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專欄筆記

2月26日我們在《琳說曼昆經濟學之富國與窮國差距二一》中說了生產率的重要性,那麼既然生產率如此重要,生產率是由什麼來決定的呢?

﹒人均物質資本。是指用於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設備和建築物存量,就是物質條件。這個概念很好解釋,請你回想一下當年你小時候用筆寫字,要多久能寫1000個字,而現在你用電腦打字,打1000字需要多少時間。現在的我們沒有電腦幾乎無法工作。再回想一下,小時候你們家用什麼燒飯,是不是用柴火燒飯,現在我們用天然氣做飯,是不是效率高了許多?

﹒人均人力資本。是指人通過教育、培訓和經驗而獲得的知識與技能。北大周其仁教授在一次講課中說到,中國這些年的飛速發展還得益於中國教育的迅速發展,中國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他曾經去過印度,在街上買東西。他說:「天哪,印度人的算術水平簡直一塌糊塗。」中國奉行儒家文化傳統,本來就是一個熱愛教育的國家。「再窮也不能窮孩子」這個思想世代流傳。教育就是生產力,由此可見中國現在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不是一種偶然。

﹒人均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提供的生產投入,如土地、河流、礦藏等等。資源有些是可再生,比如森林,有些是不可再生——比如石油。自然資源會限制國家發展,但並不是一個經濟體在生產物品與勞務方面具有高生產率的必要條件。比如日本雖然自然資源不多,但它依然是富國。它會國際貿易,進口需要的資源。

﹒技術知識。看到這裡的時候,我在想如果我是曼昆,我會怎樣給技術知識下定義。「高僧不打妄語」,曼昆果然是大經濟學家,他對技術知識這樣下定義:「社會對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最好方法的了解。」一百年前美國人在農場上幹活,這就要求大量勞動投入才能養活所有的人,而現在由於科技的進步,大型農業機械的普及,少數人就可以種出養活所有人的食物。技術分為公共知識和專利技術,前者在某個人使用這種技術後,每個人就了解了這種技術,比如在《自然》雜誌里的論文,而專利就有一定的保護期,在這個保護期內這個專利就只屬於私有。最典型的案例是可口可樂。

那麼技術知識與人力資本如何劃分?在這個問題上,曼昆這樣回答,他說,技術知識是社會對世界如何運行的理解,人力資本是指把這種理解傳遞給勞動力的資源消耗。我覺得如果用哲學角度思考這個問題會更好理解,比如人力資本是使用技術知識的主體,而技術知識是客體。人力資本是決定生產率的重要因素,可是在人力資本相同的條件下,掌握先進技術知識能更快地提高生產率。就好比兩個大學生畢業以後一個在廈航開飛機,一個在公交公司開汽車一樣的道理,人力資本相同,但技術不同,因此創造的價值不同。

總結一下,今天我們講了決定生產率的幾個因素,如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技術知識、自然資源等等幾個因素。

你們有沒有過這樣的擔心?社會不斷發展、但是資源會不會有一天枯竭了呢?出於這樣的擔心,國家前幾年就提出可持續發展,除了擔心過度追求GDP給環境帶來的惡劣影響,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對資源不足的擔心。

關於這一點,許多評論家認為,自然資源是世界經濟能夠增長的一個限制。假如石油和礦藏耗盡,經濟會不會停止,人類會不會滅亡。但是也有專家表示樂觀,認為技術進步會提供解決這些限制的方法。例如資源回收使一些不可再生資源被重複利用,乙醇代替汽油等等。

再舉個例子,60年前環保人士都擔心錫和銅的過度使用,因為那時錫用來做食物容器,銅用於製造電話線。但是今天塑料已經取代錫做食物容器,電話通信利用以沙子為原料生產的光導纖維來傳輸。

技術進步使一些曾經至關重要的自然資料變得不那麼必要了。

針對這一點,您怎麼看?隨著人口增長,資源會耗光嗎?技術的進步能阻止資源消耗嗎?

隨著不斷的閱讀,自己也在不斷成長,也開始有了新的選擇,並且放棄一些舊的選擇。感謝一位知乎朋友,將古典的得到專欄分享給我大家也可以加她微星dedao2007,她有得到APP所有專欄,大師課、精品課,並且已全部整理完畢,還有1.5倍速播放,精選留言內容和文字可編輯功能,閱讀體驗媲美得到APP官方。

我覺得這個印象筆記版真的挺好的,可以專門用來試聽,遇到特別喜歡的專欄可以再去得到上買。之前在得到上買了兩個專欄都挺冷門的,結果聽著感覺果然很一般,有點後悔,不太想聽下去了。要是早點遇到,就不至於蒙著眼亂買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