要利用曝光補償進行調整。此外,還可以利用相機的實時取景功能進行曝光效果預覽,這樣就能夠在拍攝之前確認亮度,非常方便。此外,無論是在拍攝後查看照片還是曝光效果預覽,都要根據拍攝現場的亮度來調整液晶顯示屏的亮度,這一點非常重要。Q:應該在什麼時候使用「手動曝光」?A:拍攝者需要有相當豐富的經驗才能夠自由設定快門速度和光圈值,用適當曝光進行拍攝。因此,大部分人都是使用「P」模式或「A」模式拍攝。但是,即使是用這些模式在同一場所拍攝,只要改變構圖,曝光也會發生變化。即使亮度條件相同,由於構圖不同,曝光量也會不斷變化。拍攝者很難準確地判斷曝光補償值,操作起來也很麻煩。因此,雖然要改變構圖,但希望一直用同一個曝光量進行拍攝時,可以開始先由相機決定曝光量(用「P」模式或「A」模式確定快門速度和光圈),再改為「M」模式,將快門速度和光圈值設定為那個值就可以了。設定為「M」模式之後,拍攝者只要不改變快門速度和光圈的設定值,就可以一直用相同的曝光量進行拍攝。了解更多關於P,A,S,M 模式Q:什麼時候使用反光鏡預升功能?A:如果把鏡頭從單反相機上卸下來,就會在相機腔內看到一個反光鏡。當按下快門時,反光鏡的下側會向上升起,打開快門,但使用三角架時,反光鏡向上升起並返回時的震動經常會使相機發生抖動。「反光鏡預升」功能可以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如果設定了反光鏡預升,在初次按下快門時反光鏡會升起,再次按下快門時快門才會釋放。一般情況下,1/4s到2s的快門速度,照片最容易受反光鏡抖動的影響。在這個快門速度範圍內進行拍攝時,要使用反光鏡預升來防止抖動。Q:如果照片的顏色不自然,應該怎樣調整?A:如果感覺照片的色調不對,那就嘗試改變白平衡的設定吧。白平衡就是在任何光線條件下,都能夠忠實地再現拍攝對象顏色的功能。如果將其設置為「自動」,相機就會根據環境自動調節色調,但其結果未必都如我們所願。比如,當燈泡發出的黃色燈光或其他室內照明與窗戶射進來的自然光重疊時,其光線是多種色彩的混合體,在這種情況下「自動白平衡」就很難判斷。白平衡有「太陽光(晴天)」、「雲(多雲)」、「白熾燈」、「熒光燈」等多種設置。當白平衡的設定與現場的光源環境相符時,白色物體拍出來就是白色,這樣就能夠忠實地再現拍攝對象的顏色。此外,如果嘗試將白平衡設定得與實際環境不符,有時可能會出現令人驚喜的效果。而且,相機還有對白平衡進行微調的功能,拍攝者可以通過相機背面的液晶屏確認並調節出自己想要的色調。了解更多關於白平衡Q:在使用三腳架時,需要關掉防抖功能嗎?A:因為使用三腳架進行拍攝時不存在手抖的問題,所以不需要防抖功能。啟動防抖功能時的微小震動反而可能會造成圖像的抖動,因此在使用三腳架時最好關閉該功能。但也不是只要使用三腳架就可以完全防抖。在按快門的瞬間,手指對相機施加的力和反光鏡的震動等因素都會造成抖動。我們建議在拍攝時不僅要使用三腳架,還要同時使用快門線或遙控開關、遙控器等附件,根據快門速度還可以設定反光鏡預升,在拍攝時盡量注意到各種細節。此外,部分帶有防抖功能的鏡頭還具有三腳架探知功能,這種鏡頭可以探測到三腳架細微的震動造成的抖動並進行補償,因此使用這種鏡頭拍攝時不需要關閉防抖功能。Q:怎樣才能防止圖像水平傾斜?A:我們在看照片時常常會有一種不協調感,原因之一就是圖像的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有一些微小的傾斜。故意傾斜自然另當別論,除此以外我們還是應當盡量避免在拍攝時出現有微小的傾斜。在拍攝風景時,可以將取景框邊線和畫面中的水平線或地平線比較。而且,如果相機有若干個對焦框(=測距點),還可以以橫列並排的幾個對焦框為基準。在拍攝建築物時,其基本要領是對齊畫面中央的垂直線。這也可以以取景框邊線或縱列並排的幾個對焦框為基準。有些相機可以在取景器上設置網格線(方格顯示)。而且,在實時取景拍攝時,大部分機型都可以設置網格線(方格顯示)。讓我們使用這些方法拍攝出橫平豎直的照片吧!了解更多關於構圖人 像Q:在拍攝人物時使用「人像」模式好嗎?A:模式盤上用一個小頭像表示人像模式,如果選擇了它,相機會自動設置為:光圈全開(鏡頭光圈開到最大的狀態即F值的數字為最小)、高速快門、ISO感光度更高、對曝光進行正補償,禁止閃光燈閃光、降低照片的銳度、照片的顏色偏紅。這樣,我們就能夠輕鬆地拍攝出漂亮的人像照片。但是,如果拍攝者對各種攝影參數十分了解,那麼選擇「A」模式更加方便,因為這樣拍攝者可以根據被攝體和拍攝現場的情況來設定各種參數。了解更多關於場景模式Q:怎樣才能把人臉拍得更亮一些?A:在拍攝人物時,有時背景已經很亮了,但人物面部還是發暗。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在逆光時,如果背景過亮,拍攝時甚至會出現人物面部全黑。除了由拍攝者來決定光圈和快門速度的「M(手動曝光)」模式以外,其餘模式都是由相機對被攝體進行整體測光,計算出整體的平均亮度之後得出合適的曝光量。但是,相機判斷出的自動曝光量經常與拍攝者的感覺不符,拍攝者有時會感覺畫面過亮或過暗。因此,拍攝者可以手動調節亮度,這就是「曝光補償」。只要使用這個功能,拍攝者就能夠按照自己希望的亮度來拍攝。「曝光補償」按鈕有「+/-」兩側,如果按「+」側,照片就會按照按下的數字增加相應的亮度。反之,如果按「-」側,照片就會減少相應的亮度。但是,如果將模式盤設定為「自動(AUTO)」模式,或者是用圖標表示的各種「場景模式」,就不能使用曝光補償功能。Q:使用「夜景人像」模式拍攝時需要三腳架嗎?A:在夜間拍攝人物時,如果被攝體在閃光燈的有效閃光範圍內,快門速度會較高,不容易出現手抖。但是,如果被攝體距離相機太遠,在閃光燈的有效範圍之外,快門速度會降低,就容易出現手抖現象。「夜景人像」模式可以把人物和夜景都拍得很亮。在這種模式下,閃光燈的閃光比通常要弱,因此快門速度會變慢,以避免背景(夜景)曝光不足。因此,拍攝者需要使用三腳架防止抖動。了解更多關於場景模式Q:有時即使使用閃光燈,人物也很暗,有什麼辦法能讓人物更亮一些呢?A:出現這種狀況可能有幾個原因,一是相機和人物之間的距離太遠,超出了閃光燈的有效閃光範圍。此時可以嘗試拉近相機和人物之間的距離,提高ISO感光度,開大光圈(調小F值的數字),使用閃光量更大的外置閃光燈等方法。但是,有時相機和人物之間的距離很近,人物還是發暗,此時需要檢查人物前方是否有別的物體,人物周圍是否是白色的牆壁或桌布等。相機會根據前方的物體反射回的光線來調整通光量,故如果人物和相機之間有其他物體,那麼這些物體就會干擾相機的測光。而且,如果人物周圍白色物體過多,那麼相機就會判斷被攝體的亮度很高,於是就減少閃光燈的閃光量,人物就會發暗,曝光不足。出現這種情況時要對曝光或閃光燈的閃光量做正補償。夜 景Q:夜景拍攝得過於明亮時應該怎麼辦?A:在拍攝夜景時,照片的亮度會根據亮部與暗部的比例不同而不同。如果照片中暗部(較黑的部分)較多,那麼相機就會把夜景拍得更明亮;如果亮部(較白的部分)較多,那麼相機就會把夜景拍得更暗一些。夜景被拍得過於明亮,就是由於相機判斷畫面中暗部的比例過大造成的。如果感覺夜景照片過於明亮,拍攝時可以對曝光進行負補償。進行負補償後,照片整體會變暗。反之,如果畫面上霓虹燈或燈光裝飾等明亮的光線過多,拍攝時照片整體就會變暗。這種情況需要對曝光進行正補償。此外,這並不局限於夜景,在拍攝風景或生活照時這一規則也同樣適用。比如,如果雪景被拍得過暗,則可以對曝光進行正補償;如果陰暗處的照片過於明亮,則可以進行負補償,最終拍出滿意的照片。了解更多關於夜景拍攝Q:在拍攝夜景時,為何遲遲無法再次按下快門?A:因為夜景比白天光線弱,故快門速度也比白天慢很多。雖然快門速度與ISO感光度、夜景的亮度等都有關係,但一般情況下拍攝夜景的曝光時間會超過1秒。但是,如果數碼相機長時間曝光,或者用超高感光度拍攝,照片就會有粗糙的感覺,容易出現噪點。因此,在將拍攝的照片存儲到存儲卡中時,相機就會啟動「降噪功能」來減少噪點。降噪處理需要的時間和曝光的時間基本相同,因此造成遲遲無法再次按下快門。相機的初始設置里降噪功能是開啟的,如果將其關閉,拍攝夜景時也可以實現連拍。了解更多關於夜景拍攝Q:怎樣才能把水族館裡的魚拍得很漂亮?A:在水族館裡拍攝魚類時要隔著玻璃,由於玻璃會反光,周圍的景色也會投影在玻璃上。特別是水箱中光線較暗、周圍比較明亮的時候,玻璃會像鏡子一樣反光。在這種條件下,如果鏡頭不緊貼住玻璃,由於玻璃上的投影,水槽中的畫面就會顯得不夠鮮明。為了防止出現這種現象,拍攝時鏡頭的前端要與玻璃表面垂直緊貼。如果鏡頭與玻璃表面不成直角,就容易拍攝到投影。因為水箱中光線較暗,魚的遊動速度也很快,所以要將ISO感光度提高。另外,在很難自動對焦時,要使用手動對焦(MF)模式手動進行對焦。有些水族館禁止在拍攝時使用閃光燈。即使並未禁止,由於玻璃會反射光線,還是不使用閃光燈為好。風 光Q:如果使用「風景」模式來拍攝風景,照片能更漂亮嗎?A:在模式盤上,「風景」模式的圖標是一座小山,如果選擇了風景模式,相機就會自動設置適合風景拍攝的參數。雖然不同的品牌和不同機型之間的設置也會略有差異,但總體來說,相對於「P」模式而言,鏡頭光圈收縮(F值的數值增大),色彩飽和度和對比度更高,照片的顏色更加鮮艷。利用「風景」模式能夠輕鬆拍出漂亮的風景照片,因此初學者使用它就足夠了。但是,在場景模式下,拍攝者是不能隨意改變參數設置的。當拍攝者逐漸熟悉數碼相機,大致了解各種攝影參數後,最好還是選擇「A」模式,這樣可以自由調節曝光、白平衡等參數。了解更多關於場景模式Q:怎樣才能將晚霞拍得更紅一些?A:在拍攝晚霞時,將白平衡模式調整為「日光」、「晴天」(不同相機的說法可能不同)模式,晚霞的紅色會更加接近肉眼觀察到的顏色。如果希望顏色更紅一些,還可以使用 「多雲」、「陰天」模式,使整體的顏色更紅一些。了解更多關於白平衡Q:在拍攝風景時,焦點在哪兒最好?A:對焦的基本要領就是將焦點對準被攝體。即使是拍攝大範圍的風景,風景之中也一定會有自己最為關注的部分。如果不把焦點對準那個部分,就無法傳遞出自己的意圖,觀眾就會不明白照片到底想要表達些什麼。在拍攝時,建議拍攝者將對焦點設置為「中央」,並使想要拍攝的物體位於取景器的中心,然後進行對焦,在半按快門的狀態下對構圖進行再次調整。而且,拍攝者還可以先確定構圖,再選擇位於想要對焦的位置的對焦點。了解更多關於焦點運 動Q:在拍攝運動的對象時,使用「運動」模式好嗎?A:運動模式在模式盤上用一個跑步者的圖標來表示。選擇這個模式時,相機會自動設置各種參數,以適合拍攝速度很快的運動場景,非常方便。在運動模式下,相機可以根據焦距、最大光圈、現場的亮度等因素自動設定ISO感光度,用儘可能高的快門速度進行曝光。而且,相機會將自動對焦切換為在半按快門期間可以一直追蹤焦點的連續AF模式。使用運動模式拍攝好動的孩子或寵物也很方便。但上述設定全部由相機自動設置,拍攝者連曝光補償等也無法調節。我們建議精通各種拍攝參數的攝影高手選擇「S」模式,這樣比較容易根據被攝體和現場情況來進行調整。了解更多關於場景模式Q:拍攝運動中的物體時應該怎麼對焦?A:在相機的初始設定中,相機自動對焦模式(AF模式)為單次AF。在這種模式下,對焦後焦點的位置固定,在拍攝靜物時可以對焦。但是,在拍攝運動中的物體時,因為從對焦之後到按下快門的瞬間被攝體發生了移動,如果使用單次AF,焦點就會不對,因此,在拍攝運動的物體時要把自動對焦模式設定為連續AF。這樣,只要被攝體在對焦框之內,在半按快門時焦點就會一直追蹤被攝體,所以即使被攝體在運動中,也能夠拍攝出對焦的照片。了解更多關於焦點Q:拍攝運動物體時,怎樣才能不錯過精彩瞬間?A:在拍攝孩子、動物等運動毫無規律的對象時,連續AF模式的效果最好,它在半按快門時焦點能夠一直追蹤被攝體。但是,如果被攝體在自動對焦區域之外,就必須目不轉睛地盯著取景框之中的被攝體,以防錯失拍攝良機。如果要拍攝交通工具等沿著固定軌道運行的物體或者是能夠預測運動軌跡的物體,則可以將相機設定為手動對焦(MF)模式,在要拍攝的位置使用可以提前完成對焦的「預對焦」,這將會給拍攝帶來很大的便利。「預對焦」完成後,拍攝者就可以在被攝體到達焦點位置的瞬間直接按下快門,捕捉到拍攝時機。Q:如何拍出只有背景「虛化」的照片?A:那些將運動中的物體拍得很清晰,而背景呈現出流動的線條的照片,使用的就是「追隨法」。它不是用很高的快門速度將被攝體定格,而是相機隨著被攝體同步移動,從而清晰地拍下被攝體。在使用追隨法拍攝時,要將快門設定為慢速快門,用取景器追隨被攝體的運動,相機與被攝體保持移動方向、移動速度都完全同步,並在同步過程中按下快門。使用「追隨法」還需要在手動對焦(MF)模式下使用「預對焦」技巧拍攝,在要拍攝的位置提前完成對焦。背景虛化的程度取決於快門速度和被攝體運動速度。此外,在快門開啟期間,取景器會變黑,拍攝者無法通過取景器來確認被攝體。這就需要拍攝者平時多加練習,習慣讓相機與被攝體保持同步移動。微 距Q:如果使用「微距」模式,可以把小物件拍得很大嗎?A:在攜帶型數碼相機上,「微距」模式在模式盤上以一朵花的圖標表示。如果選擇這個模式,就能夠進行微距拍攝,在拍攝時可以更接近被攝體,把小物體拍得較大。但是,在數碼單反相機上,如果僅僅選擇微距模式,是無法進行微距拍攝的。普通鏡頭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不能小於最近對焦距離,處於最近對焦距離時,被攝體會被拍得最大。如果想把花或昆蟲拍得更大,就必須更加接近被攝體,此時需要有微距鏡頭。那麼,數碼單反相機為什麼會有微距模式呢?因為在相機安裝微距鏡頭後,微距模式是最適合微距拍攝的場景模式。雖然數碼單反相機和攜帶型數碼相機使用的圖標相同,但意義完全不同,請一定不要混淆。了解更多關於場景模式Q:微距拍攝時無法對焦怎麼辦?A:不同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各有不同。這是顯示相機在多麼接近被攝體的情況下可以合焦的參數。如果相機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小於最近對焦距離,就會無法對焦。微距拍攝時無法對焦,是由於相機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小於最近對焦距離。不同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不同,因此務必要閱讀說明書確認清楚。了解更多關於焦點Q:怎樣才能把花卉拍得又大又漂亮?A:如果想要近距離拍攝花卉、把它拍得很大的話,我們推薦使用微距鏡頭。因為微距鏡頭有多種焦距,可以根據不同的拍攝目的進行選擇。把花卉拍得漂亮的秘訣就是從取景器中仔細觀察,尋找出最佳角度進行拍攝,拍攝時還需要注意背景與主體的關係,找到最佳拍攝位置。Q:在室內拍攝食品時,怎樣才能讓色彩更加自然?A:當給食品拍照時,如果照片的顏色渾濁或不自然,食品看起來就不誘人。在室內的照明條件下,設定白平衡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而且有時餐具會反射照明的光線,拍攝出的照片看起來就像帶有條紋似的。此時要想拍攝出漂亮的照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能夠照射到自然光的窗邊或明亮的房間內拍攝。這樣的話,即使將白平衡設定為「自動」或「太陽光(晴天)」也沒有問題。如果日照強烈,拍攝時則要避免陽光直射,當陽光透過純白色的窗帘照進房間時會變得很柔和,但要注意如果窗帘有花邊就會投下陰影。另外,在室內照明下拍攝出的照片有時色調會過暖或過冷,這就需要根據照明的種類來調節白平衡的設定,或在液晶屏上進行微調。當室內的光線不足時,快門速度會降低,此時需要使用三腳架進行拍攝。了解更多關於白平衡配件 & 閃光燈Q:拍攝用濾鏡有哪些種類?A:使用「拍攝用」濾鏡可以呈現出各種特效 。比如,在直接拍攝水或玻璃時,由於其表面有反光,照片的色彩會變得不鮮明。「PL(偏光)濾鏡」就可以抑製表面反光,讓色彩更加鮮艷,如果用它拍攝藍天或樹葉等,可以讓天空更藍,樹葉更翠綠。如果想在明亮的場所使用低速快門,則可以使用能讓鏡頭變暗的「ND(減光)濾鏡」。此外還有可以讓照片整體變得更輕盈的「柔焦濾鏡」、在拍攝蠟燭或彩燈時可以產生十字交叉光芒的「十字濾鏡」等。此外還有可以強調綠色、紅色等特定色彩的濾鏡,以及可以阻擋紫外線的濾鏡等。需要注意的是,濾鏡的口徑必須要和鏡頭口徑配套。因此在選擇濾鏡時,不僅要確認濾鏡的種類,還要確認它的口徑。Q:閃光燈的光線強弱可以調節嗎?A:調節閃光燈發光量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在閃光燈自身上調節,TTL測光是通常使用的手段。因為這種方法是在閃光燈自身上進行調節,所以不論光圈如何調整全都有效。因此,不必擔心在景深等方面受到限制。另一種方法是通過調節光圈值和ISO感光度調節接收光量,這是在使用不能進行調整輸出功率的閃光燈時的一種有效的技巧。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閃光燈的發光量是一定的,但通過調節光圈值和ISO感光度,可以選擇適當曝光,避免死白、死黑現象的出現。但是,因為這是手動調光,所以每次調節相機和拍攝對象之間的距離,都需要再次進行調整。如果提高ISO感光度,還能夠延長閃光燈光線的有效距離。Q:閃光燈的「閃光指數」是什麼?A:閃光燈指數是表示閃光燈的發光量(光線強弱)的數值。這個數值越大,閃光燈就能照的越遠。而且,閃光燈光線的到達距離可以通過閃光燈指數的數值、F值(光圈)、ISO感光度三者計算出來。如果用「GN」表示閃光燈指數,「F」表示光圈,那麼計算公式如下(單位米):到達距離=GN÷F×ISO/100。一般的數碼單反相機搭載的內置閃光燈的閃光燈指數是「12」。在ISO感光度為100時進行拍攝,F4時到達距離為3米,F5.6時到達距離為2.1米。在ISO感光度為200時進行拍攝,F4時到達距離為6米,F5.6時到達距離為4.2米,是ISO感光度100時的2倍。但是在多數情況下,數碼單反相機的閃光燈是自動調節輸出功率的,因此很少有人會意識到閃光燈指數的存在。此外,快門速度對閃光燈有效距離完全沒有影響。Q:遮光罩是必備品嗎?A:遮光罩是攝影的必備物品。要想拍出美麗的照片,最重要的就是只讓參與成像的光線進入鏡頭。使用遮光罩可以遮擋各個方向射向鏡頭的干擾光線,僅僅保留來自拍攝對象方向的光線。在拍攝過程中如果有干擾光線進入鏡頭,就會在鏡頭內引起雜亂的內反射,造成照片對比度低下、畫面不清晰等情況。順便一提,有些鏡頭的遮光罩上有小窗。在使用能抑制拍攝主體表面反射的PL濾鏡時,需要通過旋轉PL濾鏡來控制畫面效果。這時如果安裝遮光罩,在調整PL濾鏡時會很困難,而遮光罩上的小窗就是為了在這種情況下更方便地旋轉PL濾鏡而設計。Q:閃光燈的前簾同步、後簾同步有什麼區別?A:前簾同步指的是當前簾打開,閃光燈就開始照亮被攝物體,然後相機進行曝光。後簾同步指的是當前簾打開,閃光燈先不閃光,而是等到後簾關閉前的一瞬間,閃光燈才閃光並完成曝光。當拍攝靜止物體時,畫面中的主體不存在運動軌跡,所以這兩種閃光方式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保證主體和背景都曝光正確。但是在用低速快門在傍晚、夜間或室內拍攝動體時,如果用前簾同步,當閃光燈閃光後,由於被攝體還在移動,所以會在曝光位置前方留下被攝體移動的虛影;但如果用後簾同步拍攝,雖然仍然會拍下被攝體移動的虛影,不過閃光燈是在後簾關閉之前才閃光,所以能把被攝體拍得很清楚。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