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蒲州河東(今山西永濟)人。唐玄宗開元末年,張巡中進士,歷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縣令、真源縣令。他守城吃人的事件,就發生在他當縣令的任上。

安史之亂想必大家很熟悉吧,陳凱歌的電影《妖貓傳》說的就是安祿山起兵反唐的事。

安祿山身兼六鎮節度使,他的反叛勢如破竹。很快就佔領了北方大半個地區,唐明皇棄長安而逃。

皇帝都跑了。安祿山於是稱帝。建立大燕國。

唐明皇帶著楊貴妃逃亡四川。

但張巡作為一個唐朝小小的縣令,卻頑強的守著一座縣城,拚死抵抗著數萬叛軍的進攻。

至德二載(757年),安慶緒(安祿山之子)派部將尹子琦率軍南侵江淮屏障睢陽,張巡與許遠兩人,率領雎陽軍民,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死守睢陽。

這時候守城的張巡只有三千餘人,而唐軍慶緒的燕軍則有十幾萬人馬。

當張巡退守睢陽之後,發現形勢不妙,因為城中人馬有限,不能組織有效的突圍。叛軍得知,更是將睢陽圍得鐵桶一般。

城中將士建議棄城突圍,張巡和許遠一商議,認為睢陽是江淮地區的門戶,是兵家必爭之地。若放棄睢陽,則江淮大片地區淪陷,朝廷將失去抗擊叛軍最重要的軍資。

再者說了,這樣一批餓得走道打晃的兵士,即使能夠突圍,也不可能在強敵的追擊下跑多遠。於是決定死守雎陽城。

叛軍用雲沖、木馬、鉤車等工具攻城,均被張巡一一擊敗。叛軍一看奪城無望。最後乾脆不進攻啦,就駐紮在城外等著唐軍餓死。叛軍守株待兔,坐以待斃。這可苦了城中百姓和官兵。

此時雎陽城內官兵一個月沒有吃飽過一頓飽飯。城裡的樹皮都剝光了、紙張也吃完,便張起羅網捕捉鳥雀、老鼠充饑,最後發展到吃觀音土,這種東西沒有一點營養,只是遏制飢餓感。

等這些都吃完後,餓得眼睛發紅的人們,目光盯上了同類。城中出現了人吃人。

張巡首先殺死自己的愛妾,煮熟強令官兵吃下,張巡也是害怕沒有了守城士兵,接著許遠也殺掉自己的奴僕煮熟當軍糧吃了。

吃完主帥的家人後。然後是城中的老弱婦孺。睢陽城中戰前有戶口四萬,至城破僅剩四百活人。這就是說,張巡和許遠為守一城,吃了三萬多人,聽起來都毛骨悚然。

張巡的出發點是好的,我認為他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的軍隊不被餓死,無奈吃人罷了。

但我覺的殺人是為了救人,這方法不可取,張巡吃人太不人道。

假如張巡做法值得稱道,那麼,唐末農民起義軍黃巢用人做軍糧的做法也沒有毛病吧!後來明朝的張獻忠屠四川,用人充軍糧也沒有錯吧?

任何一個人都會辯解是為了救更多的人,首先我認為,當初吃人就不對,以後的事不用解釋,地基是錯誤的,上面建築物也是歪的,早晚要倒塌。這是我對這件事的評價。

我們來看下當時官方對張巡的評價吧。在兩年的艱苦防禦戰中,張巡與優勢叛軍前後進行大小400餘戰,不但牽制了大量叛軍,還殲其12萬餘人。

張巡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的安全。但最終因糧草耗盡、士卒死傷殆盡而被俘遇害。唐朝廷授予張巡和許遠「雙忠」榮譽稱號。

當時,朝廷也有人對這件事有看法。

〖時有部分人罪張巡以守睢陽不去,與其食人,曷若全人。〗

他的朋友李翰為他作傳,並作為表文呈給唐肅宗。至是,眾議始息,最後以張巡功大於過定性。

大曆十四年(779年),唐代宗評定「至德已來將相,功效明著」之人,張巡等八人被定為第一等。後被唐玄宗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鄧國公。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張巡繪像凌煙閣。至清代時,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我是春秋君,歡迎點贊和留言評論,加關注――了解更多~】


謝邀!《唐書》記載:張巡,進士出身,熟讀經史,精通兵法,後投筆從戎,「安史之亂」爆發時,他任河南節度副使。

張巡最廣為人知的事迹,是他率數千孤軍堅守睢陽,面對13萬圍城叛軍,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困境下,仍頑強抵抗,精血守城,堅守了10個月後,城池被敵攻陷,他寧死不降,遂壯烈殉國。

史載: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二十五日,叛將尹子奇率媯、仆骨、同羅、奚等部族精兵13萬圍攻睢陽(今河南商丘),想襲奪該城後就便攻取江、淮。睢陽太守許遠向河南節度副使張巡告急,張巡立刻帶3000人馬來救睢陽。

之前,守雍丘時,張巡也曾以一千兵力與數萬敵軍周旋,並常常出其不意偷襲敵人,數月內殲敵萬人,可謂戰果輝煌。之後,善於以寡敵眾、使巧借力「四兩撥千斤」的他因功被朝廷授予河南節度副使一職。

張巡率3000兵馬進入睢陽,與原守軍加在一起,也不過6800人。這點人要抵禦13萬氣勢洶洶的叛軍,人數上處於絕對劣勢不說,還要守住偌大的一座城池,確實有些捉襟見肘。

張巡不愧名將本色,他指揮若定,部署得當,經16晝夜的浴血苦戰,殺敵兩萬餘,並俘虜敵方將佐60餘人。太守許遠見張巡能攻善守,謀勇兼備,十分佩服他的指揮才能,便請他全面負責指揮守城作戰,自己願作後備,張巡十分痛快地答應了。

是年3月,不甘失敗的尹子奇集結大軍再攻睢陽,一副志在必得的樣子。張巡見城外旌旗蔽日,人喊馬嘶,預感到一場惡戰即將到來。他激勵將士們道:「我受國恩,為國守城,本就義不容辭。但諸君為國捐軀,我卻無法加賞你們,想想就很痛心啊」。眾將士聞言深受感動,紛紛表示甘願馬革裹屍,請求立即出戰。張巡將城中僅余的牛羊宰了,大饗士卒。酒足飯飽後 ,守軍開城盡出, 發起了一場突然襲擊。

敵軍猝不及防,被殺得人仰馬翻,往後潰逃,官軍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窮追不捨,陣斬敵將30餘,殲敵3000多,殺得叛軍一潰數十里。是役,敵酋尹子奇被張巡麾下悍將南霽雲一箭給射瞎了一隻眼。

張巡堅守睢陽10個月,城中糧盡,有人建議棄城東走,他日再聚兵奪回來。張巡和許遠商議,認為睢陽戰略地位重要,是江淮保障,若放棄,則叛賊必乘勢南進,況且將士們鏖戰日久,飢疲羸弱不堪,即便棄城他走,也難以突圍出去,不如據守待援。糧食早就吃完了,連戰馬都殺吃了,馬吃光了, 餓的兩眼發綠的士卒們就到處捕鼠捉鳥, 甚至連草根、樹皮都吃盡了。

最後,城中鼠雀難覓,張巡竟將愛妾殺了給士兵們烹吃,許遠也殺家奴以饗士卒······這慘絕人寰、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 卻在大軍圍城、守軍即將成為餓殍的非常之時活生生的上演了。城中將士人人俱懷必死之心,無一人為活命出城變節投敵。

同年10月初9日,叛軍架起雲梯,再次攻城,守軍雖有心殺賊,但個個早已餓的面無人色,病弱的甚至連刀槍都提不起了,賊眾登上城頭,將張巡和許遠都捉住了。尹子奇好奇地問張巡:「聽說你每戰皆會裂齒,卻是何故」?張巡答:「 我欲生吞逆賊,但恨有心無力,所以恨得咬碎鋼牙」!尹子奇被張巡的凜然氣節所折服,內心起了憐惜之意,不想殺他,部將們勸道:「他是位守節之士,定不會為我所用。況且他素孚人望,很得人心,影響力不容小覷,不如殺了他,以絕後患」。尹子奇遂下令將張巡、南霽雲、雷萬春等36員主將一併誅殺 ;將巡撫許遠解送洛陽,交給安慶緒。史載,臨刑前,張巡顏色不變,從容赴死。

原創問答 轉載請註明出處 嚴禁剽竊

參考書目:《舊唐書·回鶻傳》《資治通鑒》

插圖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