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持新規,擋不住減持大軍在牛市的減持欲,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方法自古多過問題。

4月16日,中國石油公告,控股股東中國石油集團將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換購工銀滬深300ETF份額,擬認購不超過4.3億股,中國石油集團承諾在基金成立後90天內不減持使用股票認購獲得的基金份額。

事實上,“換購ETF”減持此前市場上已有先例,3月份中興通訊就曾通過ETF變相減持。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發文預測,“A股是普通人改變命運的第八個機會”,在“牛市來了”的強烈呼聲下,不少人都想跑步入場改變命運。數據顯示,3月份僅深市新增開戶數就達到299萬。然而,在散戶趕着上車的同時,上市公司高管減持卻異常兇猛,形成了鮮明對比。

尤其是三月份以後,已實施股東減持、公告減持計劃的上市公司數量和規模明顯增多,按照當前的減持速度,2019年A股減持規模或將超千億元。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止到4月15日,今年兩市共有679家公司發佈了1464份減持計劃,合計最高減持150.24億股,估算減持市值1722.32億元。其中,有103股的股東發出了162項清倉計劃,股東擬出售所有直接持股。在減持的隊伍中,有4只個股減持規模超10億元,比如中興通訊、立訊精密、信維通信、同方股份。

股市素有“小漲小減、大漲大減”的說法,當下上市公司減持的手法更是花樣百出,減持新規下,普通的大宗商品交易已經無法滿足上市公司股東急着“出貨”的需求,隨之ETF變相減持、甚至違規減持卷席而來。不過,與上一輪牛市中控股股東、董監高等違規減持有所不同,最近出現的違規減持,主力來自各類基金。除了創投、私募證券基金之外,甚至連公募基金也包含在內。

今年A股除卻大比例的減持,未披露違規減持的現象亦是屢見不鮮。自今年2月份以來,已經有十多家上市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東,出現了違規減持。不過,與上一輪牛市中控股股東、董監高等違規減持有所不同,最近出現的違規減持,主力來自各類基金,還包括創投和公募基金。

事實上,不僅上市公司重要股東的減持意願表現強烈,創投機構的減持也異常的活躍,未披露減持、超比例減持、悄悄拋售套現等違規減持手法層出不窮。

Wind統計顯示,今年以來,截至3月20日,A股上市公司股東增減持信息披露中,已有236家投資機構(包括投資公司、財富公司及私募股權投資有限合夥企業)正在減持已投上市公司的股份。

比如柳藥股份4月14日公告稱,公司持股5%以上的股東九泰基金,在公告減持計劃後的15個交易日內,就“搶先”減持了239萬股,構成了違規減持。

違規減持柳藥股份的九泰基金,是一家公募基金,是九鼎系旗下公司。根據柳藥股份披露,在減持股份計劃實施以前,九泰基金管理的九泰基金-慧通定增3號、慧通定增4號、慧通定增6號三個資管計劃,分別持有柳藥股份250萬股、662萬股、306萬股,並以另外一隻基金持有約98.7萬股。

不過,柳藥股份定增完成後便持續下跌,最低時跌至24.77元,即便按復權價計算,九泰基金也處於浮虧之中。而2019年2月解禁前後,恰逢A股上漲。2月11日以來,柳藥股份也從不足27元,上漲至最高時的37.1元。而這意味着,九泰基金減持時不僅解套,還有一定盈利。

頗有意思的是,對於違規減持九泰基金解釋稱,本次減持行爲系其賬戶管理人員對減持相關規定存在認知偏差所致,已出具致歉聲明,並承諾3個月內不通過集中競價方式減持所持有的公司股票。

(來源:柳藥股份公告)

不過,昔日PE界的翹楚九鼎集團如今似乎風光不再,集團旗下的一隻股權私募基金問題曝光,產品本身遭來了“明股實債”的質疑,雪上加霜的是,所投項目的退出前景黯淡。不差錢的九鼎也開始大舉借債,面臨“募資難、退出難”的現實,而年後行情的上攻無疑給PE退出創造了條件。

此次減持柳藥股份之前,九鼎系私募產品就已清倉持有的多家上市公司股份。公開信息顯示,2018年12月以來,九鼎系旗下主體已先後計劃或完成了減持新疆火炬、江山歐派、金能科技、絕味食品、博士眼鏡等多家上市公司股份,其中不少爲清倉減持。

不惜“違規”退出的創投不止九鼎一家,而神力股份急不可耐的減持,反而得不償失。

根據神力股份披露,原本持有該公司2.04%的股份中科金源,在3月1日、4日,集中競價減持其10萬股,佔比0.083%,減持金額約174萬元。但在減持前,中科金源並未按規定提前15個交易日預先披露。

公開信息顯示,減持的中科金源與中科江南、中科鹽發、中科虞山、中科龍江等四家公司構成了一致行動人。在減持前,該股東並未預先披露減持計劃,構成了違規減持。而根據解釋,此係“手誤”所致。

事實上,中科金源早在神力股份上市之前就已經通過增資和股份轉讓的方式形成持股規模。中科金源入股神力股份的成本價大約在每股7萬元左右,而本次套現的10萬股價值174萬元。而由於違規減持,中科金源此番操作斷送了百萬收益,實乃得不償失。

A股上漲的行情無疑引爆了創投的減持風潮,數據寶統計顯示,本週面臨解禁個股42只,以最新收盤價計算,合計解禁市值1510億元,減持仍在路上。

無論是熊市還是牛市,減持計劃都存在着,但今年卻比往常要多。自2007年起,A股已經連續12年出現淨減持,2015年牛市期間減持市值一度達到2033.46億元,是唯一一次超兩千億元的淨減持紀錄。而從過往來看,“越漲越減持”似乎已經成爲A股默認的獨有的現象,如今在牛市預期下和當前的減持規模下,2019年千億減持的規模或將捲土重來。

僅4月15日,就有34股發佈了減持相關公告,包括髮布新的減持計劃、宣佈減持實施,以及宣告減持計劃到期等。其中,有10只個股發佈減持實施公告,有18只個股發佈了減持計劃,有6只個股宣告減持計劃到期。

A股上市公司不僅善於題材炒作的接力賽,對於減持接力更是樂此不疲。在減持的隊伍中,不乏今年表現搶眼的大牛股。例如東方通信、順灝股份、龍津藥業、風範股份、精準信息等也均在股價被爆炒至高位之後,大股東或高管拋出了減持計劃。其中,東方通信今年股價漲幅高達10倍,而在發佈減持公告後,股價下行趨勢明顯。

在“千億減持規模”中,有134股的減持規模超1億元,19股減持規模超5億元,有10股減持規模超7億元。其中,股價業績剛剛恢復的中興通訊,是年內最大減持個股。

中興通訊預計一季度盈利將達到8億-12億元,今年的股價漲幅也超過了50%。然而,在剛恢復元氣的當口,控股股東就出現了減持行爲,而減持的方式頗爲令人詬病。先是認購ETF變相減持,後又通過大宗的形式實現減持,兩次減持金額達23.47億元。

事實上,通過ETF變相減持的不止中興通訊一個,今日中國石油在港交所發佈公告,控股股東中國石油集團將持有的本公司股份換購工銀滬深300ETF份額,擬認購不超過4.3億股,中國石油集團承諾在基金成立後90天內不減持使用股票認購獲得的基金份額。

按照當前工銀滬深300ETF的單位淨值,認購4.3億股大致需要4.3億元,而按今天中國石油的股價,這部分資產合計25億元左右,等ETF完成掛牌上市,屆時持有人可按規定進行買賣、申購和贖回,即變相減持後,大約可得25億元。

和以往直接減持相比,“換購ETF”減持雖對公司二級市場的股價衝擊會比較小,但若ETF份額太大,場內減持無法消化,盤子最終仍將轉至場外,這意味着減持壓力雖分散了但不會減輕,都會在未來分散到市場上。

有業內人士稱,“今年會出現大量減持現象,與這兩年整個市場面臨資金面瓶頸有關,可能不止一家上市公司在面臨資金瓶頸時需要調整自己的資產結構。”但這解釋似乎頗爲牽強,調整結構需要清倉式減持?

而在已經發布的減持計劃中,有162項計劃屬於“清倉式減持”,股東擬出售其所有直接持股,涉及103只個股。 4月10日晚間,誠邁科技公告稱,合計持股15.76%股東Scentshill Capital I和Scentshill Capital II擬六個月內清倉減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而更甚的是,鵬鷂環保三名股東合計減持股權比例最高達到36.24% 。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